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37
  • 37

費爾南・雷捷 | 《靜物:橙色背景上的煙斗》

估價
1,200,000 - 1,8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費爾南·雷捷
  • 《靜物:橙色背景上的煙斗》
  • 款識:藝術家簽名F. Léger並紀年28(右下);藝術家簽名F. Leger、題款Nature morte definitif並紀年28(背面)
  • 油彩畫布
  • 36 1/4 x 25 1/2 英寸
  • 92 x 64.8 公分
  • 1928年作

來源

保羅・羅森伯格(1929年或之前購自藝術家本人)

理查德・戴維斯,紐約(售出:紐約帕克・伯奈特拍賣行,1944年4月13日,拍品編號87)

雅克・塞利格曼畫廊,紐約(購自上述拍賣)

藝術家本人,法國(1955年或之前購入)

娜蒂亞・雷捷,法國(1955年傳承自上述藏家)

國立費爾南・雷捷博物館,比奧(1964年或之前購自上述藏家)

私人收藏(1971年或之前購入)

路易斯・賴瑞斯畫廊,巴黎(1980年或之前購入)

沃利・芬德利畫廊,紐約

私人收藏,瑞士(售出:倫敦蘇富比,1984年12月4日,拍品編號49)

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魯昂美術館,「現代藝術大躍進」,1954年,品號63

里昂,里昂博物館,「費爾南・雷捷」,1955年,品號40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布魯塞爾美術宮,「費爾南・雷捷1881-1955年」,1956年,品號64,圖錄載圖

巴黎,五月沙龍,「向雷捷致敬」,1956年,品號64,圖錄載圖

慕尼黑,藝術之家,「費爾南・雷捷1881-1955年」,1957年,品號51,圖錄載圖

蘇黎世美術館,「費爾南・雷捷」,1957年,品號69

列日,瓦隆藝術博物館,「費爾南-馬蒂斯-畢加索-米羅-勞倫斯-馬涅利-阿爾普-哈同-雅各布森」,1958年,品號9

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費爾南・雷捷」,1964年,品號28

倫敦,泰特藝術館,「雷捷與純粹主義的巴黎」,1970-71年,品號72

巴黎,大皇宮博物館,「費爾南・雷捷」,1971-72年,品號106,圖錄載圖

福岡文化館;名古屋,名鐵畫廊;東京,西武美術館,「費爾南・雷捷」,1972年,品號24,圖錄載圖

柏林,國家藝術館,「費爾南・雷捷1881-1955年」,1980-81年,品號56,圖錄載彩圖

巴塞爾,貝耶勒畫廊,「雷捷1881-1981年」,1981年,品號23,圖錄載彩圖

比奧,國立費爾南・雷捷博物館,「向費爾南・雷捷(1881-1955年)致敬:百週年誕辰紀念展」,1981年,品號44,圖錄載圖

特拉維夫,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費爾南・雷捷——私人收藏選作展」,1994年,圖錄載彩圖

出版

〈費爾南・雷捷〉,《Sélection》,安特衛普,1929年,第5號,頁56載圖

保羅・弗倫斯,〈費爾南・雷捷〉,《文藝復興》,巴黎,1929年,品號8,頁387載圖

克里斯蒂安・澤爾沃斯,〈費爾南・雷捷與空間物件的發展〉,《藝術手記》,巴黎,1929年,品號4,頁158載圖

〈蘇黎世美術館費爾南・雷捷展覽〉,《藝術手記》,巴黎,1933年,第三/四冊,特刊,品號3-4,頁63載圖,頁6載彩圖

莫里斯・雅爾多,《費爾南・雷捷》,巴黎,1956年,品號6,載彩圖

Atsushi Miyagawa,〈布拉克-雷捷〉,《世界美術全集》,東京,1968年,第18冊,品號51,載彩圖

安德烈・韋爾代,《費爾南・雷捷:二十世紀大師》,佛羅倫薩,1969年,頁27載圖

〈費爾南・雷捷〉,《歐洲》,巴黎,1971年,品號508-9,載彩圖

喬治・博基耶,《費爾南・雷捷:真實生活》,巴黎,1987年,頁130載彩圖

喬治・博基耶,《費爾南・雷捷:專題目錄1925-1928年》,巴黎,1995年,品號553,頁277載彩圖

拍品資料及來源

費爾南・雷捷1881年生於諾曼底的小鎮,19歲時離家到巴黎發展事業,成為一名建築繪圖員。他在巴黎接觸到前衛藝術的明日之星,並置身於日趨現代化的世界,為他的創作事業帶來深遠影響,更推動了藝術史的發展進程。二十世紀初,雷捷常與雅各・理普希茨與沙伊姆・蘇丁等藝術家在蒙帕納斯拉魯什來往,該處是數十位現代藝術家著名的工作室,也是他們聚居的地方。雷捷亦結識紀堯姆・阿波利奈爾,以及立體派先鋒巴布羅・畢加索與喬治・布拉克。雷捷與一眾藝術家的聯繫,有助他了解自己的藝術特質。從1913年的《形態對比》開始,他將色彩、形態與線條並置,展示扁平的抽象畫面。從這些早期作品開始,他以形體元素與它們在構圖中的和諧為焦點,自此成為其創作的首要特質,在《靜物:橙色背景上的煙斗》可見一斑。 勒・柯布西耶與阿梅德・奧占芳提倡的純粹主義美學,以及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事物主導組合(圖1),均影響了雷捷。從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的靜物寫生畫作可見,雷捷細心匯集各種常見的形狀,在色彩與構圖上達致完美平衡。如雷捷所說:「我將對立的明暗、直線及曲線組織起來。曲線與直線、平面與立體造型、純粹色彩與灰暗色調,在畫中形成對比。這些原有的基本造型若非疊加於客觀要素上,對我來說便是毫無分別,只是種類的問題而已……」(摘自E・F・弗萊,《費爾南・雷捷,繪畫的功能》,紐約,1973年,頁24-25)。

《靜物:橙色背景上的煙斗》令人聯想到達達主義顛覆語言與形式,以及運用拼貼的手法(圖2)。本作從理性典型的語境摒除事物的構成要素,主要以線條特質呈現鑰匙、字母、樹葉和煙斗等可辨認的形狀。這類事物成為雷捷其後多年創作中的形象主軸,作為其眾多靜物寫生畫作的基礎。他在畫中淡化事物原有含意的手法,亦與達達主義理念聯繫互通,更為1950年代以來的普普藝術,以及其廣泛吸納圖像的特質帶來啟發。如雷捷所說:「畫中的主體已被消除,如同前衛電影摒除故事情節。我認為一直被忽略的客體事物應取代主體。」(摘自J・卡蘇及J・萊瑪,《費爾南・雷捷:素描與水粉作品》,紐約,1973年,頁87)

雷捷將本作的色彩簡化為黑與白、綠與橙的二分配搭,塑造靜態而和諧的平衡感。藝術家在畫中糅合日常可見的事物,反映他對現代化與巴黎勞動階級崛起的深思。在完成本作的前後多年,雷捷一直著迷於形體諧協、機械結構與複製模式,可見於1920年初的《機械元素》系列(圖3),以及他於1950年代創作《建築者》等的人物組合畫像。藝術家曾說:「情感表達對我而言過於感性,不僅因為我視人像為事物,我更發現機械別具可塑形態,因此我希望賦予人像同樣的造型。若我其後以不同於人形的方式繪畫手部,除去以往作品中的幾何形象,那只因為我不再糾纏於形體視角之中。」(摘自《費爾南・雷捷(展覽圖錄)》,大皇宮,巴黎,同上,頁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