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5
  • 5

北宋 汝窰天青釉洗

估價
估價待詢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ceramic
finely potted with shallow rounded sides rising from a slightly splayed foot, exquisitely veiled in a luminous and translucent bluish-green glaze suffused with a dense network of glistening ice crackles, the glaze thinning at the extremities to subtly reveal the body beneath and pooling particularly along the cavetto and foot to an unctuous caesious colour, the underside with three delicate 'sesame-seed' spur marks

來源

倫敦蘇富比1982年6月15日,編號252
鴻禧美術館收藏,台北

展覽

《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器物》,台北,2012年,編號24

出版

史彬士(編纂),《中國歷代陶瓷選集》,鴻禧美術館,台北,1990年,編號40

Condition

The piece is in near perfect condition, with just a barely visible 1cm hairline from the rim, and a minute 0.1cm flake on the rim.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冰裂瑩翠-汝官窰筆洗
康蕊君

北宋晚期御瓷汝官窰,造於河南汝州,今寶豐縣,近千年來地位至高,實為神品,乃中國歷史之珍,顯中國哲學之華,集中國美學之粹。汝瓷小巧樸雅,溫婉雋永,不僅代表中國陶瓷藝術之真髓,歷史意義更是深遠,古今名藏均以其為首,然珍稀無比,一器難求。

此件汝官窰筆洗,釉如凝脂,天青猶翠,冰裂瑩澈,器形巧緻雅絕,底見三芝麻花細小支釘。為台北鴻禧美術館舊藏,通器完美臻善,當屬汝官瓷之範。

與南宋杭州官窰瓷相異,汝瓷特徵極為明確,然釉色仍有多樣變化,可見淡藍乳青無紋者,一如香港蘇富比2012年售出之葵花式洗(見以下名錄編號29),亦有瑩亮晶透,青翠泛藍,細披冰裂開片紋者,即如本品。早明曹昭《格古要論》尚前者無紋,南宋杭州官窰則似以後者為典範,二者均極為珍罕,兩造之間更見各式釉色變化,色有淡灰者、開片遍佈,或片紋染深,但釉面乳濁不透者。

無論物換星移,此件汝官窰筆洗臻美耀眼,仍屬傳世汝瓷之最,釉色相近者如大維德基金會藏品(53)、羅斯卡博物館藏一對圓洗之一(57)及 Princessehof Keramiek 博物館藏例(59)。觀傳世汝瓷名錄可知,如此釉色僅能見於尺寸較小且造形素雅之器,而尺寸較大或器形繁複者,其釉色往往略偏,不若典型,一如大維德基金會藏知名長頸瓶,汪慶正因而曾質疑其汝窰身分(汪慶正等,1991年,頁116)。

逾九百載,歷經千秋萬代之珍愛細藏,此汝官窰筆洗方可保存得如此盡善完美。汝瓷稀若晨星,據傳世名錄可見,汝窰從未大規模燒製,同一器形往往僅見一、二例,造形簡素者,則尺寸各異,底作三或五顆支釘等。例如存世五件瓶器(編號1-5),僅有二瓶造形一致;六件水仙盆(編號6-11),可至少分類為二種尺寸;三件香爐之一(編號14),遠較另二器(編號12-13)為大;三十三件筆洗(編號30-62),器形可見些微差異,尺寸自12.3公分至16.7公分不等,無統一規範。

異於南方龍泉地區可長達百米之龍窰,汝窰燒造於僅止兩米長之饅頭窰,不同於定瓷類節省空間之覆燒方法,汝瓷採立燒,且各器製於獨立匣缽中,更使空間侷促。窰匠小心翼翼於窰具上平衡泥坯,以三或五顆細小支釘支撐全器,困難重重,燒造成功者遂少。汝瓷多需二次入窰,先素燒,復釉燒。釉面開片紋乃出窰冷卻時,釉與胎身之收縮速度不同所致,起因偶然,卻成汝瓷特色。燒成如同天然寶石結晶般閃爍迷人之冰裂釉色,卻仍需天時地利,非人為可控制。

汝瓷引古思、憶史訓,輝映北宋徽宗一朝(1101-1125年在位)汴京之盛,藝詣文風至高;又讓人痛念南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遷都臨安,外患交迫,仍試圖於杭州再造大宋榮光。

學者相信官汝窰之燒造時間極短,普遍認為或只廿載,約於北宋哲宗(1086-1100年在位)至徽宗二朝之間。陳萬里專文(陳萬里,1951年)述應為1086年至1106年一說,廣得認同,但仍有少數學者持他論。雖無記載帝王直接命燒汝官瓷,史料有錄朝廷嫌河北定瓷口沿有芒,敕另設官局燒青瓷,窰建河南汝州,或開御瓷訂燒先例,棄前從各處貢瓷中擇佳之法。

汝瓷素雅不豔,含蓄實華,呼應宋人尚真、順應萬物之世界觀。如此品味為北宋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所尚,布衣粗食,樸簡歸真,深切影響當時文人畫家,不同於畫院派華麗構圖與繁複技法,他們筆下線條簡約,描寫自然鄉野,樸拙而意趣橫生。一如宋時畫家繪山水重雲氤之美,瓷匠亦追求燒出「雨過天青色」,而唐代所尚如玉之濃翠綠。瓷雖非寶石黃金之貴,經過高溫窰燒而得的柔美釉色,偶然自來之晶亮冰裂,一切順應自然,樸實而綺麗,深深應合中國文人之德。宋人賞瓷,評其器形、釉料、色澤、觸感,彷彿早已預言簡約主義的到臨,不論是風格或技術,至今仍是藝人工匠們的靈感泉源。對雅瓷的追求,始於宋時文人墨客,未幾傳至內府,漸同此好。

女真南侵中原,北宋衰亡,汴京失守,遷都杭州臨安,汝窰定窰同告陷沒,內廷欠乏佳瓷,高宗遂於杭州新設官窰,依樣照造仿故汝。此件汝官窰筆洗之天青釉色及冰裂紋,即得南宋官窰致力摹傚(可比較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台北,2016年,圖版II-2、II-7、II-11及12、II-42及43)。

紹興二十一年(1511年),宋高宗得重臣張俊奉進汝瓷十六件,如此重禮可知張氏權重顯赫,且忠心不二,得後人記載(《武林舊事》,通書記杭州舊事,周密著,1232-1308年)。北宋汝瓷只供御廷,僅有揀退之品出售,殊不可得,張氏何以能得十數汝瓷,且為可供御之質,仍未得解。

明人重汝,稱汝瓷底部支釘痕為「芝麻粒」,首見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箋》初刊。惜真品難得一見,乏汝瓷範本可依,儘管景德鎮窰擬燒各朝佳品,未見仿汝。唯一例外者為一件藍釉水仙盆,書宣德年款,乃景德鎮御窰依照畫中汝瓷而作(《明代宣德官窰菁華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1998年,圖版36)。及至清雍正始仿汝瓷,世宗曾敕將各式汝器南送御窰,以便仿製燒造。雍正十年(1732年),御旨燒造瓷品清單,記「銅骨無紋汝釉,仿宋器貓食盤人面洗色澤」以及「銅骨魚子紋汝釉,仿內發宋器色澤」(Stephen W. Bushell,《Oriental Ceramic Art: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W.T. Walters》,紐約,1986年;重刊版,倫敦,1981年,頁194f)。雍正七年(1729年),內務府活計清檔列各式汝窰筆洗三十一件,或有銘文,珍存於可能來自日本之洋漆箱中(台北,2006年,頁25),記載為鐫有刻文者,皆與現存台北藏品吻合。雍正六年至七年間(1728-29年)繪製〈古玩圖〉二卷,其中描繪數件御藏汝瓷,如一件金屬釦口水仙盆(下列編號7,並見康蕊君,〈Art in the Yongzheng Period: Legacy of an Eccentric Art Lover〉,《Orientations》,2005年11/12月號,頁65右上),及大維德基金會藏一汝瓷盌(編號17,見《盛世華章》,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倫敦,編號168左下)。

乾隆帝對汝瓷賦詩詠嘆,且命宮中匠人鐫文於器,致使汝瓷名氣更勝從前。傳世汝瓷八十七件中,二十二件刻有其御題詩。高宗略欠明辨汝瓷之識,時有錯認,更曾誤將先父在位時仿汝器以為宋時真品,鐫詩詠贊(前述出處,編號197)。

1923年,滿清帝制(1644-1911年)已亡,紫禁城將開放為公眾博物館之前,用以典藏古物之建福宮發生大火,據傳為宮中太監為掩飾監守自盜之行而為,餘燼中僅存少數的汝瓷及明成化鬪彩雖遭祝融波及,仍未全毀,傳世八十七件汝瓷中,即有十五件曾為火損。在西方,直至1935-1936年,假倫敦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行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展示由中國政府借出汝瓷十件,才確知神秘佳器之貌,然少數汝瓷已在此之前納入西方典藏,其中大維德爵士與 George Eumorfopoulos 珍藏汝器均共列此展。大維德爵士因策展而能近距離賞鑑汝瓷,深入研究其歷史背景,展覽結束後更於《東方陶瓷學會彙刊》撰文〈Commentary on Ju Ware〉(大維德,1936-1937年)。

多年來,人們屢尋汝窰遺址不果,直到1986年,才發現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窰址,並出土大量汝官窰器殘片。據出土瓷片,寶豐窰也有燒製民用瓷器。傳世汝窰器一般小巧淡素,但考古發掘顯示,汝窰藝匠敢於創新,挑戰複雜立體形狀、鏤空、劃花等設計,惜似乎未有標新創異之全器流傳窰外。近年發現多個窰址,雖有說或為北宋官窰,尤河南汝州清涼寺附近之張公巷(北京,2009年),其出土瓷片卻與傳世汝器有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世汝官瓷通考
康蕊君

宋瓷類種琳瑯萬象,以汝瓷最是稀貴,位中國陶瓷之首,存世之例寥如晨星,可羅列數之,究因有二:一者,自古汝瓷極得珍視,代代遞藏,雖偶有遺珠之例,然私人收藏中幾無可能再現未錄之器;其二,後世未見近類汝瓷之作,同朝民窰亦無造出相近者,異於南宋杭州官窰瓷一類,存世汝官瓷明確可辨,不受魚目混珠之累。

中國陶瓷史中,唯一亦可羅列清冊者乃明代成化窰官瓷,朱湯生曾造冊載之。存世汝官瓷未及百件,相較之下,成化官瓷數量卻高達六倍以上。

多位學者均曾清點存世汝官窰數目,歷經數十載,名冊數目略見增加。1958年,G.St.G.M. Gompertz 編列初三十一件海外藏汝瓷,此外中國政府曾送展十件參加1935/6年的倫敦展覽(Gompertz,1958年,頁34)。當時中國境內收藏之例,未見有錄,自此著錄陸續可見新例,尤以舊藏於中國者為多,偶有海外藏瓷。Gompertz 清單所列部分品名,如今雖不再認定為汝官窰瓷,其總數卻極為接近現今普遍認可之汝瓷數量,三十六件。1987年汪慶正等出版統計全世界共計六十五件官汝窰器,並隨後於1991年出版更新為六十九件,然其中包含數例作者亦存疑之器(汪慶正等,1987年,頁38-40;1991年,頁115-117)。

2009年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汝窰青磁特別展圖錄中,出川哲朗羅列七十例(大阪,2009年,頁279-87)。香港蘇富比2012年汝窰天青釉葵花洗圖錄中,我們另在此名冊的基礎上補充九件傳世汝官瓷,這些均乃傳世之器,即經代代相傳,未曾入土(蘇富比,2012年,頁40-43)。

北京故宮博物院近期出版專著(北京,2015年,頁260-305),以上列著錄為基礎,增添多件館藏汝瓷,其中多數於1923年大火中受損,因而早年未曾著錄出版。此名單共錄全球九十件汝瓷,但其中四例應可剔除:北京故宮2001年購藏之一件鸚鵡形殘片(北京,2015年,圖41);一件採集自寶豐清涼寺後捐贈予上海博物館之筆洗,該洗為汝官窰遺址地點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促成了後來的發掘(北京,2015年,圖42);廣東省博物館藏一件淺盤,乃破片重建而來(北京,2015年,圖54);還有一件盞托,著錄為高麗青磁,而非汝瓷(香港嘉德2013年4月5日,編號414;北京,2015年,圖90)。

雖然辨別傳世或是出土不易,於此筆者欲暫且剔除另外四例,因未能確認其為傳世之品:三件載錄於北京故宮名冊之筆洗(北京,2015年,圖34、56、59)以下編為(88)、(89)、(90);以及一件近年現身日本之小盃,編號(91)。還有一件筆洗,曾於1922年出版,亦不列於此,見編號(92)。

另有四件汝瓷,其身份已得廣泛認同,但未錄於北京故宮之名冊,遂補上:一為近判定為汝瓷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藏三足爐,編號14;二為荷蘭及丹麥博物館藏汝窰筆洗,如下編號59、60;另一為上海博物館藏汝瓷盤,編號68 - 總結共八十七件。

1986年,河南寶豐清涼寺發現北宋汝官窰遺址,出土大量汝官瓷殘片,然汝官窰器原為宮廷所造,此類因燒造瑕疵而留於原址,及未成品(例如,未施釉之素坯器),不列入此名單。

1940年以來,僅有六件汝官瓷經由拍賣售出:

汝窰長頸賞瓶,Eumorfopoulos 舊藏,現屬倫敦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藏品,售於倫敦蘇富比1940年5月28日,編號135。

汝窰水仙盆,口沿釦飾金屬,屬安宅氏舊藏,現存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號10),曾二度於倫敦蘇富比售出,首為1959年3月17日,編號26,後為1970年2月24日,編號1。

汝窰圓筆洗,屬羅桂祥基金會舊藏,現存香港藝術館(編號51),曾售於倫敦蘇富比1980年4月15日,編號140。

汝窰盤,屬 Stephen Junkunc 三世舊藏,現為區百齡收藏(編號80),售於紐約佳士得1992年12月3日,編號276。

汝窰盤,經火燒,磨口,同屬 Stephen Junkunc 三世舊藏(編號69),售於紐約佳士得2006年3月29日,編號401。

汝窰葵花洗,為艾弗瑞.克拉克伉儷舊藏,現屬私人收藏(編號29),售於香港蘇富比2012年4月4日,編號101(圖一)。

下列八十七件傳世汝官瓷,幾乎皆為博物館典藏,僅餘四件仍屬於私人珍藏(圖一)。

現存傳世汝官窰器名錄

S編號乃北京故宮專著《汝瓷雅集》書後之附錄號碼,北京,2015年,頁260-305
[] 仍存私人收藏之傳世汝官窰器

瓶器,折肩,2
1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2.4公分,金屬釦口,銘「奉華」及乾隆皇帝御製詩(S 1)
2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0.5公分,口沿磨平,底心一長方面刮去釉層,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2)

瓶器,圓腹(1
3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Eumorfopoulos 舊藏:24.8公分,金屬釦口(S 60)

瓶器,卵圓腹(1
4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7.9公分,截口,金屬釦口及圈足,底心一圓面刮去釉層,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3)

瓶器,膽形(1
5 倫敦大英博物館,艾弗瑞.克拉克舊藏:20.1公分(S 72)

「水仙盆」(6
6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3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4)
7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3公分,金屬釦口,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5)
8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3.1公分(S 7)
9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6.4公分,磨足,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6)
10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安宅氏舊藏:22公分,金屬釦口(S 83)
11 吉林省博物館:23.2公分,截口,金屬釦口(S 53)

三足爐(3
12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24.8公分(S 61)
13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8公分(S 61)
14 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17.8公分
(Ellen B. Avril,《Chinese Art in the Cincinnati Art Museum》,辛辛那提,1997年,圖版63)

溫盌(1
15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6.2公分(S 8)

盌(2
16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7.1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24)
17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7公分,金屬釦口,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63)

盞托,葵口(2
18 倫敦大英博物館,加納爵士舊藏:16.5公分(S 73)
19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7公分(S 62)

盞托,圓口(1
20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加納爵士舊藏:16.5公分,金屬釦口,銘宮殿名(S 77)

盞托,平底(1
21 波士頓美術館,John Gardner Coolidge 舊藏:18.7公分,(S 82)

三足承盤(1
22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8.3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23)

大盌(2
23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5.9公分,金屬釦口佚失(S 16)
24北京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借展:13.7公分(S 35)

筆洗,橢圓形,雙魚紋飾(3
25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4.2公分(S 9)
26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14.2公分(S 64)
27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14.5公分(S 65)

筆洗,葵口(2
28 倫敦大英博物館,艾弗瑞.克拉克舊藏:13.6公分(S 74)
[29] 香港蘇富比2012年4月4日,艾弗瑞.克拉克舊藏:13.5公分(S 89)

筆洗,圓口(33
30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3公分,銘「乙」(S 25)
31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2.9公分,金屬釦口,銘「乙」(S 26)
32 北京故宮博物院:13.6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27)
33 北京故宮博物院:13.4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28)
34 北京故宮博物院:13.5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29)
35 北京故宮博物院:13.9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30)
36 北京故宮博物院:12.8公分,銘「丙」,曾受火損(S 31)
37 北京故宮博物院:12.8公分,銘「丙」,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32)
38 北京故宮博物院:12.8公分,銘「丙」,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33)
39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4.9公分,銘「甲」(S 10)
40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4.8公分,銘「甲」及乾隆皇帝御製詩(S 11)
41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3公分,銘「丙」及乾隆皇帝御製詩(S 12)
42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3.1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13)
43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2.9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14)
44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3.4公分,金屬釦口(S 15)
45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16.7公分,金屬釦口,或曾受火損(S 51)
46 上海博物館:13.5公分,曾受火損(S 43)
47 上海博物館:12.6公分(S 44)
48 上海博物館:12.6公分(S 45)
49 上海博物館:12.3公分(S 46)
[50] 此拍品,台北鴻禧美術館舊藏:13公分(S 58)
51 香港藝術館,羅桂祥舊藏:13.5公分,曾銘乾隆皇帝御製詩,但已磨(S 55)
52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3.7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66)
53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3公分(S 67)
54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2.9公分(S 68)
55 牛津艾許默林博物館,艾倫巴羅爵士舊藏:12.8公分(S 78)
56 瑞典哥德堡羅斯卡博物館:13公分(S 85)
57 瑞典哥德堡羅斯卡博物館:12.9公分(S 86)
58 蘇黎世雷特柏格博物館,玫茵堂典藏:12.8公分,金屬釦口,銘「丙」(S 87)
59 荷蘭呂伐登 Princessehof Keramiek 博物館,Nanne Ottema 舊藏:13公分
(http://friesmuseum.delving.org/thumbnail/friesmuseum/princessehof/GMP%201981-111%20[01]/500)
60 丹麥哥本哈根藝術與設計博物館,A. Oigaard 舊藏:13公分(喜仁龍,《Kinas Konst under Tre Årtusenden》,斯德哥爾摩,1943年,卷2,圖324)
61 費城藝術博物館,William Crozier 少將舊藏:13公分(S 80)
62 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12.9公分(S 81)

盤,深壁,圓口(7
63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8.4公分(S 38)
64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5.8公分,銘「甲」及乾隆皇帝御製詩(S 17)
65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1.4公分,圈足鑲釦,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18)
66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8.4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19)
67 倫敦大英博物館,George Eumorfopoulos 舊藏:19.6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75)
68 上海博物館:12.3公分(汪慶正等,1987年,圖版32;1991年,圖版32及封面)
[69] 紐約佳士得2006年3月29日,Stephen Junkunc 三世舊藏:17.5公分,口沿略磨,曾受火損(S 88)

盤,深壁,侈口(3
70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9.3公分,銘宮殿名(S 36)
71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9.6公分,銘「蔡」(S 37)
72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9.5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70)

盤,淺壁,侈口(12
73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7.1公分(S 39)
74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6.9公分(S 40)
75 上海博物館:17.1公分(S 47)
76 上海博物館:17公分(S 48)
77 上海博物館:17公分(S 49)
78 上海博物館:17公分(S 50)
79 天津博物館:17.2公分(S 52)
[80] 紐約佳士得1982年12月3日,區百齡典藏,Stephen Junkunc 三世舊藏:17.5公分(S 57)
81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7公分(S 71)
82 倫敦大英博物館,George Eumorfopoulos 舊藏:18.4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76)
83 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Samuel C. Davis 舊藏:17.2公分(S 79)
84 東京國立博物館,川端康成舊藏:17.1公分(S 84)

盤,圓口,無足(3
85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2.8公分,金屬釦口,銘「奉華」(S 20)
86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0.9公分,銘「丙」、「蔡」(S 21)
87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2.1公分,曾受火損(S 69)

或能入冊之器

未確認是否傳世品
(88) 筆洗,北京故宮博物院,贈於1965年:13公分(S 34)
(89) 筆洗,沐文堂典藏:13.9公分(S 56)
(90) 筆洗,觀復博物館:尺寸未知(S 59)
(91) 盃,日本私人收藏:10.2公分,經修復(《宋磁の美》,東洋陶瓷美術館,大阪,2016年,編號1)

現址未知
(92)筆洗,著錄載為高麗青瓷,或為汝瓷 :13公分(Oscar Rücker-Embden,《Chinesische Frühkeramik》,萊比錫,1922年,圖版43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官窰參考書目舉要

大維德爵士,〈A Commentary on Ju Ware〉,《東方陶瓷學會彙刊》,卷14, 1936-1937年,頁18-69
陳萬里,〈汝窰之我見〉,《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編號2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東方陶瓷學會,倫敦,1952年
G.St.G.M. Gompertz,《Chinese Celadon Wares》,倫敦,1958年
汪慶正、范冬青及周麗麗,《汝窰的發現》,上海,1987年,英文修訂版,香港,1991年
趙青雲等,《汝窰的新發現》,北京,1991年
葉喆民及葉佩蘭編,《汝窰聚珍》,北京,2001年
趙青雲編,《宋代汝窰》,鄭州,2003年
林柏亭編,《大觀-北宋汝窰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2006年
《寶豐清涼寺汝窰》,鄭州,2008年
《汝窰與張公巷窰出土瓷器》,北京,2009年
《北宋汝窰青磁-考古発掘成果展》,東洋陶瓷美術館,大阪,2009年
康蕊君,《天青寶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蘇富比,香港,2012年
《汝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窰瓷器薈萃》,故宮博物院,北京,2015年
余佩瑾,《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