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北齊 天保十年(559年) 大理石雕思惟菩薩三尊像 |
估價
300,000 - 5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銘文:天保十年潤月 比丘禺獻比丘道宥敬造白玉像一軀 上為皇帝陛下 又為師僧父母 法界眾生 含靈抱識 俱時成佛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北齊一朝,兼容並蓄外族文化、思想及信仰,本土風貌因而大為充盈,無論宗教或非宗教藝術方面,均乃中國藝術史上最氣象鬱勃時期之一,佛教造像輝煌成就在此一朝可謂登峰造極。北魏造像手法惟承南亞、中亞範式,時至北齊乃臻成熟,自成一格。然鑑觀北齊造像,仍顯虔敬莊嚴,慈靜平和,尚未見唐代造像明快、婀娜之態。 本品三尊像呈河北曲陽大理石造像的簡約風格,主像面容刻畫細膩,尤為突出,以曲陽典型淺浮雕刻成,僅手部以高浮雕刻畫。左右尊者以更淺浮雕刻製,手法更為簡約,效果和諧莊重。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二百五十一尊1953至1954年出土自曲陽修德寺的相近造像,其中一件載於馮賀軍及達微佳,〈思.探─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佛教造像考古發現〉,《紫禁城雜誌》,2017年(5),頁117。該坐像尺寸較大,姿態沈穩,刻天保二年(551年)款。此組修德寺造像當中,有超過一百尊刻北齊年款。
另可比較數例,其一現藏於浜松市美術館,刻天保八年款(557年),載於松原三郎,《增訂中国佛教彫刻史研究》,東京,1995年,卷2,圖版396,同書並載兩例,刻工較簡,圖版429a及b。
本品主像思惟造型乃此時期佛像最具特色之一。除非造像刻款表明,此類造型佛像身份一直未有定論,說法主要有二,一為悉達多太子(後得道為釋迦牟尼佛)、二為乃彌勒菩薩,四、五世紀期間主要為前者,550年後則多為後者(見展覽圖錄《走向盛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2004年,頁266)。
許湘苓文章〈Visualization Meditation and the Siwei Icon in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詳盡分析,六世紀期間社會政治動盪,促成供奉彌勒菩薩、期望登兜率天之信徒漸多,詳見《Artibus Asiae》,卷62,號1(2002年),頁5-32。 其時冥想流行,思惟形像亦於同期漸漸常見,相關經文要求信徒潛心靜思,觀望指定物件或法器以達目標。冥想時思想彌勒菩薩形像之法,主要依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此經由沮渠京聲漢譯於五世紀中期。許氏並述,具創意之中國信徒取傳統佛教沉思形像,加上「思惟」一詞,為該形像注入新意義,以之代表彌勒信徒作冥想姿態,思索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之情境(前述出處,頁27)。當時信眾冥想之寺廟,多作佛教淨土裝飾,故此彌勒信徒訂製如此思惟造像,奉於寺廟,期望歸往彌勒菩薩兜率天,永離苦劫。
另可比較數例,其一現藏於浜松市美術館,刻天保八年款(557年),載於松原三郎,《增訂中国佛教彫刻史研究》,東京,1995年,卷2,圖版396,同書並載兩例,刻工較簡,圖版429a及b。
本品主像思惟造型乃此時期佛像最具特色之一。除非造像刻款表明,此類造型佛像身份一直未有定論,說法主要有二,一為悉達多太子(後得道為釋迦牟尼佛)、二為乃彌勒菩薩,四、五世紀期間主要為前者,550年後則多為後者(見展覽圖錄《走向盛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2004年,頁266)。
許湘苓文章〈Visualization Meditation and the Siwei Icon in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詳盡分析,六世紀期間社會政治動盪,促成供奉彌勒菩薩、期望登兜率天之信徒漸多,詳見《Artibus Asiae》,卷62,號1(2002年),頁5-32。 其時冥想流行,思惟形像亦於同期漸漸常見,相關經文要求信徒潛心靜思,觀望指定物件或法器以達目標。冥想時思想彌勒菩薩形像之法,主要依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此經由沮渠京聲漢譯於五世紀中期。許氏並述,具創意之中國信徒取傳統佛教沉思形像,加上「思惟」一詞,為該形像注入新意義,以之代表彌勒信徒作冥想姿態,思索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之情境(前述出處,頁27)。當時信眾冥想之寺廟,多作佛教淨土裝飾,故此彌勒信徒訂製如此思惟造像,奉於寺廟,期望歸往彌勒菩薩兜率天,永離苦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