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20
  • 120

唐 大理石雕菩薩立像 |

估價
600,000 - 8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來源

Ralph King (1855-1926) 收藏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自1915年起
William H. Wolff,紐約,約1965年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展覽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Catalogue of the Inaugural Exhibition》,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1916年,頁172,編號32,圖版315

出版

〈A Stone Statue of Guanyin〉,《The 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期3(1915年11月),頁3
《William H. Wolff Yearbook of Far Eastern Art》,紐約,1965年

Condition

菩薩首為後換,頸部經合成礫石填補。如圖錄所示,左手及右側絲帶處缺失。右肩局部絲帶及項鏈處見缺失。左臂以下絲帶處見一縱向綹裂,或為天然。配座一角缺失,其他邊角及瑞獅處見缺失。如圖錄所示,底座正面上方見一橫向切口,一獅周圍亦見切口。整體見正常表面磨損及微磕,與年代相符。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此像面容莊嚴沉靜,衣飾精美華麗,珠圍翠繞,身形婀娜高挑,發冠雕刻精緻,令人觀之頓生崇敬之感、虔誠之心。正如1915年克利夫蘭美術館《The 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文中所述: 「此像神態之逼真,面容之莊重,花飾之華美,雕工之精湛,比例之完美,堪稱絕代,無有可比。菩薩乃慈悲憐憫,普渡眾生之化身,今此像栩栩立於眼前,便可一窺遙遠異國宗教之精髓。左臂雖殘,然面部線條之飽滿,眉目刻畫之柔美,霧鬢風鬟,衣裙華貴,著實美哉!」

佛教自公元一世紀引入中國以來,佛像即深受重視,像亦含其神,乃佛祖菩薩與眾生溝通之橋樑。Helmut Brinker 於其文〈Early Buddhist Art in China〉中曾指出,佛像並非單純藝術創作,亦乃佛教精髓之體現,見《Return of the Buddha. The Qingzhou Discoveries》,皇家藝術學院,倫敦,2002年,頁22-33。佛經與佛像最初由僧人西行印度及中亞各地帶回,為後世佛像創作提供嚴格指導。如本像所見,菩薩衣飾富麗華貴乃遵循佛經中之細節描繪,精美珠寶體現極致繁華,更襯托其超然脫俗、平和恬淡之心境。

由隋入唐,佛教造像風格更為自然寫實。此像承上啟下,體現隋唐審美之轉變。魏晉南北朝戰亂分裂長達三百餘年,至581年隋朝方一統南北,而後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唐代國力鼎盛,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空前繁榮,科舉制度日漸完善,社會精英階層新貴崛起。都城長安百業興旺,規模宏大,聲名遠播,人口曾達兩百餘萬,異國來朝者眾多,皆樂於安居於此。

唐代初期,宮廷尚佛,興建佛寺,鼓勵僧人西行取經。武則天尤重禮佛,御令開鑿石窟,於龍門奉先寺造大盧舍那像龕,意在借佛教之力鞏固皇權統治。此時佛教造像已見唐代新風,正如本像所見,樣貌更近人形,身軀微側,體態自然,衣褶垂墜飄逸,靈動逼真。與隋代之抽象詮釋相較,更為細膩鮮活。此自然之風日盛,至八世紀時,佛像已極具逼真寫實之態,體態肌理,面容身形,皆栩栩如生。

龍門石窟極南洞見一相類菩薩像,衣飾刻畫與本像風格相似,錄於《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 卷4:隋·唐》,東京,1999 年,圖版103。亦可比較萬佛洞菩薩像兩例,分列坐佛兩側,載於《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卷11,上海,1988年,圖版140。亦見一佛首殘像例,哲敬堂珍藏,特徵與本像相近,傳為龍門所出,刊於《龍門流散雕像集》,上海,1993年,圖版71。

然此像為獨立全身像,與龍門石窟之浮雕不同。其時獨立雕像已為少見,此像雕工卓絕,大理石作,尤為珍罕。唐代此類大理石作獨立佛像,多屬後期發展風格。可參考一大理石佛身殘像,出土於西安,載於《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卷4,北京,1988年,圖版53;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館亦藏一較小殘件,展並錄於《中國古代石雕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1983年,編號28;波士頓美術館亦藏一例,見於博物館網站,藏品編號07.10。第四例為 Evelyn Annenberg Hall 舊藏,售於紐約佳士得2006年3月29日,編號182。上海博物館藏一大理石菩薩跪像,刊於《中國古代雕塑館》,上海,2000年,頁25。1959年西安出土密宗造像十件,或原為長安安國寺所存,其中兩例錄於 Angela Falco Howard 編《Chinese Sculpture》,紐黑文,2006年,圖版3.121及3.122;另一例藏波士頓美術館,見於博物館網站,藏品編號12.63。

雖未見與本像相似之大理石觀音立像見諸出版,然可比較兩相近木雕例,其一藏奈良東大寺,載於松原三郎,《中國仏教彫刻史論》,東京,1995年,卷3,圖版634。其二藏克利夫蘭美術館,載於《海外遺珍·佛像》,卷2,臺北,1990年,圖版126。

唐代為佛教鼎盛時期。漢末至南北朝割據分裂不斷,隋唐一統中原,結束戰亂,而後佛教淨土宗日漸興盛。淨土宗專修阿彌陀佛淨土之法門,又以菩薩為尊,眾生皆可修行,以登西方極樂,免受輪回之苦。阿彌陀佛與菩薩造像因而廣為流傳,觀音尤甚。觀音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六世紀時已見多種形象,本像即為其中典型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