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9
馬克‧格羅亞恩 | 無題(黃白色蝴蝶)
估價
24,000,000 - 30,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Mark Grotjahn
- 無題(黃白色蝴蝶)
- 油畫亞麻布
- 170.2 x 127 公分,67 x 50 英寸
二〇〇五年作
來源
洛杉磯,Blum & Poe 畫廊(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大衛·泰格於二〇〇五年購自上述來源
大衛·泰格於二〇〇五年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洛杉磯,Blum & Poe畫廊〈馬克‧格羅亞恩〉二〇〇五年九月至十月
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二〇〇六年惠特尼雙年展:日光夜景〉 二〇〇六年三月二日至五月二十八日,376頁(參展清單)
紐約,Blum & Poe畫廊〈馬克‧格羅亞恩之蝴蝶繪畫〉二〇一四年五月一日至六月二十一日,10至11頁(彩色圖版)
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二〇〇六年惠特尼雙年展:日光夜景〉 二〇〇六年三月二日至五月二十八日,376頁(參展清單)
紐約,Blum & Poe畫廊〈馬克‧格羅亞恩之蝴蝶繪畫〉二〇一四年五月一日至六月二十一日,10至11頁(彩色圖版)
拍品資料及來源
「觀賞一幅抽象畫作的體驗,與媒材及作畫形式息息相關。這種體驗是緩慢的,撇除了當代生活的營營役役。這種體驗對很多人來說仍然遙不可及,因為它並非那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馬克‧格羅亞恩的近作不但保留了抽象繪畫的傳統,亦刷新了它的潛力」
加利‧加雷斯
《無題(黃白色蝴蝶)》幽靜悠然,立刻吸引觀者目光,是馬克‧格羅亞恩備受讚譽的《蝴蝶》系列中細膩精緻之作,當中數件作品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所藏。畫幅中軸的垂直條紋為蝴蝶的「脊椎」,中軸兩邊各有兩組放射性線條對外擴散,塑造出富有動感的「蝶翼」拍打痕跡。畫面中心可見兩個稍微不對稱的消失點,點出蝴蝶的「腹腔」,從中噴射出大範圍密集式直線筆觸,營造出一個色彩微妙漸變、變化萬千的錯視空間;蝶翼輕顫,教人想起蝴蝶翩飛時輕盈優雅之姿。格羅亞恩在畫作中召喚自然生靈,同時力探抽象基本原理,成品幽美迷人而不失嚴謹工學,成功創造出一個圖像與概念共冶、幾何抽象繪畫及傳統具象繪畫互相激盪的平行宇宙。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深具代表性,叫人一眼可辨,是藝術家現時卓絕技藝的精華。正如麥克‧奈德‧霍爾特所見:「這隻蝴蝶是馬克‧格羅亞恩的,主題是肯尼斯‧諾蘭的,拉鍊是巴奈特‧紐曼的,而白色則是羅伯特‧賴曼的」(麥克‧奈德‧霍爾特,〈馬克‧格羅亞恩〉,《藝術論壇》,2005年11月,259頁)。
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由早期的「多層透視畫作」演變而成,靈感源自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文藝復興時期的單點透視畫論文。本系列每件作品均有兩至三組疊加的透視消失點,「每點均投射出一組色彩繽紛的幾何直交線條,各自落在相對的地平線上」(格拉斯‧福格,〈巨石與蝴蝶〉,《馬克‧格羅亞恩:蝶畫》,Blum and Poe畫廊 ,2014年,38頁)。格羅亞恩憶述:「我對線條和顏色總是十分感興趣,希望可以找到一個讓我鑽研良久的繪畫主題。我花了六至十二個月來創作,挑選出一幅類似『三層透視』的畫,最後選擇了它」(阿西‧道格拉斯與馬克‧格羅亞恩對談,《波特蘭藝術》,2010年10月6日,網上版本)。其後,格羅亞恩在《蝴蝶》系列中將中軸傾斜了九十度,錘煉出一個消失點與動態放射性水平線的固定組合,成為畫家最為長久地探索的主題;它在表面上毫不協調的抽象與具象兩極間遊走,岌岌可危又充滿張力。
格羅亞恩從二零零一年起到二零零八年間潛心創作《蝴蝶》系列,強迫自己以文藝復興手法作畫,反覆探索。他的蝴蝶之國在抽象與具象的邊界上翩翩起舞,在看似互相對立的疆界上徘徊盤旋。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規範嚴謹,同時帶有一種優雅而強烈的表現力,集傳統透視、形式、幾何與對稱概念之大乘,結合了歐普藝術的錯視空間、建構主義的烏托邦社會概念以及分析型立體主義的前衛激進思想,同時保留了傳統具象表現形式之跡。的確,就如福格概括:「此作深受現代幾何主義的歷史啟發,畫中可見瓦西里‧康丁斯基、卡茲米爾‧馬列維奇與皮耶‧蒙德里安等藝術家的手筆,以及音樂與電影的構圖方式及排版設計;格羅亞恩的蝴蝶調皮地模糊了藝術創作上具象與抽象、表面與深度、概念與具體之間曾經牢不可破的界線」(福格,2014年,37頁)。另一邊廂,福格觀察道:「格羅亞恩的蝴蝶突然趨近抽象幾何與錯視空間的分野,呈現出一種圖像潛意識,對理性秩序構成了一種對立及有組織的破壞」(格拉斯‧福格,〈在無限的中心〉,《地板 80》,2007年,117頁)。
在二零零一到二零零八年間,隨著《蝴蝶》系列逐漸繪成,格羅亞恩的筆觸越見緊密。《無題(黃白色蝴蝶)》上可見線條經精心編排,彼此緊湊、一氣呵成,與早前作品中彷如餅狀圖切面的組合圖案大相徑庭。本作中奶白色的條紋散發出一股恬靜誘人、神秘優雅的內在力量,令觀者全心投入畫內森羅萬象,欲罷不能。此外,畫中左右邊框可見兩條略微不平衡的闊帶,兩者角度微微傾斜,擠壓著蝶翼,營造出一種高度不穩定的無定向狀態。一如馬克‧羅斯科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所創作的抽象巨幅,這幅單色畫作蝶影踞壁,教觀者凝矚不轉。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高級油畫及雕塑策展人加利‧加雷斯對格羅亞恩《蝴蝶》系列引人注目的效果深入研究,作此解釋:「觀賞一幅抽象畫作的體驗,與媒材及作畫形式息息相關。這種體驗是緩慢的,撇除了當代生活的營營役役。這種體驗對很多人來說仍然遙不可及,因為它並非那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馬克‧格羅亞恩的近作不但保留了抽象繪畫的傳統,亦刷新了它的潛力」(加利‧加雷斯,〈藍色之內〉,《同上》,127頁)。
《無題(黃白色蝴蝶)》一作中反虛入渾的純白色調,內藏一個最終乾坤。畫面上的純白色彰顯了單色調的終極形態:一種絕對抽象的中庸與純潔。這種雍容大雅,來自它對世間上所有色念的摒除與化簡。在這方面,格羅亞恩向一眾以純白單色作見稱的畫壇前輩致敬,包括馬列維奇、班‧尼科爾森、羅伯特‧賴曼。然而,格羅亞恩在《蝴蝶》系列畫作中卻故意讓內層的顏色基底透現出來――本作採用的藍色基底,在畫幅中央兩個消失點的孔隙中,即的蝴蝶「腹腔」,以及畫作的四個角落皆可目見。就如福格所述:這樣的手法揭示了「一種考古深度(畫作自身建構的歷史),以及對作品穩定性的質疑(畫面並非統一閉合的)」(福格,2014年,38頁)。如是者,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為畫家另一里程碑鉅作《面》系列開闢天地,作品裡描繪的人體面容,從一些看似抽象結構的漩渦中浮現出來。巴瑞‧史瓦斯基聲言,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與後期的《面》系列一樣,均「以強而有力的實體及視覺表現,宣告自己的存在 […] 但更為強大的,是一些未能目見、未能察覺,仍能讓人隱約感受到的存在,一直在畫後方的某處,盤旋不止」(B‧史瓦斯基,〈想像之驅〉,馬克‧格羅亞恩展覽圖錄,阿斯彭美術館,阿斯彭,2012年,62頁)。
加利‧加雷斯
《無題(黃白色蝴蝶)》幽靜悠然,立刻吸引觀者目光,是馬克‧格羅亞恩備受讚譽的《蝴蝶》系列中細膩精緻之作,當中數件作品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所藏。畫幅中軸的垂直條紋為蝴蝶的「脊椎」,中軸兩邊各有兩組放射性線條對外擴散,塑造出富有動感的「蝶翼」拍打痕跡。畫面中心可見兩個稍微不對稱的消失點,點出蝴蝶的「腹腔」,從中噴射出大範圍密集式直線筆觸,營造出一個色彩微妙漸變、變化萬千的錯視空間;蝶翼輕顫,教人想起蝴蝶翩飛時輕盈優雅之姿。格羅亞恩在畫作中召喚自然生靈,同時力探抽象基本原理,成品幽美迷人而不失嚴謹工學,成功創造出一個圖像與概念共冶、幾何抽象繪畫及傳統具象繪畫互相激盪的平行宇宙。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深具代表性,叫人一眼可辨,是藝術家現時卓絕技藝的精華。正如麥克‧奈德‧霍爾特所見:「這隻蝴蝶是馬克‧格羅亞恩的,主題是肯尼斯‧諾蘭的,拉鍊是巴奈特‧紐曼的,而白色則是羅伯特‧賴曼的」(麥克‧奈德‧霍爾特,〈馬克‧格羅亞恩〉,《藝術論壇》,2005年11月,259頁)。
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由早期的「多層透視畫作」演變而成,靈感源自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文藝復興時期的單點透視畫論文。本系列每件作品均有兩至三組疊加的透視消失點,「每點均投射出一組色彩繽紛的幾何直交線條,各自落在相對的地平線上」(格拉斯‧福格,〈巨石與蝴蝶〉,《馬克‧格羅亞恩:蝶畫》,Blum and Poe畫廊 ,2014年,38頁)。格羅亞恩憶述:「我對線條和顏色總是十分感興趣,希望可以找到一個讓我鑽研良久的繪畫主題。我花了六至十二個月來創作,挑選出一幅類似『三層透視』的畫,最後選擇了它」(阿西‧道格拉斯與馬克‧格羅亞恩對談,《波特蘭藝術》,2010年10月6日,網上版本)。其後,格羅亞恩在《蝴蝶》系列中將中軸傾斜了九十度,錘煉出一個消失點與動態放射性水平線的固定組合,成為畫家最為長久地探索的主題;它在表面上毫不協調的抽象與具象兩極間遊走,岌岌可危又充滿張力。
格羅亞恩從二零零一年起到二零零八年間潛心創作《蝴蝶》系列,強迫自己以文藝復興手法作畫,反覆探索。他的蝴蝶之國在抽象與具象的邊界上翩翩起舞,在看似互相對立的疆界上徘徊盤旋。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規範嚴謹,同時帶有一種優雅而強烈的表現力,集傳統透視、形式、幾何與對稱概念之大乘,結合了歐普藝術的錯視空間、建構主義的烏托邦社會概念以及分析型立體主義的前衛激進思想,同時保留了傳統具象表現形式之跡。的確,就如福格概括:「此作深受現代幾何主義的歷史啟發,畫中可見瓦西里‧康丁斯基、卡茲米爾‧馬列維奇與皮耶‧蒙德里安等藝術家的手筆,以及音樂與電影的構圖方式及排版設計;格羅亞恩的蝴蝶調皮地模糊了藝術創作上具象與抽象、表面與深度、概念與具體之間曾經牢不可破的界線」(福格,2014年,37頁)。另一邊廂,福格觀察道:「格羅亞恩的蝴蝶突然趨近抽象幾何與錯視空間的分野,呈現出一種圖像潛意識,對理性秩序構成了一種對立及有組織的破壞」(格拉斯‧福格,〈在無限的中心〉,《地板 80》,2007年,117頁)。
在二零零一到二零零八年間,隨著《蝴蝶》系列逐漸繪成,格羅亞恩的筆觸越見緊密。《無題(黃白色蝴蝶)》上可見線條經精心編排,彼此緊湊、一氣呵成,與早前作品中彷如餅狀圖切面的組合圖案大相徑庭。本作中奶白色的條紋散發出一股恬靜誘人、神秘優雅的內在力量,令觀者全心投入畫內森羅萬象,欲罷不能。此外,畫中左右邊框可見兩條略微不平衡的闊帶,兩者角度微微傾斜,擠壓著蝶翼,營造出一種高度不穩定的無定向狀態。一如馬克‧羅斯科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所創作的抽象巨幅,這幅單色畫作蝶影踞壁,教觀者凝矚不轉。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高級油畫及雕塑策展人加利‧加雷斯對格羅亞恩《蝴蝶》系列引人注目的效果深入研究,作此解釋:「觀賞一幅抽象畫作的體驗,與媒材及作畫形式息息相關。這種體驗是緩慢的,撇除了當代生活的營營役役。這種體驗對很多人來說仍然遙不可及,因為它並非那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馬克‧格羅亞恩的近作不但保留了抽象繪畫的傳統,亦刷新了它的潛力」(加利‧加雷斯,〈藍色之內〉,《同上》,127頁)。
《無題(黃白色蝴蝶)》一作中反虛入渾的純白色調,內藏一個最終乾坤。畫面上的純白色彰顯了單色調的終極形態:一種絕對抽象的中庸與純潔。這種雍容大雅,來自它對世間上所有色念的摒除與化簡。在這方面,格羅亞恩向一眾以純白單色作見稱的畫壇前輩致敬,包括馬列維奇、班‧尼科爾森、羅伯特‧賴曼。然而,格羅亞恩在《蝴蝶》系列畫作中卻故意讓內層的顏色基底透現出來――本作採用的藍色基底,在畫幅中央兩個消失點的孔隙中,即的蝴蝶「腹腔」,以及畫作的四個角落皆可目見。就如福格所述:這樣的手法揭示了「一種考古深度(畫作自身建構的歷史),以及對作品穩定性的質疑(畫面並非統一閉合的)」(福格,2014年,38頁)。如是者,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為畫家另一里程碑鉅作《面》系列開闢天地,作品裡描繪的人體面容,從一些看似抽象結構的漩渦中浮現出來。巴瑞‧史瓦斯基聲言,格羅亞恩的《蝴蝶》系列與後期的《面》系列一樣,均「以強而有力的實體及視覺表現,宣告自己的存在 […] 但更為強大的,是一些未能目見、未能察覺,仍能讓人隱約感受到的存在,一直在畫後方的某處,盤旋不止」(B‧史瓦斯基,〈想像之驅〉,馬克‧格羅亞恩展覽圖錄,阿斯彭美術館,阿斯彭,2012年,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