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3023
  • 3023

唐 石灰岩雕蓮花座菩薩立像 |

估價
8,000,000 - 1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limestone
  • 63.5 公分,25 英寸

來源

Stevenson Burke(1879-1962年)收藏
紐約蘇富比1980年5月8日,編號77,並見於封面
紐約佳士得1999年3月22日,編號162

Condition

如圖錄照片所示,石灰岩表面有自然風化現象,沿邊有缺損。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盛唐遺珍:菩提薩埵
王傑安 蓮花座菩薩立像,柔腴美絕,渾然天成,乃盛唐經典之作,足證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發展臻熟,已達巔峰。立像姿態自然如生,淋漓展現菩薩雍華寶相,相較北齊、隋代造像之漢化風格,更得印度笈多王朝之審美影響,寫實動人,隱現希臘化時期造像傳統之遺風。

此類石灰岩應出自山西,石質硬度適合用於圓雕及細部描寫,尤其出色表現人物細微面容細節、身軀量感、肌骨曲線等,一如本像,佛身衣飾帛帶柔繞腰際、層疊披掛,絲帛自然垂墜貼身,隱露其下豐美身姿。不似犍陀羅與其他早期造像文化,多以坐姿描寫,盛唐造像以三折身著稱,意指項頸、腰臀處均作輕微轉折,動感婀娜, 腹腰線條柔雅,踝脛微抬,足趾深扎,自然精準,細膩純美,石材冷硬猶見造像之源源生命力,栩栩如生。

大唐時見僧侶赴北天竺國佛教發源地行旅朝聖,其中最著名者要屬玄奘取經,僧人帶回許多佛蹟遺物、工藝品等,其代表之笈多藝術風格,亦逐漸影響唐代石雕之風格發展。

Nasli 及 Alice Heeramaneck 舊藏一尊大型笈多男性神祉殘像,造於五、六世紀印度,風格與本像相類,最近一次於2008年9月19日紐約蘇富比售出,編號269(圖一),造像作「tribhanga」,意類三折身,於項頸、腰間、膝部均作轉折,整體線條微呈「S」形,與本品相似,可見笈多風格對於唐代石雕之影響。惟笈多男神像之紗羅鬆結,更顯隨意不拘,本件菩薩像衣著較之端雅莊重。

蓮花座菩薩像之藝術風格,近類多處中國名石窟造像,其中又以天龍山石窟最為接近,如 Eduard von der Heydt 捐贈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一件砂岩菩薩像,錄於《Museum Rietberg》,蘇黎世,2002年,頁62、63(圖二),其於石窟中舊照,刊於外村太治郎1922年出版之《天龍山石窟》,同載第十四窟西牆另一件菩薩像。砂岩菩薩像肌骨體態描寫逼真,衣袍瓔珞富麗且流動自然,與本像相類,而後者姿態更富王者尊風。本菩薩像以石灰岩作,異於天龍山造像之砂岩,然觀其造像風格,明確為山西造像傳統精萃之傑作。

天龍山石窟舊照中,可見一尊菩薩像例,載於喜仁龍(Osvald Sirén),《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紐約,1925年,圖版495;比較現藏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之相似例,原出十七號窟,刊於孫迪編,《天龍山石窟》,北京,2004年,頁148,圖版176。克里夫蘭美術館可見一佛像殘件,參見《海外遺珍佛像(二)》,台北,1990年,圖版123。拍賣市場曾售出之像,如日本出光美術館舊藏菩薩像殘件,其尺寸碩大,但頭為後換,最初由山中定次郎借展於《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倫敦,皇家藝術學院,1935-1936年,編號234,後載於《中國工藝:出光美術館藏品圖錄》,東京,1989年,彩圖340,再售於紐約佳士得2003年3月26日,編號148,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孫迪編著《天龍山石窟》中也有收錄此尊菩薩像殘件,舊照顯示菩薩像原屬二十一號窟北壁,前述出處,頁178,圖版210,當時頭首已佚,其後補上頭首,見圖版213。

著錄所見盛唐菩薩造像,與本品最為接近者,亦是拍賣市場上唯一曾出現之類例,出自 Patino 家族舊藏,1986年12月3日售於紐約蘇富比,編號280,為埃斯卡納齊購得,現藏金貝爾美術館,沃思堡。刊載於朱塞佩.埃斯卡納齊,薛好佩整理,《中國藝術品經眼錄:埃斯卡納齊的回憶》,倫敦,2012年,圖版119(圖三)。此像與本品之「tribhanga」姿態相同,雕工細膩展現肌骨特徵、輕羅拂體、衣褶層疊,豐美之貌,如出一轍,唯一明顯相異處為 Patino 舊藏菩薩像之瓔珞更顯繁麗。二者皆由灰石雕刻,不似天龍山砂岩質軟易脆,然藝術風格近似天龍山石雕,可推測其造於同一時期,或同出自山西其他地區之佛窟。

本尊蓮花座菩薩立像之造形、風格、題材,近類西安大明宮出土漢白玉菩薩殘像,現藏碑林博物館,錄於《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隋唐雕塑》,卷4,北京,1988年,圖版53。此石材異於本像,然其藝術風格甚為類似,均現笈多風格影響,軀體線條之描寫,紗帛衣褶相疊之貌,皆與本像相同。本尊雕風,與國都長安者近,若非與出土唐例雕於同一作坊,雕者應與國都雕匠往來極為密切。

蓮花座菩薩像原屬 Stevenson Burke 珍藏(1879-1962年),Burke 為銀行家及運動員,出身克里夫蘭工業望族,曾擔任克里夫蘭美術館顧問。其藝術收藏豐碩,包括柯洛之名畫《Orpheus Leading Eurydice from the Underworld》,現藏休士頓美術館,1963年11月6日曾售於 Parke-Bernet 畫廊。Burke 收藏中亞洲藝術雖僅佔一小部分,也曾捐贈數件高古青銅器予克里夫蘭美術館。二十世紀早期,如此精妙之盛唐造像如鳳毛麟角,世界各大博物館無不傾力相求,仍存私人收藏者,寥寥無幾。

是時對於盛唐造像仰慕之情,可由阿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夫人之言為證,夫人述及珍藏唐代漢白玉菩薩殘像,其風格類同西安碑林雕塑及本像,「毋庸置疑,此為存世最美之中國造像」。

大維德爵士對於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大展所展出雕塑殘像之評語,似與本品甚為相符,其雕塑傳統同屬一脈:「中國雕刻匠人之鉅作,優雅至極,動態橫生,取材古希臘及遠東印度之藝術遺風。羅紗貼身源自希臘雕塑,軀體轉折之姿借鏡印度藝術,然雕像之精神,靈動如生,獨為中國匠人之巧心高技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