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69
  • 1069

奈良美智 | 艾美莉亞·艾爾哈特肖像

估價
15,000,000 - 20,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奈良美智
  • 艾美莉亞·艾爾哈特肖像
  • 款識奈良,09,《Portrait of AE》(作品背面)
  • 壓克力畫布與藝術家親選畫框
  • 80 x 65 公分 ,31½ x 25⅝ 英寸
二〇〇九年作

來源

紐約,Marianne Boesky 畫廊
私人收藏
紐約,蘇富比,2015年11月12日,拍品編號425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美國,紐約,Marianne Boesky畫廊〈奈良美智〉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二十八日

出版

〈奈良美智作品全集1984 – 2010 第一冊〉(日本東京,株式會社美術出版社,二〇一一年),216頁,彩色圖版

拍品資料及來源



《艾美莉亞·艾爾哈特肖像》畫面精緻,氣氛親切動人。畫中人是傳奇女子艾美莉亞·瑪麗·艾爾哈特,她是首位單獨駕駛飛越大西洋的女飛機師。此畫是2009年作品,展現奈良美智純熟畫風的一大特色——一雙清澈閃亮的眼睛。畫中艾爾哈特的瞳孔光彩閃爍,令觀者不自覺遁入一個奇妙領域——那裡有喜悅和希望、也有脆弱和恐懼,還有介乎兩者之間的各種情緒——那是令人憐愛、脆弱而又充滿驚奇的童年。這幅作品以童年的艾爾哈特為主角——她頭戴飛機師帽,睜著一雙小鹿般無辜的大眼睛,臉蛋嬌嫩可愛,帶著一抹蒙娜麗莎式的神秘微笑。她的眼睛閃耀著宇宙深處無數星系的彩色星光,不只訴說著這位美國英雌的故事,也是每一個人的童年故事。

奈良美智出生在戰後被美軍佔領的日本,童年時深受美國文化和理想的濡染。少年時,他看了許多美國的娛樂節目,例如華特·迪士尼、華納兄弟娛樂旗下的動畫,這些卡通人物都是他早年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奈良和其他小孩子一樣,喜歡幻想在陌生的異國探索歷險;作為史上第一位單獨飛越大西洋的女性,艾美莉亞·艾爾哈特的傳奇故事在美國家傳戶曉,這對於奈良美智來說肯定別具一種奇妙的吸引力。艾爾哈特的肖像體現了童年夢的奇幻特性;一如藝評家松井碧所言,奈良美智創作的人物都有一種普世而難解的魅力,這是由於他能夠「展現幻境裡的情感真相」(松井碧著,<給我自己和其他人的藝術:奈良美智的流行幻想>,《奈良美智:Nobody’s Fool》展覽圖錄,亞洲協會博物館,2010年,13頁)。

奈良美智將所見所聞融合吸收,因此得以表現這種「幻境」。松井碧認為,奈良的作品屬於「奇異具象」的一員──此風格「於立體派後發展而成,透過重拾個人情感,隨簡化抽象豐富畫面」(松井碧,<從外觀看:奈良美智畫作中的微妙優點>,《奈良美智:我不介意你忘了我》展覽圖錄,日本,2001年,168頁)。據松井所說,巴爾蒂斯是「奇異具象」最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女孩肖像展現「平靜、古雅與想像的獨特組合」。 奈良在描繪兒童時也是用相似的手法,透過強調天真樸實,「捕捉不同的情感特質」,從而反映各種鮮明影響,「不但增添詩意色彩,更進一步引領觀者投射想像」。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兩位畫家——喬奧托與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對奈良的影響亦明顯可見。本畫中艾爾哈特的臉蛋淨白如瓷,有珍珠般的光澤,散發迷人的柔光,與前述兩位藝術家對人物的處理手法相似。畫中塑造的童話世界帶來扣人心弦的視覺效果,如同哲學家Yoshimoto Takayuki所說「另一無意識的眼睛」,既參透一切,同時保持距離,「仿如回憶的景象」。6 松井碧表示,奈良自1996年起把創作重點逐漸轉以完美的畫面構置,並與1995年開始的玻璃纖維雕塑創作意念如出一轍,畫中人物「呈現立體錯覺,透過明亮陰影,從粉色背景浮現而出。這種全新的創作風格,反映奈良追求『意大利式』安寧恬靜與典雅平衡的方向」。

自2005年左右開始,奈良的肖像畫風格漸趨成熟,這種轉變見於畫中主角的眼睛。從前他只用平面手法處理,後來較為寫實,加入更多細節、光線和陰影。大約在2007至2008年,即接近本畫的創作年份,奈良的畫法進一步完善,能夠更精緻地描繪出一雙雙萬花筒般五光十色的眼睛。關於這種改變,奈良承認:「人們都說人類的眼睛是靈魂的鏡子,我以前畫得太隨便了。例如,要表達憤怒,我就畫成三角眼。我畫的眼睛明顯很憤怒,我投射了自己的怒氣,也發洩了一些積壓的情緒。(後來)我開始想用更複雜的方式表達複雜的感覺」(引述藝術家,<與奈良美智訪談>,《Asymptote Journal》,古川日出男,岡本小百合主持,2013年11月)

小小的艾美莉亞·艾爾哈特用一雙閃亮純真的眼睛凝視觀者,招引我們加入她的奇特旅程。然而,我們知道每一趟旅程和歷險都伴隨著各種危險;1937年,艾爾哈特在試圖環繞地球飛行的途中失踪,從此音訊杳然。艾爾哈特的傳奇故事為許多人帶來幻想,同時還有恐懼。在本畫中,艾爾哈特站在一片深不見底的黑暗中,似是象徵童年的另一個更複雜、具有存在主義意味的真相——其中最重要的或許是失落的童真。每個孩子都渴望長大,然而長大意味著失去寶貴的純真與無邪天性。那麼,我們敢邁步起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