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26
  • 1026

張曉剛

估價
25,000,000 - 35,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Zhang Xiaogang
  • 血緣:母與子1號
  • 款識
    Zhang Xiaogang,張曉剛,1993
  • 油畫及相紙拼貼於畫布 畫框
一九九三年作

來源

私人收藏
香港,佳士得,2008年5月24日,拍品編號152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中國,成都,四川省美術館〈九十年代中國美術:中國經驗〉一九九三年

出版

〈九十年代中國美術:中國經驗〉王林編(中國成都,四川美術學院,一九九四年)85頁
〈時代的臍帶:張曉剛繪畫〉(中國香港,漢雅軒,二〇〇四年),41頁
《Nine Lives —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 —The Updated Edition》Karen Smith著(美國紐約,AW Asia,二〇〇八年),299頁
〈典藏中國當代藝術100 — 張曉剛:清醒於夢幻與現實之間〉陸蓉之編(中國北京,現代出版社,二〇〇九年),172頁 (攝於藝術家工作室)
〈張曉剛:不平靜的記憶〉(英國倫敦,Phaidon Press,二〇一五年),79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good condition. Under UV light, minor infillings are visible at the upper right and upper left corners and on the black jacket of the right figure. Please refer to the Contemporary Art department for the professional condition report.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血緣之始
張曉剛

「我去德國之前,從來沒有真正地,認認真真地看這一張中國人的臉 . . . 我們為什麼要畫書本、畫冊上搬過來的人物,而不去畫身邊那些真實鮮活的人物呢﹖」--張曉剛

一九九三年是當代中國藝術家張曉剛非常重要的創作年份,這一年是藝術家創作生涯的轉捩點,藝術家大膽拋開以往的超現實畫風及象徵符號,轉而直面真實人物,以中國人容貌為藍本,以寫實主義為基調的風格,並首次以血緣關係為題材創作〈血緣︰母與子〉,此系列僅只兩張,其中《血緣︰母與子2號》為日本福岡美術館收藏,今次拍賣的《血緣︰母與子1號》(拍品編號1026)是在私人收藏中僅有的一張,作品取材自藝術家及母親的自畫像,極具私密性,是該批作品最經典之作。精細的畫功,充滿著深邃的力量。此張作品影響深遠,藝術家從母子關係,擴展至家庭,摧生了藝術家同年以父、母與孩子為題的〈血緣︰大家庭〉系列的第一張作品《全家福1號》,可見《血緣︰母與子1號》絕對是藝術家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捩點。

創作《血緣︰母與子1號 》之前,張曉剛以西南藝術群體成員的葉永青及毛旭輝二人為題,創作了兩張肖像畫,《血緣︰母與子1號 》繼承了該兩張作品,題材上開始對血緣關係的家庭成員發掘,並承載著其後著名的〈血緣︰大家庭〉幾乎所有的藝術語彙,包括把兒子與母親連接著的兩條紅線、還有佔據四分一張臉的光斑、及拼貼著母親照片的電視等。整幅作品由一個深具油畫表現力的石磚圍著,同樣的石磚亦鋪陳成作品的背景,與同年的〈天安門〉系列如出一轍。母子之間是一封兒子寫給母親的書信︰「媽媽,你好︰我的身體很好,媽媽不用掛念,我過得很幸福,有工作,有住房,吃穿不愁,不會沒錢用,生活似乎一天天在往高處走,還有什麼不幸福的呢,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還有什麼是擔憂的呢﹖」結合畫面上方的流行曲曲譜,《血緣︰母與子1號》有著強烈的時代背景,以拼貼及符號形式,結合肖像,展現了當代中國人回顧過去中國近代史,包括文化大革命歷史的內心獨白,為過去中國這段獨特的歷史留下反響與低廻,讓藝術承載著社會及歷史的重量,亦是當代中國藝術一個獨特面貌。母子主題作品共計只有兩張,另一張是黃色為主色調的《血緣︰母與子2號》。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藝術家以表現主義及超現實主義風格建構一闕闕夢囈式的獨白。儘管他開始獲畫壇重視,但張曉剛對個人藝術風格與路向卻日漸迷惘,並影響了藝術家的當時的創作狀態。「我做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反省,寫了很多東西。我覺得我這樣畫下去,可能是一百萬個模仿西方藝術的其中一個人,我模仿的再好,最多拿到前幾名模仿者的榮譽,但我還不是一個真正獨立的藝術家。」1 八九的政治風波,讓藝術家驚醒過來,回到現實。「你不能不去想你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跟西方藝術家的不同。」2

在迷惘及鬱悶之下,德國卡塞爾大學的短期學術交流邀請,來得正合時宜。一九九三年五月,張曉剛前往德國,會合當時在彼邦唸書的妻子唐蕾,也許他自己想不到,這三個月的旅程對他藝術生涯,有著巨大的影響。歐洲之行讓藝術家在異邦文化衝擊中,對中國藝術家的定位有更深入的思考。「我一直從「早期」看到當代,找自己的位置。看完了以後還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有一個想法很明顯得出現了︰我要繼續做藝術家的話,我必須是「中國」的藝術家。」3 回國後,真正代表張曉剛風格轉變的,是一九九三年創作作品,這一年亦是藝術家尋找更廣闊藝術語言的重要時期,並紀錄了藝術家對當代中國藝術的思考。

此時期創作數量極少,非常珍罕。歐洲之行後,張曉剛向毛旭輝借用了畫室埋首進行創作。他首先以代表了中國最高權力的天安門為題材,創作了三張〈天安門〉,之後,張曉剛開始以身邊朋友為創作題材,按著他們的照片造像,創作了七張肖像畫。「我去德國之前,從來沒有真正地,認認真真地看這一張中國人的臉。。。我們為什麼要畫書本、畫冊上搬過來的人物,而不去畫身邊那些真實鮮活的人物呢﹖這讓人困惑。」回國後,張曉剛才真正清楚的把中國人的臉仔細看一遍,黃皮膚的臉孔從沒有這樣清晰的出現在張曉剛的面前。這覺悟對他其後的創作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身邊的人成為張曉剛重要的題材,漫長的創作旅程由是展開,為的是尋找一張中國人的臉。張曉剛從老照片中找到感覺,父母親年輕時候的照片、自己童年照片、兄弟合照及家庭合照,再再給了他衝擊。在這些文化大革命期間、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前拍攝的照片,對未來充滿盼望的臉,與歷史總是相對。潛藏的衝突,寄喻了個人在浩瀚歷史中的渺小及無力,讓張曉剛找到表現中國歷史的可能性。

這包括《血緣︰母與子1號》的肖像作品中,模特兒包括藝術家的朋友,如葉永青、毛旭輝及陳為民等。這批作品雖然仍然有著表現主義色彩的磚地,但人物的表現愈走細膩,寫實的繪畫手法,與藝術家後來以人物中性化及無差別的追求,可謂截然不同,卻代表了藝術家初探肖像畫的重要嘗試。歐洲之行後創作的作品,均有著它們獨特的視覺語彙, 包括表現主義的畫風、畫框四周的石磚,畫面上的天氣符號及流行曲簡譜等,這些元素佔據著藝術家一九九三年的畫布。這些風格及符號,只短短出現於這一年創作,並為往後出現的〈血緣︰大家庭〉揭開序幕,讓藝術家以「減法」,把視覺元素減至最精簡,去蕪存菁,把構圖逐取而代之是平滑、不留筆觸的風格,人物更為中性化,磨平了人物之間的差異性,從個別人物,擴展到整個民族。

1 摘自亞洲藝術文獻庫「未來的材料紀錄1980-1990中國當代藝術」張曉剛訪談
2 同1
3 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