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87
  • 1087

魯道夫·斯丁格爾 | 無題

估價
16,500,000 - 2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Rudolf Stingel
  • 無題
  • 款識Stingel,2012(作品背面)
  • 油畫及瓷漆畫布
  • 300 x 242 公分 ,118⅛ x 95¼ 英寸
二〇一二年作

來源

米蘭,Massimo de Carlo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拍品資料及來源

繁華魅影
魯道夫·斯丁格爾 「斯丁格爾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反繪畫畫家之一,他是沃荷的繼承者,卻與繪畫傳統及手法更加糾纏不清,而摒棄,時而接受,時而惡搞,時而誇張。他的藝術之道是對何謂繪畫、何人創作繪畫及如何創作的詰問。」-羅伯塔·史密斯

《無題》彷如一幅微泛銀光的浮雕,挾帶著雅致東方地氈的一縷緲逸氣息,雍麗迷人,屬於魯道夫·斯丁格爾的招牌銀氈畫系列,眾藏家求之若渴。《無題》作於二〇一二年,一年後,他在威尼斯格拉西宮的回顧展大獲好評,也意味著此畫創作於這位藝術家的成熟時期。作品尺幅巨大,散發著幾分傷感和光芒,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體。作品的細節處理精緻,整體卻略顯隨性;它是平庸的代名詞,畫著平平無奇的地氈上重複的圖案,然而成品卻是瑰麗的銀色;它既像氾濫成災的多餘裝飾,亦如在嚴格規管下批量生產的幾何式樣工業製品。《無題》嫻熟地平衡了新藝術主義繁複精細的技藝及預製模板的重複特性,潛意識表達出放縱與克制的博弈;除了令人聯想起意大利巴洛克及法國洛可可的裝飾風格,還展現出藝術家對繪畫與建築空間的融合、以及裝飾與美已然工業化的思考。

地氈中蘊含的概念及繪畫潛力一直吸引著斯丁格爾,一九九一年的紐約丹尼爾·紐伯畫廊展上,一張鮮豔的橙色氈子在斯丁格爾的作品裡首次登場,當時它鋪在地上,到了一九九三的威尼斯雙年展,它作為〈開放93〉展覽的一部分掛到了牆上。這個概念自此不斷發展,逐漸成為全面覆蓋的藝術裝置,如二〇〇四年在中央車站的范德堡大廳及二〇一〇年在柏林的新國家美術館,藝術家以印滿圖案的地氈把整個地面覆蓋起來。這些裝置與斯丁格爾的繪畫理念一致(人們經常毫不猶豫地在作品上走過),鼓勵觀眾觸摸及踩踏它們的表面,加入參與者帶來的破壞元素,顯示時光流逝的足印。二〇一三年,斯丁格爾在威尼斯舉行的回顧展備受讚譽,將這種有趣的互動再次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把一張殘舊波斯氈子上的圖案印在巨大的地氈上,然後將格拉西宮富麗堂皇的房間地板、牆壁及天花板覆蓋起來。這個裝置不僅帶來心理衝擊,也使人沉思冥想。氈上褪色的紅鋪天蓋地,營造出子宮一般的環境,引發壓迫感的同時令觀眾自覺渺小,甚至有觀眾退避到較安靜的角落,安坐地上。

斯丁格爾知名地氈裝置藝術的核心是以畫布為媒材的地氈畫,透過更親密的方式詮釋其高調華麗的巧思。威尼斯崛起,外國使館為當地帶來影響,東方地氈從此在西方藝術裡頻頻現身;從文藝復興早期畫作的背景,乃至維梅爾與馬蒂斯的作品,地氈都成為畫家的工具,界定或改變畫面空間與結構。斯丁格爾採納了這個慣常的藝術手法,並將其推向極致:他不單把紡織品用於創作、把地氈作為繪畫主題,還進一步為地氈添上藝術色彩。斯丁格爾透過細密的模板塗刷油彩,以這一標誌性技法創作成《無題》,他取材於家鄉提洛地區及維也納的裝飾藝術圖案,印出預製紋飾,是其代表作品《指南》(一九八九年作)中揭曉的創新工業化技法的延伸。

斯丁格爾利用事先準備的華麗模板印製錦飾表面,令《無題》呈現出如刺繡般的立體感,迷惑觀眾。關鍵在於他的概念源自沃荷(Andy Warhol)的DIY創作方式,視覺效果兼具洛可可、巴洛克及「美好年代」之奢華,此三者一度是華麗牆錦、地氈及花草形鐵窗花的設計風格。隨著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來臨,生產技術不斷進步、完善,昔日需要幾位能工巧匠合力苦幹數月才能完成的工藝品,變成只需一台機器在一日之內就能製成的產品。此系列作品中不見東方地氈濃稠的色彩和花紋,淪為蒼白無力的影子,喚起對往日的記憶與緬懷。《無題》裡還遺留著金色紗線的殘痕,過往的輝煌已然頹敗,斯丁格爾把恢弘瑰麗的東方魅力描繪得破落老舊;這幅脆弱的作品表面斑駁不堪,滿佈划痕, 可見藝術家激進的創作手法。他在作品中留下印記,原來的地氈也保留了人們造成的磨損,這些人類活動的痕跡都一一記錄在反映昔日繁華的虛妄魅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