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87
  • 1087

余友涵 | 無題

估價
4,500,000 - 6,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Yu Youhan
  • 無題
  • 款識余友涵余友涵,1988(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 156 x 129 公分 ,63⅝ x 50¾ 英寸
一九八八年作

來源

比利時,Chinatoday 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拍品資料及來源

「我在八十年代開始捧讀老子的《道德經》。當時,書中的主要思想讓我深深著迷,使我深受啟發。我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像老子的思想一樣。宇宙是活的,而且日新月異。如果我有一個精神導師,那可能就是老子。」

余友涵



余友涵是中國前衛藝術的開荒者,曾為國內抽象派開山劈石。正如在西方畫壇地位超然的皮耶·蒙德里安及傑克森·波拉克,余氏於中國畫壇亦同等重要。其作品《無題》以極簡圓形構成,並隨著目光游移而迴旋移動,猶如一幅攝人心魄的宇宙圖,是畫家享譽畫壇的抽象畫系列中技法超卓的典例。本作單色極簡,卻蘊藏無限活力;畫中色調沉鬱,充滿節奏的短小筆觸緩緩溢出循環重疊的動向,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令人神迷目眩。《圓》系列對余友涵尤為重要,當中不但融入余氏的思想及美學,更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的哲學觀。他自言:「系列不僅僅想容納社會的縮影,更想表現自然與人的縮影。萬物都涵括在我的作品之中」(引述自奧伯里斯特對余友涵的專訪,藝術界 LEAP,2009年)。

余友涵一九七三年畢業於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七十年代初,藝術氛圍壓抑,創意受到限制,他身為藝術學院的畢業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創作後印象派風景畫、靜物畫及肖像畫。然而他回憶道:「一九七八年後,我得以創作自己喜歡的藝術,所以我選擇繪畫無關政治並使我感到放鬆的事物。」一九八三年,余友涵在上海博物館欣賞到傑克森·波拉克的作品,這場邂逅鞏固了余友涵在繪畫中採用形式構圖的念頭,促使畫家於八十年代中葉開始創作獨樹一幟的圓形抽象作品。他先把一層稀釋過的黑色壓克力彩厚塗在未經打底的畫布上,然後隨意加上白色顏料。長短不一的色彩合奏成動人的交響曲,在漩渦中旋轉舞動,最後組合成為一個圓形。畫家隨心所欲的筆法令人聯想起中國水墨畫的寫意情調,但整體卻呈現西方抽象藝術視覺效果,兩者糅合在一起,使作品畫面發人深思,沉浸在純粹至上的光華中。

余友涵將直覺融合於形態結構之中,作品構圖既簡樸又複雜,既雜亂又有序;畫作從具象與抽象兩者對立的局面中昇華,同時表達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此獨特的視覺概念源自當時道教對畫家的影響,根據畫家所言,這些抽象畫是「宇宙一切運動的自發和自由」 (保羅·格拉斯頓《余友涵》3030Press, 35頁)。點與線的厚度和長度不一,代表物質和精神世界浮動游移、循環不息的動態;畫家藉此將自己投入宇宙的無形力量和本質中。畫家自言:「我在八十年代開始捧讀老子的《道德經》。讀這本書的時候,書中的主要思想讓我深深著迷,使我深受啟發。我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像老子的思想一樣。宇宙是活生生的,而且日新月異。如果精神上我有一個老師,那可能就是老子。」

余氏對作品的態度與西方藝術家不一樣,他堅拒銷毀或重畫自己的作品,反而選擇憑直覺將每一筆每一畫順其自然規律誕生(保羅·格拉斯頓,《余友涵》,3030Press, 36頁) 。保羅·格拉斯頓認為,余友涵的作品放在八十年代的中國「非常有挑戰性,令人無法迴避」(同上, 35頁);當時文化大革命破除舊習的意識仍然深烙在民眾的腦海中。愛德華·路斯·史密斯又指出余氏是「中國(經歷社會主義時期後)第一批擁有獨一無二的個人藝術語言的『西方風格』藝術家。」(愛德華·路斯·史密斯,《余友涵》,二〇〇六年)。一九八九年二月,北京舉行一場極具意義的重要展覽「89現代藝術大展」,此展承接「八五美術新潮」餘風;余友涵的作品獲邀參與,足證他在中國抽象藝術發展歷程上的地位。九十年代初,余友涵憑著矚目的政治普普藝術創作,在國際藝術界迅速冒起。在往後十年,他參與過多場大型國際展覽,如一九九三年威尼斯雙年展;同時試驗一連串風格,包括政治普普藝術、具象表現繪畫、結合中國和西方技法和美感的風景畫。二〇〇年代中,他回到政治普普藝術前的抽象創作,從豐富複雜的風格和文化經驗中煉成所謂「後西方」當代藝術 合中既具政治顛覆性,同時「氣韻生動」。余友涵的抽象畫按照萬物的自然規律流動,如森林的形成,讓宇宙的自然規律和流動指引他的藝術和對更美好世界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