

旅德遊記:築中德友誼橋
1957 年,中國與東德簽訂文化交流協定,選址在東柏林舉辦大型中國展覽會,而中國方面便派遣關良和李可染兩位教授作為代表團成員參與開幕式。在此之前,良公從未踏足亞洲以外,是次機緣之下造就他首次訪歐之旅,不僅攸關國家榮耀,更是一圓自己多年夢寐,他在《關良回憶錄》裡提及當年東德遊,仍難掩興奮之情:「我在日本東京太平洋美術學校學西洋繪畫,接觸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及馬奈、莫內、馬蒂斯等人的藝術作品,對這些藝術大師們從事藝術活動的故地,我年青時代就嚮往著何時能有一天得以去觀摩、瞻仰……我懷著激動而又惴惴不安的心情與李可染一起從北京出發,乘火車途經西伯利亞、莫科、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十多天以後才到達東柏林。」柏林藝術科學院更特意騰出原已排滿的展覽檔期,讓他倆能趕及在訪問期間舉辦畫展,當地觀眾紛至沓來,盛況空前。東德方面熱情款待,又帶兩位藝術家參觀當地教堂與博物館,良公亦乘機即興寫生,將一路風景以異邦人的眼光寫下印記,本作《樹和橋》(拍品編號1016)即為當時所創,是少數傳世油畫當中,更顯稀缺的「東德風景系列」之代表。
在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氣候、地理與環境下,關良獲得前所未有的靈感,色盤亦隨之變得明朗而淡雅、筆法恣肆而生拙,一筆一劃皆反映執筆者當下的愉悅心情。不論是大樹枝幹、渡河小橋、草坪,或是歐式建築物,關良皆用墨色線條勾勒外形,先帶出對象的體積感,再以大筆平塗營造體面,熟練的筆觸一揮而就,將屬於國畫筆墨的神韻融匯畫中,寫實之中又帶寫意。作品精巧,已足以表達關良身為局外人對於當地文化的深刻禮讚,而其寓意並不止於此,寫生時圍觀者眾多,良公利用西方所熟悉的油彩表明對友邦的敬意,又平衡地體現自身的文化根源與素養,如畫中所示,築起象徵中德友誼的紮實橋樑,完全不負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本作雖以柏林風景為題,畫作卻處處顯露關良身為中國畫家的自豪感,更是代表著東、西方藝術於上世紀五〇年代便足以分庭抗禮的景況,別具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