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6
李可染 江山勝境圖 |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八八年作
估價
9,000,000 - 1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八八年作
-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framed
- 91.1 by 51.8 cm. 35⅞ by 20⅜ in.
款識:江山勝境圖。水似漓江水,山似漓江山。不似漓江景,似真亦非幻。胸中羅丘壑,腕底大自然。老年作畫有意無意,信手塗抹,層層加墨,壁上觀之,如夢幻也。一九八八年歲次戊辰冬十月上浣。白髮學童李可染並記。鈐印:「李」、「可染」、「陳言務去」。
展覽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李可染藝術世紀展〉,二○○○年十一月三日至十二月五日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李可染藝術世紀展〉,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二○○一年三月十八日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李可染藝術世紀展〉,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二○○一年三月十八日
出版
著錄:
〈李可染的世界〉,萬青力著(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二○○○年十一月),圖版108
〈李可染的世界〉,萬青力著(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二○○○年十一月),圖版108
拍品資料及來源
註:李可染好遊歷,除抗戰期間,參與抗敵宣傳,流轉各地,間關千里外,日後屢有寫生之旅,行遍大江南北,訪歷史名勝,覽自然風光,途中對景寫生不輟,為創作積累豐富素材。入畫諸景,如三峽、漓江、黃山等,筆下經反覆修改完善,得其基本構圖大概,惟每一創作,即使題材相類,細節、局部皆生變化,往往精微處著墨,牽一髮卻動全身,足見其深思慎慮,此即「採一煉十」之嚴謹創作態度。
本幅以「江山勝境」為題,題跋謂雖似漓江山水,卻非漓江景,著眼點在於「似真亦非幻」,純粹出自畫家晚歲精鍊之筆,無拘一地一景,於有意無意間,腕底經營胸中丘壑。畫中以重巒高叠,屹立中央,右方見幽谷窄道,益顯群山列序之前後空間距離,前方水道斜出貫穿畫面,張帆點點,前續後繼,乘風御水,輕越而過,左下方見沿岸密樹濃蔭,村舍夾雜,恰與重巒呈沿江高低對望,有意弱化峽江雄峙險峻之勢。如此佈局,或接近峽江輕舟,或接近清漓天下景,實畫家筆下展其移山倒海之功,於「信手塗抹」間,綜合河山各處勝境化為胸臆中之天地,此亦他曾題畫曰「看似三峽,不似三峽」,與本幅「水似漓江水,山似漓江山,不似漓江景」,具異景同工之妙!
全幅構圖飽滿豐富,類近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滿幅式」。據其學生萬青力教授分析,如此特點,乃畫家得見好友張仃自法國帶回之西方現代繪畫印刷品,彼此常相討論現代繪畫中的形成構成問題,畫家「當時正在追求寫生中深入和豐富的細節組成,因而對立體派的『封閉構圖』非常感興趣,於是便有意識地將它用在解決傳統山水畫中,常見的支離破碎、缺乏整體感等問題。」本幅即畫家完滿解決此問題的最佳例証。
參考資料:
〈峽江行舟圖〉可參見〈李可染中國畫集〉(香港,大業公司,一九九○年),圖版70
本幅以「江山勝境」為題,題跋謂雖似漓江山水,卻非漓江景,著眼點在於「似真亦非幻」,純粹出自畫家晚歲精鍊之筆,無拘一地一景,於有意無意間,腕底經營胸中丘壑。畫中以重巒高叠,屹立中央,右方見幽谷窄道,益顯群山列序之前後空間距離,前方水道斜出貫穿畫面,張帆點點,前續後繼,乘風御水,輕越而過,左下方見沿岸密樹濃蔭,村舍夾雜,恰與重巒呈沿江高低對望,有意弱化峽江雄峙險峻之勢。如此佈局,或接近峽江輕舟,或接近清漓天下景,實畫家筆下展其移山倒海之功,於「信手塗抹」間,綜合河山各處勝境化為胸臆中之天地,此亦他曾題畫曰「看似三峽,不似三峽」,與本幅「水似漓江水,山似漓江山,不似漓江景」,具異景同工之妙!
全幅構圖飽滿豐富,類近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滿幅式」。據其學生萬青力教授分析,如此特點,乃畫家得見好友張仃自法國帶回之西方現代繪畫印刷品,彼此常相討論現代繪畫中的形成構成問題,畫家「當時正在追求寫生中深入和豐富的細節組成,因而對立體派的『封閉構圖』非常感興趣,於是便有意識地將它用在解決傳統山水畫中,常見的支離破碎、缺乏整體感等問題。」本幅即畫家完滿解決此問題的最佳例証。
參考資料:
〈峽江行舟圖〉可參見〈李可染中國畫集〉(香港,大業公司,一九九○年),圖版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