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420
  • 1420

張大千 四川山色 |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年作

估價
15,000,000 - 18,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Zhang Daqian (Chang Dai-chien, 1899-1983)
  •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年作
  •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framed
  • 146 by 81 cm. 57 ½ by 31 7/8 in.
款識:風雨連朝偶破顏,明窗初見整烟鬟;無端去作人間客,累汝雙蛾怨未還。峨眉去青城四百里,每風日晴美,輙能望見之,六月二十五日送客百步石時,凍雨初過,眾山皆青,南望峨眉,屹然霄漢,欎堙不偶,唯我獨尊,又不僅鍾神秀於西方也。漫為此圖,並拈小詩,屈指舊游正一年矣。庚辰七月朔,上清借居,大千張爰。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卻吹長笛過青城」、「可以橫絕峨眉顛」。

來源

香港蘇富比,一九九四年五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1038

Condition

-整體而言,品相良好。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註:此畫近景及中景,山巒聯綿重疊暈染蒼翠,林木蓊鬱,山頭遠望,平川如帶,小丘平煙,遠山層疊隱現,有咫尺千里之勢。中央奇峰突起於煙靄層雲以上,即此畫主題之峨眉主峰。

大千是四川人,但是他的家鄉內江,交通上比較靠近南方,故中學在重慶的求精中學。抗戰開始前後,大千的活動主要在上海和北平。一九三七年七月,日軍興起蘆溝橋事變,大千從上海前往北平接運家小,陷於日軍控制,至一九三八年五月方始逃離北平,經上海、香港,取道廣西返回四川。由於重慶為戰時的陪都,大千選擇四川的文化城也是省會的成都作為大本營,又愛上位於西郊外灌縣的名山,向有「青城天下幽」之譽的青城山,距成都約七十公里,為道家的十大洞天之一,大千攜家租居於道家名觀上清宮中。這裡不但山水清幽,且多奇花異鳥,大千得到自然山川的蒙養,雖值抗戰時期,然而這一時期的山水花卉畫都有突破。

在成都期間,大千仍然到處旅遊,重要的有川北的劍門等,但是最能代表四川時期的山水,除了青城山之外就是峨眉山,它是四川最雄偉的佛教名山,海拔三千一百公尺,距成都一六八公里,大千曾兩遊峨眉,分別是在一九三九年夏及一九四四年秋。

此畫是大千初遊峨眉山回到「青城借居」的第二年夏末秋初時作,是描寫六月二十五日(陽曆七月二十九日)送客下山,行經百步石,因為剛好在夏末的暴雨(涷雨)初過之後,天氣忽然放晴,不但眾山皆青,而且遠景一望無遺,極目南望,下瞰成都平原,遙山盡處,一座高山「屹然霄漢」間者,就是他一年前暢遊一個月餘的峨眉山。這一景緻,令他印象深刻,甚至在一年之後還創作此畫。

大千一般畫四川景色,如畫峨眉山,大多以金頂為主景,或專畫青城山景,但是此畫的特殊處,卻是以青城山為近景,成都平原為中景,以峨眉山為遠景,因此大千在此畫的右下角既鈐印了代表青城山時期所用的閒章「卻吹長笛過青城」,此印為大千好友篆刻名家方介堪所刻,這是他借陸游〈劍南詩稿〉遊青城山的詩句「再到蓬萊路欲平,卻吹長笛過青城」。又鈐印了他專為畫峨眉山所刻的「可以橫絶峨眉巔」,這是借用李白名詩〈蜀道難〉中的句子「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絶峨眉巔」。這兩方印同時在一畫中出現,也是代表了此畫的特色。

大千在二、三十歲時畫山水主要是師法石濤,擴及於石谿、梅清等。又從石谿上追王蒙,所以這幅畫前景的樹石茅屋等畫法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石濤、石谿的影子,在用筆上,不用尖細的新筆,而用鈍禿的筆畫出厚重的線條,如山徑上代表他自己送客的兩位高士,雖然高士側首的臉型仍然是標準的大千早期風格,但是衣紋一改他流利的筆法而顫動凝重。茂密墨染的樹叢以及蒙茸的遠景,以不同色階的花青編織出他在山中親自從大自然領會的「涷雨初過,眾山皆青」的深刻印象,只是在樹幹岩石及人物茅屋上施以赭石暖色作為緩衝,因此這一幅畫已經擺脫了石濤、石谿甚至王蒙等等古人給他的束縛,以及在師法自然方面從黃山的瘦削轉向四川的雄渾華滋。

作此畫之明年大千遠赴敦煌,從此畫風又有改變,縱觀大千敦煌前的同期繪畫,此畫構圖之宏闊,兼有深遠、平遠和高遠的處理手法,都迥異於他作,也於古人外別開生面,又不僅僅是墨染之綿密、效果之蒼茫渾厚而已,而且是在同一畫中兼寫了四川佛道兩大名山 ─ 從青城遠眺峨眉!

─ 節錄自傅申教授〈青城遠眺峨眉圖〉專文


參考資料:
與本幅創作手法相同之〈峨眉山色〉,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可參見〈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目錄(三藩市,亞洲藝術及文化中心,一九七二年),圖版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