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83
  • 1083

曾梵志 | 面具系列

估價
4,000,000 - 6,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Zeng Fanzhi
  • 面具系列
  • 款識
    曾梵志,Zeng Fanzhi,1998.9
  • 油畫畫布 畫框
一九九八年作

來源

私人收藏
香港,佳士得,2010年11月27日,拍品編號1027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拍品資料及來源

從面具到自畫像
曾梵志

「在九十年代中,中國變化得很快。官員開始穿西裝、打領帶…每個人都希望有光鮮的外表,但卻也顯得有點虛假。我覺得他們很想改變自己的外表,便把這些感覺在早期的〈面具系列〉中表達出來。」曾梵志

「總體效果是,試圖抑制情感以便顯得冷靜的人卻被他們的手出賣了,他們無法隱藏自己的雙手。」栗憲庭

《面具系列》和《天空系列:自畫像》是曾梵志不同創作時期的經典範例,展現這位中國當代頂尖藝術家別樹一幟的藝術風格。九十年代是當代中國藝術家的成熟發展時期,他們均有著堅實的社會現實主義訓練,其人像畫傳統在他們的手中找到時代的接合點,他們離開八十年代的理想主義,從更大的角度出發,以極具個人風格為中國人造像,並於國際之間頻繁展覽,造成轟動。其中張曉剛以《血緣︰大家庭》系列,以超現實主義的筆觸把一代中國人的歷史創傷記錄下來,方力鈞則以大光頭的形像來記錄了中國人九十年代的潑皮處世哲學,劉小東則以現實但不寫實的筆觸掌握了九十年代年輕中國人的心底陽光,曾梵志在這段當代中國藝術重要發展時期,以表現主義的筆觸,從切身角度切入中國人的精神狀態。

曾梵志於一九八七年至九一年就讀於著名的湖北美術學院。當時他在學校接受的培訓以社會現實主義風格為主,但他並不喜歡學校的教學方法,故此在課堂以外獨自探索,逐漸發展出類近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這種結合不同方式,別具一格的繪畫方法,在課堂內外日見成熟。〈面具系列〉是曾梵志在走出〈醫院系列〉之後迅即發展出來,系列源自藝術家九三年遷居北京一事,當時他驟然離開了熟悉的鄉郊環境,在大城市中生活,困難重重,因而有了新的感悟,城市的五光十色呈現了外表與內心之間的爭扎,其衍生的緊張感及不安,同時指涉更廣義的傳統文化層面上。曾梵志在北京觀察到「官員開始穿西裝、打領帶…每個人都希望有光鮮的外表,但卻也顯得有點虛假。我覺得他們很想改變自己的外表,便把這些感覺在早期的〈面具系列〉中表達出來」(Sonia Kolesnikov-Jessop,曾梵志︰傳變之中,孤獨的藝術,紐約時報,2007年5月3日)。

面具自然是躲藏的象徵,通過用調色刀或者刮刀刮平畫面,曾梵志從形式上突出了覆蓋在人物臉上的那層表面,並以此增強了「躲藏」的效果。這種技術上的靈感來自他《肉聯》系列的後期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他開始嘗試使用調色刀。「我想到用這種手法畫一個戴面具的人,一幅很大的畫,這樣效果才會明顯。」曾梵志在談及最早的《面具》畫時這樣說道,而此次的拍品就是這種風格的一個典型例子。然而,畫中人隱藏情感並戴上「撲克臉」的嘗試並不成功。栗憲庭也指出:「總體效果是,試圖抑制情感以便顯得冷靜的人卻被他們的手出賣了,他們無法隱藏自己的雙手。」

從千禧年開始,曾梵志開始在面具上加添抽象線條,初探抽象表現主義的領域。亂筆技巧的應用則始於二〇〇二年,可能是他最重要的風格轉折。這個新創作方式,源於一次右手受傷,曾梵志嘗試用左手作畫,結果意外地發展出這種全新的表達技巧——亂筆線條。他在風景作品裡探索亂筆技巧,塑造了一些形象——二〇〇五年的《天空系列:自畫像》就是一例。曾梵志在二〇〇一至二〇一一年間一直集中探索線的運用,而該畫正好處於這段探索的中心階段,意義重大。因此,其他一如此畫作的作品皆被視為曾梵志創作生涯的前瞻與回顧:回顧過往的作品、展望以後之創作。

曾梵志的藝術之路一直成就斐然,但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觀照內心,審視自己,並創作一些自畫像,反映其藝術語言的變化。此類表現內心探索的自畫像,在曾梵志的創作裡只佔少數,因此意義特別深刻。他本人曾言:「我畫的人物全都是一面鏡的碎片;它們反映我們的內在自我,還有我們對其他個體的感覺」。倘若觀眾試圖在這幅畫像中尋找西方藝術文化對曾梵志的影響,你或許會發現畫中隱藏著傑克遜.波洛克的暗湧。無可否認,曾氏許多畫作的創作靈感都來自弗蘭西斯.培根及安森.基弗等西方藝術家;然而,當他轉向經營繪畫線條的時候,波洛克那些構成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運動骨幹的線條和滴畫作品卻為他帶來了新的衝擊。波洛克受到超現實主義風格與所謂「心靈自動聯想」(psychic automatism) 的「純粹心靈意念出發無意識表達行為」的影響,從一九四〇年代至一九五十年代間創作了革命性的「滴畫」。同樣地,曾梵志以亂筆線條繪畫的自畫像可看作藝術家有意無意自我探索的記錄;同時也構成對中國現況與未來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