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70
  • 70

清嘉慶 青花雲龍戯珠紋葫蘆瓶 《大清嘉慶年製》款 |

估價
200,000 - 300,000 GBP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30.3 公分, 12 英寸

來源

德璀琳(1842-1913)收藏, 此後家族傳承

Condition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請以英文原版為準。整體品相甚佳,僅於表面見少許極輕微劃痕。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德璀琳及漢納根藏中國藝術精品 (編號70-91) 此收藏出自一個來源頗為顯赫的家族。此珍藏集大成於晚清,藏家乃十九世紀下半葉在天津最具影響力的兩位德國人——德璀琳(Gustav Detring 1842-1913)及其女婿漢納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 1854-1925)(圖一)。兩位分別在清政府最高權力機構擔任要職,在局勢動蕩的晚清時期於中國政治、外交和軍事等領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德璀琳(1842-1913)

德璀琳(圖二)出生於德國北部萊茵-威斯特伐利亞,於1865年移居中國,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爵士(Sir Robert Hart)的手下工作。1872年德璀琳開始供職天津海關稅務司,六年後,被委任為總督李鴻章的私人親信顧問,並擔任此職務長達二十七年之久。德璀琳在中國期間,曾任職於總理衙門(外交部)以及北方港口稅務司,皆屬清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他在中國取得的成就非常人所能,才能卓越出眾。出於李鴻章的信任,他在1870到1880年代之間代表清政府參與了多項外交條約和貿易協定的談判,並且負責與德國軍火商交易及聘請軍事專家。甲午戰爭時期,他奉旨前往日本議和。1896年,慈禧太后授予德璀琳一品頂戴花翎,使他成為當朝官銜最高的洋人。天津利順德大飯店內懸掛的一幅油畫記錄了這份前無來者的榮耀(圖三)。

德璀琳以天津為家,對天津貢獻良多。他創立了天津大學、合辦了《中國時報》、建造天津賽馬場、在租界地鋪路、修建市政廳,並以英國軍官查理·喬治·戈登 (Charles ‘Chinese’ Gordon) 的名字將其命名為戈登堂 (Gordon Hall)。德璀琳1913年逝世時,一份中國報紙評論道 :「他對天津的繁榮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天津公共空間的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可看到德璀琳先生對這個社會偉大而寶貴的貢獻。」

漢納根(1854-1925)



漢納根(圖四)生於萊茵河畔的特里爾鎮(Trier),被家人稱為「愛中國主義者」,漢納根曾任普魯士野戰砲兵隊的上尉,後被德璀琳納為軍事顧問。1879年移居中國,迅速成為李鴻章的密友兼幕僚,一直為其工作到1887年。李鴻章委任漢納根負責清軍之重組及現代化,他參與設計建造多處海軍砲台,包括著名的旅順口砲台。漢納根由於1881年建造旅順砲台有功,表現突出,迅速升任統領位置,獲建造大連灣、威海衛砲台之重任。1894年11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光緒皇帝委任漢納根領總兵銜,並承諾充足的經費和權力,望其帶領新軍擊潰日敵。然而,迫於朝內仇外情緒的壓力,計劃最終被擱置,遂導致旅順砲台和威海衛砲台淪陷。德璀琳與漢納根共同掌管的英資企業開平礦產,是第一家把西方工業技術引進中國的公司。漢納根於1895年與德璀琳長女艾爾莎(Elsa)成婚,實為兩個顯赫家族的完美聯姻(圖五)。

德璀琳和漢納根在中國取得的汗馬功勞均有詳細的記載,然而他們的收藏愛好卻鮮為人知。因為兩人皆為李鴻章的親信幕僚,長期與清朝廷、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密切往來,為他們的收藏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部分藏品為朝廷所賞,部分藏品則為裝點兩人在天津富麗堂皇的宅院而納(圖六)。當時兩人在中國的官場及社交圈結交了許多滿負盛名的收藏家——包括在1876年至1884年間擔任海關稅務總司的賀璧理(Alfred E. Hippisley 1848-1939),他曾擁有著最為重要的清瓷珍藏之一;另有胡佛(Herbert Hoover 1874-1964),曾在開平礦業任工程師,後成為美國第三十一任總統,他偏愛收藏中國青花瓷;而漢納根擔任海關關員的妹夫伊斯特·奧爾(Ernst Ohlmer 1847-1927),亦收藏有大量中國瓷器,目前藏於德國希爾德斯海市的姆羅默和佩利措伊斯博物館;此外,圓明園遺址的最早的其中一份圖像記錄(攝於1872年),亦出於奧爾之手。

1895年,漢納根回德國暫留了一段時間,出於安全保管的考量,他將大量的中國瓷器帶回德國。1899年,他借出收藏中的160件藏品給希爾德斯海姆羅默博物館。此組藏品於1959年歸還予漢納根伉儷(Constantin and Elsa von Hanneken)。1919年,漢納根一家離開天津,移居漢諾威。時值德國戰後經濟大蕭條,漢納根與家人於1922年回到中國,本期望重掌開平礦產,但於1925年3月卒於天津,其遺孀及子女於1926年返回德國。大部分藏品一直留在德國直到20世紀上半葉。30年代,其子移居美國,亦有帶同部份藏品移居。餘下部份自1932年起與新加入的奧爾收藏同於希爾德斯海姆羅默與佩利措伊斯博物館,直至該館1944年撤空為止。此後,漢納根收藏當中之藏品已經於1959年歸還予其後人,至今仍屬德璀琳及漢納根後人所擁有。

此次拍賣以及「聖喬治街拍場:中國藝術」拍賣呈獻多件出自漢納根收藏之藝術品,其中數品特別能夠顯示漢納根、德璀琳及奧爾三人之間的因緣。例如一件白釉如意耳葫蘆尊(編號73)及一件青花雲龍戯珠紋葫蘆瓶( 編號70),可見於同一張攝於天津德璀琳府邸大廳之照片中。1928年德璀琳夫人返回德國,此兩件瓷器與其他德璀琳收藏瓷器及藝術品同列於中國清關文件之上。德璀琳夫人離世後,此批藝術品由德璀琳女兒、漢納根夫人艾爾莎承繼。另可比較另一作例,如一件胭脂紅地粉彩纏枝花卉紋盌(編號72),早於1899年便已借展予吕梅尔和佩里扎乌斯博物館,或與出自漢納根收藏的一件白地三彩雲龍戲珠紋梅瓶(編號74)及一件白地綠彩雲龍戲珠紋梅瓶(編號75)一同於1928年捐贈予吕梅尔和佩里扎乌斯博物館,後於1930年展出。

------------------------------------------------------------------------------------------

九龍穿梭於祥雲間,翻騰於江海之上,威武雄健,恰應清朝天子御宇天下,國力隆盛之氣象。觀乎本品紋飾構圖生動、畫工精良,相信乃製於嘉慶朝早期、景德鎮御窰仍然帶乾隆一朝風格之時。本尊青花靈動,龍紋華麗,塑型精準,既見藝匠造詣,亦現當朝盛世。紋飾佈局精妙,構圖虛實運用流暢,更顯整體紋飾和諧勻稱。

此款嘉慶瓶甚為罕見,僅兩例可比,售於香港蘇富比,其一售於2008年4月11日,編號 2831,其二則售於1974年10月31日,編號199。

瓶身正中飾正面戲珠龍紋,並圍飾較小龍紋,流行於嘉慶年,可比較數例,器型各異: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兩件青花例,其一瓶頸呈圓柱狀,曾展於《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2016年,編號III-36;其二器呈球狀,載於《故宮清瓷圖錄.乾隆窰及其他》,卷2,東京,1981年,圖版93;另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95年5月2日,編號86。

本瓶創思,或取自製於乾隆一朝、飾正面及側面龍紋之釉裏紅葫蘆瓶。比較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2001年6月20日,後易手於香港蘇富比2007年10月9日,編號1216;另一例出自趙從衍收藏,曾展於《趙從衍家族基金會藏明清瓷器》,藝術博物館,香港,1978年,編號781,此例三度售於香港蘇富比,先後為1975年11月17日,編號222、1986年11月18日,編號71、以及2018年4月3日,編號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