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3301
  • 3301

清乾隆 青玉交龍鈕孝莊皇后尊諡寶璽

估價
6,000,000 - 8,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jade
印文:
《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之寶》

來源

William Douglas McHugh(1859-1923年)收藏,他曾獲美國總統克里夫蘭(1837-1908年)任命為聯邦地區法院法官

拍品資料及來源

關於青玉孝莊文皇后玉寶
郭福祥

在種類多樣的帝后寶璽中,有一類寶璽是不能用於鈐蓋文書、古籍和書畫的,也不是帝后們生前擁有之物,而是在其死後才能夠得到的,這便是諡寶。此次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徵集到的「青玉孝莊文皇后玉寶」即是乾隆時期為清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上諡號時製作的諡寶。此寶青玉質,交龍鈕,印面12.6公分見方。印文為滿文楷體和漢文篆書,其中漢文三行,滿文四行。印文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翼天啟聖文皇后之寶」。由於此寶關涉清代的宮廷宗廟祭祀和諡法制度,故將與其有關的典章制度概述於後,以便於對此寶的認知和理解。

所謂諡寶,是當朝皇帝為前代帝后進諡號時製用之物,是中國古代推行宗廟制度和諡法制度的直接產物。宗廟是古代天子、諸侯、乃至大夫、士等所修建的祭祀祖先的建築,其內供奉被祭祀者的神主、衣冠等。宗廟內供奉的祖先都有尊稱,也就是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行跡所給予的,多用以褒揚此人生前的事蹟和品德,也稱尊諡。中國古代諡法制度的歷史淵遠流長。周代即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諡法制度。在此以前,只有國家的開基之祖才有名號之別,其他人則一名而生死通稱,及至周代,尊諡範圍大大擴展,「生有名,死有謚。名乃生者之辨,諡乃死者之辨」。隨著禮樂制度的不斷完善,諡法制度也不斷更新,最終成為人們「尊君嚴父,奉亡如存」的手段,以致「卒哭而諱,將葬而諡」成為普遍現象而存在於社會各個階層。在中國歷史上,帝后的宗廟和諡法制度是宮廷典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在具體遺跡和禮制儀軌上就是太廟的祭祀、帝后的上諡和加諡禮儀,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規定。而諡寶則是這些禮儀活動過程中製作的重要典章文物。

先說清代帝后的上諡和加諡制度。

清帝尊諡先祖,始於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受尊號,追封其始祖為澤王、高祖為慶王、曾祖為昌王、祖為福王,並尊諡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為太祖武皇帝,皇后為孝慈武皇后。 清代為帝后所上諡號都有固定的格式。皇帝的諡號一般為廟號加頌詞加總諡號,如乾隆皇帝的諡號全稱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其中「高宗」為廟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為頌詞,「純」為總諡號。所謂諡號字數的多少就是相對於頌詞而言,頌詞兩字一組,上諡或加諡時的頌詞組數依情況而定,皇帝初上諡號的字數一般為二十字。皇后諡號則多以「孝」字開頭,也是兩字一組的頌詞,最後再繫以皇帝的廟號,皇后的初上諡號的字數一為十二字。新皇帝即位後要為以前的列帝、列後加諡,每次加諡一般加一組或兩組頌詞。

關於帝后諡號的最終字數,清代也有嚴格規定。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皇帝登基,在為列祖列後加諡之後,考慮到如果以後歷朝皇帝即位後也都給自太祖起的列帝列後加諡,將會導致諡法的繁冗混亂,因此頒下諭旨:「宗廟徽稱有制,極本忱悃靡窮,籍抒至情,不為恒式」。至嘉慶時,鑒於太祖努爾哈赤尊諡已加至二十四字,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已加至二十二字,列後尊諡則已加至十六字,遵照「頌美無窮而尊崇有致」的慣例和乾隆遺訓,決定「列聖尊諡已加至二十四字,列後尊諡已加至十六字,不覆議加。」2 至此,清代帝后諡法從諡詞至諡義、諡號字數等都有了明確規定,以後歷朝皇帝都恪守這一定制。

再說帝后的諡寶。

如前所述,諡寶是皇帝為前代帝后進諡號和廟號時製用之物,清代帝后諡寶上所刻的文字即是上述皇帝或皇后的諡號,一般是滿漢兩種文字。實際上,在整個上諡號過程中,前後共有三套諡寶發揮著不同作用。即絹寶、香寶和玉寶。清代定制,凡上大行皇帝、皇后尊諡,絹寶宣讀後送燎位焚化,香寶致祭恭獻後即安奉在皇陵中,玉寶則尊藏太廟。由於絹寶和香寶或者被焚,或者隨梓宮奉安山陵,世間不再保存,因此這兩種寶的製作也就相對簡單些。而玉寶則為宗廟重器,質地貴重。從採料、琢型到鐫刻,要牽涉很多環節,耗工費時。首先由內務府下設的造辦處依照程式鐫刻玉寶寶型,並將玉寶的大小等情況發交內閣,由翰林院書撰玉寶滿篆,由內閣書寫漢篆。再由欽天監選擇刊刻吉期鐫刻寶文。寶文鐫刻完畢後,由翰林院派官赴內閣核對漢文,內閣滿本堂核對滿文,確認無誤後,發交內務府,移至太廟街門內潔室,以備進寶時使用。加上列帝列后尊諡,一般改鐫玉寶。玉寶先由太廟請出,置於太廟街門內潔室,由造辦處匠作磨去原來寶文,據翰林院、內閣撰發的新寶文敬謹鐫刻。上諡用玉寶或加諡改鐫玉寶製作完成後,再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皇帝親自將其奉安於太廟金櫃中。

清代太廟尊藏帝后諡寶也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崇德建元(1636年),立太廟盛京撫近門東。前殿五室奉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後殿三室,奉始祖澤王、高祖慶王、曾祖昌王、祖福王,考、妣俱南向,並設木榻、衾枕、楎椸、帷幔,如生事儀」。但那時的盛京太廟,供奉的只是列帝列後的神牌,並沒有相應的諡冊諡寶。清朝定鼎北京,於順治元年(1644年)「建太廟端門左……凡殿三,前殿十一楹……中奉太祖、太后神龕。中殿九楹,同堂異室,奉列聖、列後神龕……後殿亦九楹,奉祧廟神龕」。與盛京太廟一樣,初時的京師太廟也沒有供奉玉冊玉寶。直到順治二年(1645年)七月,恭進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太宗文皇帝玉冊玉寶奉安京師太廟,這是清代歷史上第一次進玉冊玉寶於太廟。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又第二次「恭進四祖考皇帝、四祖妣皇后、孝端文皇后玉冊玉寶奉安太廟。」3 此後,每位皇帝繼位,恭上大行皇帝、皇后尊諡後,都要進玉諡冊、諡寶於京師太廟。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京師太廟已經藏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五朝皇帝和十一位皇后的諡寶共十六方。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取得了平定回部的勝利,致使「回子伯克盡為臣僕,和闐良玉充供內廷」。有了充足的玉源,乾隆帝遂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決定:「前以太廟尊藏列朝寶冊係隨時鐫造,玉質顏色不能一律整齊,特命英廉、福隆安將和闐貢玉慎選良工,敬造列朝寶冊一份,以奉太廟。其舊藏之寶冊恭送盛京太廟尊藏,以昭祖宗功德之於萬代。」4 以前製作的諡寶,由於是隨用隨做,玉質顏色不同,鈕制都是蹲龍鈕。而此次重新統一製作,都選用和闐青玉,大小基本相同,鈕制統一為交龍鈕。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十六方重新製作的諡寶告成,十月,乾隆親自行禮奉入京師太廟。次年,乾隆第四次東巡前夕,派皇子怡親王永琅等將京師太廟舊藏的十六份冊寶恭送奉安於盛京太廟。這是盛京太廟尊藏冊寶,也是清朝實行兩套諡寶的開始。乾隆皇帝同時還規定:「嗣後凡有舉行冊寶事,皆以是為例,必為二份,一奉太廟,一送盛京。」5 此後嘉慶至光緒朝每次製作諡寶時,都要製作兩份,都是統一的交龍鈕,分藏於京師和盛京太廟。當新君繼位,為前代帝后加諡,因寶文增加需改鐫諡寶,則由京師派官員和工匠用盛京太廟所藏舊諡寶改鐫。如此,至光緒十四年(1888年)最後一次送諡寶藏於盛京止,盛京太廟共藏太祖努爾哈赤至同治帝諸帝、後諡寶共三十二方,京師太廟共尊藏肇祖原皇帝至同治帝諸帝、後諡寶共四十方。

二十世紀初,由於局勢動盪,原尊藏於京師太廟的四十方帝后諡寶大部分散佚,流向世界各地。因此,宣統二年(1910年)又重新補製了歷代帝后的諡寶,藏於太廟。這些後補制的諡寶現在絕大部分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時間和財力原因,這些後補製的諡寶製作都比較粗糙,與早期諡寶在製作水準上有較大的差距。

通過以上的歷史事實,可以得知清朝諸皇帝、皇后諡寶的具體數量和情形。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前的四祖及其皇后的諡寶分別各製作過兩方,其中一方為順治九年製作,為蹲龍鈕,一方為宣統二年補製,為交龍鈕;清太祖努爾哈赤至清世宗雍正諸帝后的十六份諡寶分別各製作過三方,其中一方為歷次上諡時製作,為蹲龍鈕,尊藏於盛京太廟。一方為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重製,為交龍鈕,尊藏於京師太廟。一方為宣統二年補製,亦為交龍鈕,藏於京師太廟;清高宗乾隆帝至清穆宗同治帝諸帝后的諡寶也都是各製作過三方,其中兩方是在上諡時按照乾隆皇帝的定制製作的一式二份,另一方是宣統二年補製,都是交龍鈕;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諡寶則各製作過一方。

最後再說孝莊文皇后及其諡寶。

孝莊文皇后(1613-87年),博爾濟吉特氏,是清初後妃中最傑出的女性之一。她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順治帝福臨的生母,康熙帝玄燁的祖母。滿族入關前,她以皇太極十五個妃子中的一員起家,脫穎而出,而又於順治朝成為皇太后,再於康熙朝成為太皇太后。尤其是入關後,輔佐年幼的兒子、孫子治理天下,幾乎成為清初政治最重要的總策劃人之一,為清王朝初期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歷經三朝,始終於政治生活和個人生活的悲喜漩渦中沉浮,因此成為清代最具傳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孝莊文皇后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孝莊文皇后去世後,於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康熙皇帝為其初上尊諡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翼天啟聖文皇后」,後雍正皇帝即位時於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加諡「至德」二字,乾隆皇帝即位時於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再加諡「純徽」二字,從而其諡號字數達到規定的十六字,這也是孝莊文皇后諡號的最終形式。

孝莊文皇后的諡寶製作也與上述上諡和加諡的情況相對應,其第一次諡寶製作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蹲龍鈕,印面14.4公分見方,此寶後分別於雍正元年和乾隆四年重新鐫刻加諡後的寶文,這是孝莊文皇后的第一方諡寶,現存瀋陽故宮博物院。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乾隆皇帝重製五朝諡寶,孝莊文皇后的諡寶也在重製之列,其為青玉質,交龍鈕,這是孝莊文皇后的第二方諡寶,也就是蘇富比公司徵集到的這方諡寶。二十世紀初由於原京師太廟尊藏諡寶散佚,清廷於是於宣統二年重新補製,孝莊文皇后諡寶亦在其中,這是孝莊文皇后的第三方諡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蘇富比香港公司徵集到的這方青玉孝莊文皇后玉寶就是製作於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之間,該寶二十世紀初從京師太廟散佚流失。非常幸運的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至今還保存著當年製作此寶時的印文設計樣本,即「孝莊文皇后玉寶本文」,該檔案黃紙底墨書,印文滿漢合璧,滿楷漢篆,印面12.6公分見方。無論是引文內容、印面大小、文字的具體篆法都與蘇富比徵集到的這方玉寶一致。

綜合以上背景和史實,可以說此件孝莊文皇后諡寶是清代十分重要的典章文物,與帝后宗廟制度、祭祀制度都有密切的關係,對我們研究和瞭解清代相關典章制度的發展變化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1《清史稿》,卷86。
2 同上註。
3 同上註。
4《清朝文獻通考》,卷109。
5《清高宗實錄》,卷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