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82
  • 1082

羅納德·溫杜拿 | 條紋

估價
900,000 - 1,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羅納德・溫杜拿
  • 條紋
  • 款識藝術家簽名並紀年2017
  • 油畫畫布
  • 183 x 122 公分;72 x 48 英寸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溫杜拿採用反對物種歧視的觀點,更進一步演繹其創作主題。物種歧視主張人類凌駕於其他物種之上,為了人類利益而剝削其他物種生存乃理所當然。溫杜拿站在相反立場,以人與動物的可替換性為題,否定人類至上主義。[藝術家筆下的生物]或意味著……主張潛意識及非理性力量能夠超越理智邏輯。」1 羅納德·溫杜拿是同代最享負盛譽的東南亞藝術家之一。縱觀他涉足繪畫及雕塑的豐富創作,溫杜拿力圖揭示社會的複雜面貌,並以警示、煽動和啟發觀者的敘事方式將之重新整合。這些作品直接挑戰觀者的觀感,鼓勵他們重新評定自己對待外界的態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當代藝術可被視為挪用和取材自當代現實世界的藝術形式,而溫杜拿正在其藝術中利用日常生活的主題。《條紋》一作感性迷人,富挑釁意味,體現出藝術家筆下動人作品的重要特徵。

這位菲律賓藝術家有不少作品經常引用流行文化的題材──包括米老鼠、憤怒鳥和凱蒂貓等卡通角色,以及非人類的形態如動物和神話生物。然而,溫杜拿的創作主旨在質疑人類的精神世界。本作是他的近期畫作,標誌著藝術家擺脫以前系列作品中的緊湊構圖及融為一體的題材。在本作中,溫杜拿反而著眼於兩個主體──佔據大部分畫面的女子與豹。他沿用自己著名的超寫實主義風格,展現出他捕捉細節的精湛技巧,在大型繪畫上也同樣纖毫畢現。

本作描繪一名女子自豪地站在畫面左側,坐在她右邊的豹威風凜凜。溫杜拿大量運用灰階色調,黑白空間中可見貫穿畫面的褐紅色直線。女子與豹彷彿佔據不同的空間和透視比例。然而,褐色條紋起伏躍動,將兩個形態解體,交織在一起, 同時轉移觀者目光,營造畫中模糊不清的空間感。貫穿畫面的線條規律地堆疊,呈現一種莊嚴氣派,同時刺激觀感,別具玩味。

作品標題《條紋》重提溫杜拿在畫中所用的多種元素,例如動物毛皮上的斑點和條紋、女子下身衣著的條紋或貫穿整個畫面的條紋。除了畫中顯而易見的條紋外,此標題亦同樣反映線條在溫杜拿作品中的重要性。事實上,他為了刻畫女子皮膚、肚皮及脖子上的皺紋而費盡心思。藝術家筆下的女子美中不足,盡顯人性,符合超寫實主義的效果。她的自信站姿既勾魂摄魄,又受人敬佩。此女子是「酷」的化身,嘴巴呼出一口煙氣,其飛行員太陽眼鏡則反映遠方景象的剪影。她的瀟灑風度和豪邁姿勢與豹的堅定目光並置,賦予本作懾人魅力。溫杜拿將女子與豹互相對照,兩者均流露出強勢、迷人和對抗的氣派,迫使觀者探究美麗與恐懼之間的界線。

透過採用其標誌性的超寫實主義風格,溫杜拿更進一步模糊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明顯的細節讓觀者可以識別和了解畫中主體,但其風格也削弱平衡感或個別詮釋。溫杜拿評論其創作時,曾言他喜歡「堆疊不同現實」2 ,可見於本作中的多重意象。同樣地,法國哲學家尚·布希亞也認為超寫實主義是「模擬根本沒有出現過的東西」。3 就溫杜拿最登峰造極的畫作而言,畫中之物實際上是個人意識的誕生,與個人所感知的現實互相影響。《條紋》向我們同時展示幻象與真實。畫中主體的精巧細節驅使觀者接受當中的情節,但是女子與豹如此靠近,不合現實邏輯,從而暗示此畫的虛構元素。

有別於溫杜拿早期作品常見的著名商業卡通角色,《條紋》中的女子與豹蘊含更加深奧的價值觀和意義。藝術家鼓勵觀者思考畫中主體的重要性、兩者的微妙關係及整體相關性。因此,本作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影響我們現在對現實的感知。在過去兩年,溫杜拿似乎開拓出嶄新方向,著眼於不同生物的並置比較。從《條紋》可見,他在探索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和差異,將他們融入另類現實,並質疑有關身份的根本假設。強烈的內省意味為藝術家作品賦予柔和的一面。《條紋》是一幅引人入勝的作品,見證溫杜拿的非凡意念及創作天賦,並預示了藝術家令人引頸期盼的未來創作,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展現他的藝術表現力。

1 艾麗斯G.吉耶爾莫,《羅納德·溫杜拿:現實》,達米亞尼出版社,波隆那,意大利,二〇一一年,70頁

2 索尼婭·科雷斯尼科夫·傑索,〈一位菲律賓藝術家的奇幻眼界,精妙畫工〉,《國際紐約時報》藝術版,二〇一一年

3 尚·布希亞,《擬像與模擬》,安娜堡,密歇根:密歇根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