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162
  • 1162

曾梵志 | 無題

估價
4,000,000 - 6,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無題
  • 款識曾梵志,Zeng Fanzhi,2006
  • 油畫畫布
  • 200 x 200 公分,78¾ x 78¾ 英寸
二〇〇六年作

來源

首爾,現代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拍品資料及來源

《無題》一作恢宏深邃,充滿狂亂勃發的生氣和激昂高漲的動感,這張錯綜複雜的網由各種視覺元素交織而成,生出一股幾乎令人頭暈目眩的吸引力。瑩白的纖細樹枝和黑蜮蜮的樹幹帶著令人顫慄的張力,後面是一片盈亮的藍,泛著幽幽冷光,一團白堊色在中央縈繞不散,徘徊在有形與無形之間。觀者彷彿身陷由光影織成的迷宮,詭譎無常的枝幹蔓延出畫框之外,將觀者包圍吞噬。本作的靈感來自當今繁囂紛亂的生活,它在曾梵志著名的肉聯系列和面具系列以外再闢蹊徑,進入寫景領域,導致具象與抽象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不清。在這些風景畫裡,曾梵志糅合德國表現主義式的馭色直覺和自己敏銳的歷史觸覺,將中國山水畫的博大精深,融入富含感染力的當代風格中。

曾梵志在千禧年來臨後不久就開始創作風景畫。早在二〇〇二年左右,他便將「亂筆」引入作品,首先在面具上加入抽象線條。這種風格的出現可謂機緣巧合,那時曾梵志不小心弄傷了右手,於是試著用左手畫畫,順理成章地練就「亂筆線條」這一嶄新技法。本作作於二〇〇六年,其時他的「亂筆」已臻成熟──為了突顯厚塗筆觸和幼細線條之間的有趣對比,曾梵志會同時使用兩支畫筆,如此技法,足以證明他對自己的藝術直覺和技巧感到日益自信。粗大的畫筆以豪爽的筆觸刷出背景,幼細的畫筆則用於勾勒樹枝。他還繼續完善刮擦技巧,使用調色刀拖拽和延展濕顏料,為作品增添一陣躁動不安,捕捉枝蔓本身遏止不住的蓬勃生機。曾梵志的風景畫從具象系列的譬喻和象徵意義中蛻變而出,是他不受拘束實驗全新技巧的階段,當中蘊含的力量同樣見諸各地的藝術派系。例如不假思索的筆觸與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推崇的「自發性繪畫」(automatic drawings)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主張透過潛意識創造新意象和新形態;在畫面使用大量顏料的手法令人不期然想起傑克森·波拉克,而波拉克的靈感正好來自超現實主義的「心靈之無意識行為」(psychic automatism)。另外,天馬行空的用色也使其風景畫瀰漫一股彼得·多伊格筆下的夢幻氛圍。



身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曾梵志在過去二十五年累積創作了大量引人入勝的作品。他成長的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對毛澤東政權的政治宣傳進行得如火如荼;其成名作描繪的是醫院裡的血肉之軀和戴面具的人。千禧年代的風景畫則更加流暢優美,生意盎然,標誌著藝術家在前期具象作品以外的嶄新嘗試。他的早期作品深受德國表現主義等西方流派影響,風景系列則運用創新技法,觸發一場視覺饗宴,與歷史展開深度對話。曾梵志聚焦傳統的中國山水元素,例如層疊的細節,再透過物質性(materiality)的抽象本質將這些元素表現出來,他將主宰其九〇年代具象作品的西方技法暫時擱置一旁,在千禧年來臨之際轉而擁抱東方魅力。本作包含大量重要的唐宋山水元素。唐代主黑白墨色與隨類賦彩之探討,著重線條運用和質感表現;宋代推崇蒼茫遼闊的全景山水,蘊藏濃厚的人文精神。曾梵志用手指和畫筆巧妙地鋪陳顏料,不但體現其技法精湛,並藉此創造出即興隨心的曲線和韻律,與歷代山水遙相和應。



曾梵志將前人文化一路傳承至今,在畫布上凝煉出舉世共鳴的獨特風格,現代都市的生活步伐日漸急速,然而世人依然緬懷和追求大自然的純粹,這種矛盾最終在曾梵志筆下,以末世般的黑暗和未知降臨人間。誠如藝術史學家理查德·舒夫(Richard Schiff)在二〇一三年巴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曾梵志大型回顧展上寫道:「與其用來解決問題,創意其實能夠激發更多創意」(理查德·舒夫,〈線條總是知道〉,載於巴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之展覽圖錄《曾梵志》,2013-14年,205頁)。從這層意義出發,本作裡率性而發的線條引申出顯與隱、具象與抽象的二元對立,帶出更多曖昧的討論,而非不容分說的終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