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85
  • 1085

尚·杜布菲 | 鄉村散步

估價
11,000,000 - 18,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尚·杜布菲
  • 鄉村散步
  • 款識J.D.,74Jean Dubuffet,《Promenade Agreste》,74(作品背面)
  • 壓克力畫布 畫框
  • 195.6 x 100.3 公分 ,77 x 39½ 英寸
一九七四年作

來源

巴塞爾,Beyeler畫廊
紐約,James Goodman畫廊
比利時,私人收藏
倫敦,蘇富比,1993年3月24日,拍品編號314
紐約,Michael Cohen收藏
私人收藏
紐約,蘇富比,2013年11月14日,拍品編號131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巴塞爾,Beyeler畫廊;紐約,佩斯畫廊〈讓·杜布菲:卡斯蒂利亞風景〉一九七五年二月至十月,圖版編號42(巴黎)及19(巴塞爾及紐約)
瑞士,庫爾,Bündner美術館〈杜布菲1945-1975作品選集展〉一九七七年三月至四月,編號19
瑞士,楚格,楚格美術館〈讓·杜布菲:繪畫、素描及雕塑展〉一九八三年一月至三月
美國,紐約,Weintraub畫廊〈讓·杜布菲:繪畫及雕塑展〉一九八四年四月至五月
美國,紐約,James Goodman畫廊,一九八四年
瑞斯,巴塞爾,Beyeler畫廊〈讓·杜布菲回顧展〉一九八五年十月至一九八六年一月,編號34
德國,柏林,Michael Haas畫廊〈讓·杜布菲:1901-1985展〉一九八七年九月至十一月,編號19(彩色圖版)
加拿大,蒙特利爾,Landau Beaux Arts〈Qui rassemble la foule...la captive〉一九八八年十月至十一月
瑞士,巴塞爾,Art 21'90 Basel〈國際藝術博覽會:20世紀藝術〉一九九〇年六月,465頁,編號2(彩色圖版)

出版

〈Catalogue des travaux de Jean Dubuffet, Fascicule XXVIII: Roman burlesque, Sites tricolores〉Max Loreau編(法國巴黎,Les Éditions de Minuit出版社,一九七九年),147頁,編號200

拍品資料及來源

Hourloupe:壓軸
尚·杜布菲

「我認為,L’Hourloupe系列裡的作品互相關聯,每一幅都注定成為整體的一部分。這個系列本身是異世界的具象體現,或者說,是另一個平行世界;這個世界就叫做L’Hourloupe」——尚·杜布菲

《Promenade Agreste》繪於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屬於尚·杜布菲創作生涯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系列《嗚路波》中最後一批作品。本作猶如一幅佈滿細胞狀生物形態的拼圖,僅用藍、黑、紅、白四色,卻足以令觀者眼花繚亂,充分展現杜布菲澎湃豐富的創作力。一方面,壓縮的畫面色彩鮮明,曖昧扭曲的形狀被困在扭動的框線裡,發出精神錯亂者那種質樸原始的力量,與杜布菲提出的「原生藝術」(Art Brut)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它反映藝術家循襲畢加索及布拉克的分析立體主義傑作的創作技巧,亦可見杜布菲晚年逐漸趨向雕塑創作。本畫曾多次參展,可證它不僅是杜布菲自創的「嗚路波」(Hourloupian)藝術語言的典範力作,而且集合了杜布菲豐富多變的創作軌跡於一身。

杜布菲在一九六二至一九七四年間陸續創作《嗚路波》系列。在這十二年間,他創作了一些極具視覺張力、想像力漫無邊際的作品,是其漫長藝術生涯中的巔峰。這時期的風格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搖擺不定,靈感源自藝術家本人在聊電話時隨手用圓珠筆亂畫的塗鴉。杜布菲自己認為,《嗚路波》系列的源頭是「無意識的手部動作直接引發而追隨的……蜿蜒扭曲的圖案」(引述杜布菲,杜布菲基金會網頁)。藝術家感覺自己通過塗鴉達到了一個領域,可通過無意識進入內心最原始、從四周物理世界釋放出來的狀態,與他主力推崇的「原生藝術」運動的關鍵點不謀而合。杜布菲堅持,真正的藝術並無學術流派之分,亦不受傳統規則所限,而是由隨意的本能和非理性情緒驅動;以上的方式正好直接地體現這個理念。

《Promenade Agreste》佈滿成簇的圖案和交叉影線,充分呈現杜布菲自創的藝術語言。形象與背景的層次關係被抹消,畫面中心躁動的人形似是懸浮在互相緊扣的細胞結構上;這些細胞正在一個擠擁稠密的空間裡增生繁衍。扁平的畫面洋溢隨興趣味和率真,令人想起稚童創作的藝術。人物面部猶如一個面具,由球狀幾何圖案構成,與巴布羅·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堪作類比。畢加索在不少作品中採用了非洲部落民族面具的形狀和風格;他和杜布菲都對非洲藝術深感興趣。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七年間,杜布菲在在阿爾及利亞遊歷;當地的游牧部落使他留下深刻印象,激發他用藝術去表達人類的原始天性。

強迫症般互相緊密連綿的圖案網絡,其豐富濃密的活力源於立體主義;杜布菲重新演繹這些幾何組合,進一步壓平、簡化畫面,並消除顏色的表達功能。所得的分裂平面,是一片混亂無序、鮮明活躍的視覺碎片,直接複印自藝術家的精神狀態;它們促使觀者反思他們信以為真的世界的虛幻本質。隨著《嗚路波》系列越趨成熟,杜布菲嘗試進一步挑戰真實與幻想的區別——他用巨大的尺幅將自己的精神狀態物質化,使觀者「不在畫前,而是在畫裡」(引述自藝術家,Marc Glimcher,《尚·杜布菲:向另一個現實前進》,紐約,一九八七年,211頁)。

據載,在一九七四年四月至八月之間,杜布菲用黑色簽字筆畫了素描底稿,他的助手將它們放大投影到尺幅巨大的畫布上。安迪·沃荷曾經也用過這種技巧去創作大型作品,可見藝術家的創作方式的重大轉移——以觀者和作品尺幅的關係為考慮重點。不久之後,《嗚路波》系列逐漸成為巨型的聚苯乙烯雕塑;將它們組合成群,就會出現一個超現實的環境,一如首次在一九七三年展出的同系列動態繪畫及雕塑作品《Coucou Bazar》裡的一組人像。

杜布菲將畫紙和畫布上的作品轉化為三維物體,創作出前所未有的視覺秩序;觀畫的體驗不再限於純粹視覺,而是可觸及的實體;觀者站在藝術家創作的奇幻世界面前,甚至融入其中。《Promenade Agreste》見證了這個轉折過程的重要時刻,彎曲線條和鮮明色彩依然屬於《嗚路波》系列的平面圖案時期,但宏大尺幅帶來的壓倒性存在感,使它猶如藝術家幻想領域的三維化體現。它促使觀者用「全新的視角,學習觀看事物反常而有趣的另一面……(尋常東西)壯麗、流動、甚至是悲慘的一面」(展覽圖錄,紐約,所羅門古根漢姆博物館,《尚·杜布菲:回顧展》,一九七三年,23頁)。本畫猶如一幅巨型萬花筒拼圖,體現杜布菲一生嘗試將日常經驗昇華到一種狂亂的超現實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