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397
  • 1397

陸恢 韡廬寄意山水冊 | 設色、水墨紙本 十開冊 一九一二年作

估價
300,000 - 4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Lu Hui
  • 設色、水墨紙本 十開冊 一九一二年作
  • 畫心: 各 17.1 by 27.8 cm. 6 ¾ by 11 in. (10)扉頁、題跋: 各 17.1 by 27.8 cm. 6 ¾ by 11 in. (2)
張韡廬署簽陸恢題扉頁並跋簽書:陸廉夫寄意山水十幀。前後題二葉。甲寅仲春。韡廬。扉頁:韡廬寄意十幀。壬子夏秋間,靜坐小園,感懷時世,撿點朋交,因將與韡廬先生平時所討論者作十樂府題就正。陸恢題記。款識:〈一〉 嶺上雲。表持贈意也。韡廬先生與予十載至交,其家世境遇皆在胸中,故寫此冊時,羅而舉之,是為首葉。吳下陸恢。〈二〉 楹書歎。懷先澤也。韡廬仰承祖德,五世忠清,作此圖以示不忘。陸恢紀。〈三〉 風雨來。言時世將亂也。相彼雨雪,先集惟霰,言事有先幾。辛亥以前時尚承平,而富商大賈皆以被欺失業,人心一壞,運用不通,有心人已為寒心。陸恢。〈四〉 桃源想。嫌世局促也。此時處處相同,無可遷徙,故作此想。恢。〈五〉 落花風。悲亂離漂泊也。自去歲至今秋,經兵火之處,或喪其業,或失其人,予與韡廬處此世而得以僅免,亦云幸矣。恢。〈六〉 幾微節。表心跡也。國家愛惜民生,不忍付之鋒鎊,捐除專制,共贊和平,士大夫君存與存,不敢顯談節概,而故國之思終不能泯沒,故倣梅道人嫩竹,以記意焉。恢。〈七〉 黃粱夢。感世變也。吾輩曾居幕府,屢與軍謀,親見升沉,同嘗夢味,故相與圖之。陸恢。〈八〉 書畫船。志娛情也。韡廬主人棄官後,以書畫自娛,遇古名蹟不惜槖金易歸把玩。若逢真賞,不妨相換,與秘不示人者異矣。廉夫記。〈九〉 秋聲感。嘆老境將至也。恢。〈十〉 歲寒交。言各葆晚節也。韡廬與予經此艱難,各進一番閱歷,未始非學問之益故。朂君而兼自朂焉。壬子秋,恢記。題跋:余客滬江龐氏寓齋時,與韡廬几席相接,遇有餘閒,共將主人藏畫深心討論,固十年談藝友也,凡宋元明名蹟,及國初諸老之精微,余所醉心而略有所獲者,韡廬能知之。故仿古人筆,以正知己。以各幅先詳題意,不及表畫法所自。復冊後揭之。陸恢又跋。鈐印:「 陸恢之印」、「廉夫」(五鈐)、「恢」(六鈐)、「吳江陸恢」、「廉夫畫印」。藏印:「韡廬」、「張」「韡廬」。

Condition

整體品相尚佳。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上款:「韡廬」即張繼曾(1869-1935後),字唯庭,以字行,浙江人。曾與陸廉夫同館於龐萊臣門下十數年,共同編撰〈虛齋名畫錄〉。

註:〈韡廬寄意山水冊〉寫於一九一二年夏秋之間,時陸、張兩人同客居龐萊臣滬上寓齋,審鑒名跡,編次書畫,龐氏於〈虛齋名畫錄〉卷首所記「賞奇析疑,雅資同好。陸君廉夫、張君唯庭、張君研孫同客寒齋,是錄之刻,並預校讎」正是當時情形。二人年齡相距近廿載,唯十餘年間朝夕相處,几席相接,以藝友知己相稱,虛齋所藏宋元明清佳作,二人深心討論,難怪廉夫感謂「余所醉心而略有所獲者,韡廬能知之,故仿古人筆,以正知己」。

冊中十開,雖曰仿古,實已參合己意,成自家面貌。無論設色純墨,遠接南宗正脈,吳門溫潤。廉夫於愙齋幕府數年「屢與軍謀,親見升沉」,張唯庭則「仰承祖德,五世忠清」,兩人政治立場自不待言,書畫審鑒之餘,二人感懷時世,「平時所討論者」多乃清朝國是,冊中第六開〈幾微節〉寫「國家愛惜民生,不忍付之鋒鎊,捐除專制,共贊和平」指是年二月,宣統退位,大清帝國終結,遺民懷故之情貫穿整冊。

開首〈嶺上雲〉以元人筆意凈墨寫江干雲岑,反用陶弘景詩句「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表二人情誼。

次開〈楹書歎〉見桐陰書屋中,書生坐而回顧,百年舊宅,所遺皆書,又謂「五世忠清」,正喻唯庭出身官宦世家。

第三開〈風雨來〉,用米家雲山之寧靜,卻言辛亥十月起義、翌年清帝退位,天地改顏,「有心人已為寒心」。

其後〈桃源想〉、〈落花風〉、〈幾微節〉、〈黃梁夢〉、〈書畫船〉五開則寫亂世之中微茫個人之自處。兵禍彌天,滿目瘡痍,離亂漂泊;清室退位,戰亂得以稍減,而遺民故國之思、避亂桃源之想一一萌發,然「處處相同,無可遷徙」,惟以書畫娛情。

末二開〈秋聲感〉、〈歲寒交〉先嘆老境之將至,再以砥礪之語勖君自勖,令整冊畫境文意,起承轉合,雖言鼎革易服,卻未流於一昧悲憤。

畫成兩年,張唯庭方裝潢成冊,自署簽,又倩廉夫跋於其後,俯仰之間,皆成陳跡,惟有圖畫,可資桃源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