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08
  • 1008

林風眠

估價
25,000,000 - 30,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林風眠
  • 豐收的早晨
  • 一九五○年代作
  • 油畫畫布
款識:
林風眠 林(左下)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Condition

The work is in good condition. It has been recently restored, and the restoration report is available upon request.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當十二月天昏黑地宇宙變色時,
他畫出了陽春三月;

當人們被今日普世混亂壓扁時,
他卻畫出明天;

當一般國畫家停在十五六世紀時,
他卻畫出二十世紀;

未來的中國畫史,必將以林風眠為分水嶺,
分「林風眠以前」的畫和「林風眠以後」的畫。

《林風眠-中國文藝復興的先驅者》節錄

「我想,人類所追求而表現在藝術上的,是人類的理想與物質的和諧,也就是生命與宇宙的和諧。」
林風眠《給無極》,19471224

烏托邦:林風眠《豐收的早晨》
隨著清末民初國門漸開,傳統藝術在西潮衝擊下遭受亙古未有之挑戰,也迎來了變革創新的良機。當此歷史時刻,林風眠不但開啟留法學藝之風、率先引進現代主義、創作垂範東西合璧,更慧眼識才培育無數後進。以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國際大師為首的華人名家,許多都啟蒙於林風眠1927年創建的杭州國立藝專,再傳弟子、受其感召者更多不勝數。1947年12月8日,上海《申報》發表一篇名為《林風眠-中國文藝復興的先驅者》的鴻文,提出「未來的中國畫史,必將以林風眠為分水嶺,分林風眠以前』的畫和林風眠以後』的畫。」林氏以一人之力,改寫整個中國藝術的發展軌迹,如斯成就貢獻,已非「大師」或者「大師之師」可以形容,應視為藝術史上罕有的「現象級」人物;其傳世作品當中,彩墨紙本佔絕大多數,油畫作品鳳毛麟角,大幅油畫更是屈指可數。本年春季,蘇富比有幸於晚間拍賣為藏家首度呈獻《豐收的早晨》(拍品編號1008),其尺幅達85.8 x 123.8 公分,按藝術家主要出版及拍賣紀錄統計,乃傳世最大的林風眠油畫,不僅體現了藝術家的現代創作形式與人道主義精神,更呼應著由上海中國畫院典藏的林風眠作品系列,兩者彼此拱照,不啻一場還原歷史、合璧聯珠之盛舉。
時代之真:歷史浪濤裡的痕跡
林風眠的人生與事業,於二、三〇年代作為國立藝專校長的時候首登頂峰;八年抗戰之際,林風眠一度退下要職,及至光復之後,又在藝專師生要求下復出。四〇年代後期,林風眠在中國藝術界的聲譽再次登頂,不僅國內輿論推崇備至,美國《生活》雜誌記者更於1949年赴玉泉山麓採訪林風眠,並拍照為紀。然而,隨著中國大陸江山易幟,林風眠的人生進入另一拐點。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底下,藝術家所秉持的現代主義,與官方提倡的現實主義藝術相悖,使得林風眠在1950年11月辭去一切教職,自此訣別一手創立的國立藝專,退隱申江。此後十年,中國大陸邁向全面社會主義體制的改造,力圖建立平等均富的理想國度,林風眠因此多次下鄉,為創作帶來重大影響。當中最重要的,可謂1958年春天,他隨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深入上海東郊川沙縣嚴橋鄉蔬菜生產隊勞動。
嚴橋鄉位於黃浦江東岸,為川沙縣裡六個蔬菜鄉之一,至今已併入上海浦東新區。當年下鄉的隊員,尚有吳大羽、關良、賴少其等。此次勞動之中,林風眠因年事漸高以及胃病,多番獲得寄住之處的房東悉心照顧。藝術家本出身廣東梅縣山村,此番體會重新喚起了他對農村的溫情,並在1959年撰文《跨入一個新時代》提到:
「參加下鄉勞動鍛煉之後,在思想感情上,有著許多變化和許多新的認識我想一個美術工作者,仍然關在畫室裡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民群眾,那創作出來的東西,是沒有甚麼用處的。」
林風眠在此次勞動之中,與當地農民結下深厚友誼,以至結束之後,依然在夏冬季節前往探望,由是創作出專屬此一時期、以農村生活與豐收為主題的作品,《豐收的早晨》即在此時誕生,滿載他真切的個人情感,以及對於生活和未來積極樂觀的態度。
《豐收的早晨》呈現一片農村豐收的愉快景象:晨光熹微之際,一群體格健美、面容飽滿的農村婦女,正面帶喜色地進行收割工作。她們一行十二人,分成三個小隊散佈田野各處。每一小隊之中,都有三人負責採摘莊稼,再傳遞給第四人裝進籮筐。農婦們埋首工作,雖然忙碌,但臉上都帶著微笑,顯示對美滿的收成感到幸福,也是對豐足的未來感到安穩;大片綠油油的田野一望無際、阡陌交錯,象徵風調雨順、家給人足;饒有趣味的是,那作為田野與天空銜接處的鄉村民居,隱約可見煙囪與電線桿,說明眼前風景已非封建時代的小農生產,畫中人物亦非被受地主壓迫的佃戶,而是在農業工業化時代當家作主的農民,在人民公社的集體生產中愉快地工作,公平地賺取生活所需,呈現一片洋溢理想主義的幸福樂土。
創新美:融合東西的現代先驅
《豐收的早晨》以農村日常生活為主題,藝術家卻在樸素的人物景物佈局間,深藏不露的融鑄了東、西藝術精華:林風眠二〇年代留學法國,先後於第戎美術學院與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奠定基礎,飽覽歐洲古今藝術經典。《豐收的早晨》農婦成群,讓人聯想到文藝復興時期法蘭德斯大師老布蓋爾筆下的熱鬧農村;婦女們驟眼看來隨意分佈於本作畫面,實則暗藏玄機,反映林風眠的縝密佈局:正中偏右的黃衣農婦,乃全幅作品的坐標,其臉龐與下垂的右手為畫面中軸線,此外,若在她腰際畫下一道十字線,則恰好以黃金比例(1:0.618)將畫面分割為四份,每一份之中都有一組人物,每組人物又與相鄰一組的人物以垂直線或水平線相連,形成環繞黃衣農婦活動的格局,周正有序而不失活潑;至於黃衣農婦本人,則按十字線的縱軸,往上連結後方遠景的鄉村建築,往下則延伸至畫外,直接聯繫觀眾視線。因此,觀眾第一眼欣賞本作,目光必然率先落在黃衣農婦身上,在她饒具米勒《拾穗者》的經典肢體語言感深下,投入到畫中世界。
林風眠在以西式繪畫呈現中國主題的同時,亦致力援引傳統繪畫於時代創作。藝術家四、五〇年代辭去教職卜居上海的時候,開始醉心鑽研民俗藝術,當中皮影戲將人物形象平面化處理的手法,與西方立體主義頗有滙通之處。本作的十數位女性形象,即可見其隱含的平面化、幾何化結構,與藝術家著名的「京劇人物」造型類似;然而,林風眠的「京劇人物」多數在小尺幅畫面上留白並置兩位角色,《豐收的早晨》卻是具有場景設定的大型人物群像,為了顯示基本的視覺邏輯,林風眠運用了國畫山水常用的「大氣透視」,愈近的場景與人物,色彩愈濃郁、描寫愈細緻,愈遠則漸次淡化,產生整體透視與空間深度;此外,國畫以線條見長,在油畫創作上,藝術家巧妙以衣服上的紋飾與人物輪廓線,突顯兼具刺繡、印花與書法元素的樸拙線條,營造品之彌厚的悠長韻味。
永恒之善:始終如一的初心赤誠
林風眠在藝術形式上堅持現代主義,精神層面上卻畢生堅守著永恒價值。所謂「永恒」,即指其不因古今時代之變、中外地域之別而有所差異。林風眠一生波瀾起伏,無論順流逆流,始終抱持至善之心,胸懷淑世之情。其自二〇年代學成歸來,創作上即專注人道精神,其至今可考的最早作品,即是1923年的《漁村風暴之後》,此作雖然只得黑白畫片傳世,卻清晰可見鄉村婦女的主題;數十年後,畫家已經博通古今、兼善中西,也飽歷了世道滄桑,藝術形式走上開宗立派的高地,人文關懷卻始終如一,在《豐收的早晨》保持著早年的淑世情懷。畫中女性慈眉善目,雖為百姓之身,卻綻放聖潔光芒,若天女莞爾、菩薩低眉;遠方的村屋雖僅象徵式出現,卻與林風眠祖居形象頗為相似。林風眠出身客家石匠家庭,農村生活與田園風光,一直是其精神內心深處的家園;加上幼年與母親離別,五〇年代以後又與妻女天各一方,因此林風眠筆下人物,女性形象佔絕大多數,似乎希望透過自己的畫筆,塑造一個又一個兼具真善美的女性形象,並在一手創造的優美風光裡,給予她們安穩棲息之所。
典藏之寶:合璧上海中國畫院列作
《豐收的早晨》最為珍罕的價值,在於其與上海中國畫院收藏的林風眠作品的緊密呼應。上海中國畫院自1956年開始籌建,至1960年正式成立,成為新中國在成立之初,為了傳承中國繪畫發展,以及組織畫家創作之機構。林風眠自畫院籌備之初,已曾參與籌備委員會之會議,與畫院的重要成員,包括歷任院長豐子愷(1960年上任)、呂蒙(1979年任職)、程十髮(1984至2002年任職)等更是相交甚深,並作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多次參與創作活動;1977年,林風眠獲准出國探親,此後移居香港,兩年之後,藝術家親筆致函上海市委、美協、畫院領導,表示願意將寄存在上海畫院中的作品105幅全部捐出。此批數量可觀的典藏,成為一批極為珍貴可考的林風眠公共收藏,反映藝術家四〇至七〇年代的創作風格,並於2003年由上海中國畫院及上海林風眠藝術研究協會輯成《上海中國畫院藏林風眠作品集》,具有高度研究價值。當中一系列創作於五〇年代末的紙上彩墨作品,與《豐收的早晨》在題材上極為相近,而《菜農》與《農婦(田間)》兩幅彩墨作品,構圖與《豐收的早晨》幾乎一模一樣;除此之外,尚有十多幅現農村生活的相似題材作品,顯示藝術家在漫長的下鄉經歷中,深入觀察了農村生活的種種片段,反覆創作不同局部場景之後,綜合而成更大氣魄、同時更大尺幅的作品,並於紙本彩墨取得成功之後,使用當時難於採購的油畫材料,創作成此幅《豐收的早晨》。此一絕珍絕精巨作,與上海畫院典藏交相輝映,跨越世紀重圓歷史,更顯博物館級非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