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74
  • 1074

露易絲·布爾喬亞 | 無題

估價
4,800,000 - 6,8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露易絲·布爾喬亞
  • 無題
  • 款識LB(鋼鐵支架底部)
  • 布料、鋼材、玻璃、塑膠於木框玻璃櫃
  • 雕塑: 78.1 (高) x 30.5 x 30.5 公分 ,30¾ (高) x 12 x 12 英寸玻璃櫃: 182.8 (高) x 45.7 x 45.7 公分 ,72 (高) x 18 x 18 英寸
一九九八年作

來源

紐約,Cheim & Read 畫廊
休斯頓私人收藏
紐約,佳士得,2009年11月11日,拍品編號158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比利時,布魯塞爾,Xavier Hufkens 畫廊〈Summer Show〉一九九八年七月至九月
英國,倫敦,蘇富比S|2畫廊〈Trauma Bourgeois / Kusama〉二〇一七年二月至四月,60頁,彩色圖版

拍品資料及來源

「對我而言,雕塑就是身體。我的身體就是我的雕塑。」

露易絲·布爾喬亞

「我需要我的記憶。記憶是我的記錄,我一直看管著它們。[…]你必須把不同的記憶區分開來,分辨是你尋找它們,還是它們找上門來。如果你要尋找記憶,那麼你只是在浪費時間。懷舊缺乏創造力。如果是記憶找上門來,那麼它們就是長成雕塑的種子。」

露易絲·布爾喬亞




此作《無題》完成於一九九八年,屬於露易絲·布爾喬亞從九〇年代末至千禧年代初的玻璃陳列櫥窗早期作品,幽森詭譎,既帶著一股夢幻溫柔,又隱約散發出不祥之兆。這是布爾喬亞成熟時期的代表作,複雜的混合媒材組件裡包含著藝術家的標誌主題和視覺元素:例如反覆出現在其作品中的手;追溯其家族掛氈修補生意的縫合布料;以及性別不明的形體,以「懸掛」方式展示,訴說著不安與創傷。在安裝了掛鉤和鋼圈的立架上,掛著一隻臃腫的手套和一串圓鼓鼓的布製品,緊貼著一對光滑透明的紫色玻璃球,它們的表面泛著冷光,與代表童年、溫暖和脆弱的天然布料形成鮮明對比。《無題》圍繞著布爾喬亞多面的內心世界展開,組成一幅撼動感官與內心的自我寫照,不僅回顧先前的著名雕塑,而且下開隨後的系列作品。

布爾喬亞對童年記憶猶深,她從中取材,創作出充滿內心力量的作品,並因此聞名於世。此作中的手大概能夠回溯至她最早的藝術嘗試。少女時代的布爾喬亞在父親的巴黎工作室與其他女工一同修補掛氈,她憶述:「我父母從事歐比松掛氈的修補工作,他們需要有人為織工在畫布上繪畫圖案,那時候,不論願不願意,我已經是一名藝術家。為這些大型掛氈補畫缺失的部分,我一開始就覺得很容易。它們總是不完整,缺臂缺腿之類的」(引述自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的展覽圖錄《露易絲·布爾喬亞》,二〇〇八至〇九年,286頁)。這隻「不在場的手」隱喻著存在與缺席,也許蘊藏著藝術家對母親溫暖懷抱的畢生渴求,而她的母親早在布爾喬亞二十一歲時就已經離開人世。在她成年後的創作裡,手這個元素經常以各種姿態出現,或形單影隻,或緊緊相握,象徵著親密,還有支持與依靠。例如,布爾喬亞在一九九六年創作的知名雕塑群《歡迎之手》就塑造了她與助手兼知己傑瑞·高羅維(Jerry Gorovoy)手部交纏的動作。她這樣形容傑瑞:「你身處井底,環視四周,問誰能把你救出去。這時傑瑞來了,並垂下一根繩子,我將自己綁在繩子上,他再把我拉上去」(引述自莫里斯的著述,二〇〇七年,150頁)。

這件作品的手被布爾喬亞自己的手套裹住,以保護姿態放在看不出性別的小球上,指尖輕觸下方易碎的玻璃球。這般帶有強烈暗示的結構反映了男性的脆弱,是布爾喬亞晚期作品裡反覆出現的主題,例如一九九三年的《歇斯底里之弧》。布爾喬亞非常熟悉心理分析理論,並透過作品探尋兩性的脆弱。她認為:「我們在某些方面都是脆弱的,而且兼具男女特質」(引述自安·考克森的《露易絲·布爾喬亞》,二〇一〇年,44頁)。羅伯特·梅普索普曾為她與一九六八年的知名作品《小女孩》合影,對於這幀男女特質同框的照片,她評論道:「在梅普索普的照片裡,我用手臂挾著雕塑《小女孩》。從性別的角度出發,這簡單意味著我認為男性特質非常脆弱,是女性──也就是我必須保護的對象」(同上)。

對布爾喬亞而言,形態的重複能夠為最原始的情緒賦予結構和表達方式,因為它為內省提供外現的渠道,為記憶和混沌的感受塑造物理形態。她對媒材的選擇跟形態一樣富感染力和挑釁性,考克森寫道:「媒材和主題、形態和內涵之間的矛盾正是吸引布爾喬亞的地方。這些作品張力十足地把相反的概念囊括其中,例如堅硬和柔軟、誘惑和反感、具體和無形」(同上,44頁)。此作中的玻璃球冰冷脆弱,與布料形成對照,引發對死亡及生命轉瞬即逝的恐懼;布爾喬亞當時八十多歲,走到生命的這個階段,她的丈夫和養子都已離她而去。另外,就如她把那隻手塞進自己的手套一樣,那些柔軟的組件也被她的衣物和襪子緊緊包裹起來。使用衣物和布料不僅令人想起藝術家年少時修補過的掛氈,還有其開創性的系列《牢籠》(一九九一至二〇〇八年)──「房間似的」裝置像劇場一樣經過精心佈置,在這個觀眾獲邀進入的世界裡,到處都是充滿象徵意義和個人意味的拾得物。

一如《牢籠》系列,《無題》的觀眾扮演著窺視的旁觀者角色;然而,即使陳列櫥窗的本質是對外展示,其玻璃表面卻阻止我們接觸內裡的物件。正是這種集偷窺和戀物於一身的私密感,同時影射對理解的乞求和拒絕,以及兩者之間的角力,成就了作品無法抵擋的魅力。此作是最早期的玻璃陳列櫥窗作品,擁有強大的敘事力量和記憶隱喻,也是極少數包含「懸掛」物件的陳列櫥窗之一,布爾喬亞在不少雕塑中使用懸掛手法,靈感也是來自童年記憶。她父親的閣樓曾經用作儲存待修的家具,於是「抬頭就能看見懸掛著的扶手椅」。考克森如此總結:「從心理角度出發,懸掛hanging代表著不確定的狀態(懸而未決to be left hanging),受阻或受困於過去的創傷(執著不放hanging on),或堅持活下去(命懸一線hanging by a thread)。」《無題》的形態、解讀和涵義都擁有開放式的多樣性,作品別具玩味,惹人浮想聯翩,甚至撩人心魄,展示布爾喬亞廣闊多面、魅力無窮的雕塑造詣。布爾喬亞被廣泛公認為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如今正重新受到公眾和學術界關注;近期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展覽<露易絲·布爾喬亞:一幅展開的肖像>於二〇一八年一月結束,此外,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亦將於今年十一月為藝術家舉辦大型回顧紀念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