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40
  • 1040

魯迪·曼度凡尼

估價
500,000 - 7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Rudi Mantofani
  • 褐色邊角
  • 款識
    Rudi Mantofani,2007-2013
    RUDI MANTOFANI,《SUDUT-SUDUT COKLAT》,2007-2013,2013(作品背面)
  • 壓克力畫布
  • 200 x 200 公分;78 3/4 x 78 3/4 英寸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Condition

Excellent overall condition as viewed. There is a very minor, small area of abrasion to paint on the right side, where the canvas wraps around the wide stretcher bar. Unframed, on a Stretcher.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作為一名藝術家,我觀察世界的事物和問題時總會保持一定距離,我只希望呈現悅目的藝術品,當然,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與魯迪·曼度凡尼在日惹的訪談,2012年4月30日

是次上拍作品《褐色邊角》充分展現魯迪·曼度凡尼作品中的巧妙哲理,他是當今東南亞藝壇最突出的人物之一,踏入藝壇時,普遍的印尼藝術家創作主題都受到1990年代社會和政治波動不安的影響。曼度凡尼與其他 Jendela Group 的成員則走出這個框架,呈現一系列與政治黨派全無關係的藝術作品,這群年輕藝術家竭力探討當時被人類漠視的東西,或平庸陳朽,或澎湃宏偉。

這個集體除了曼度凡尼外,還包括迪威曼·蘇普塔拉、於斯拉·馬圖努斯、朱馬蒂·阿爾菲及雲尼薩爾,他們都是日惹印尼藝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在二十世紀末為印尼藝壇帶來一種嶄新的藝術語言,使人眼前一亮。他們都來自西蘇門答臘省,互相給予許多支持,但各自保持獨立的創作,各展異彩,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著意不把自己的政治和社會理念帶入藝術,風趣幽默的作品引導觀者自己破解故事裡隱藏的深意。

《褐色邊角》的畫面中央由幾層正方形組成,構圖巧妙,觀者不禁思考這些不同方形間的關係、比例和觀看視角。此作與阿曼德·薩達利的《抽象橘黃》概念相通,那幅畫呈現空隙間懸浮的菱形顏色,也是如戰後時期開始出現的非具象作品,但曼度凡尼畫出的幾何形狀並非抽象,觀者仍然可以清楚看到自然界的熟悉元素。

畫面的四邊是一個茂密森林,從天空垂直望下來,看不見任何樹幹樹枝,像一張綠葉織成的被子,意想不到的視角顯示出曼度凡尼的深思熟慮,一棵棵獨立的樹木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中間的正方形看上去很突兀,似乎並不屬於這裡,更一下子把茂盛的森林推到了畫幅的次要位置。

曼度凡尼巧以線性透視混淆觀者的目光,突如其來的正方形可能是土地裂開的洞口,與《掉進影子裡》有幾分相似,但它也可能是一個突出的結構,從地面生出來,像是被切開的三角錐體。無論它是深淵還是挺立的高原,它四個角落整齊利落,形成完美的正方形,明顯非自然之物,佔據了本來的青蔥綠地。

這種讓人迷惑不解的畫面令人想起雷內·馬格利特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其畫作《巨大的桌子》呈現一個與現實不吻合的場景,荒蕪的沙灘上放了一個碩大的水泥般蘋果。同樣,曼度凡尼筆下的人造山峰顯得與旁邊的自然環境格格不入,這種錯置引導觀者重新思考,本以為理所當然的概念其實未必永遠不變。

正方形像是一池閃爍浮動的水,從天空中反射出藍、黃與粉紅色的光,但這並非唯一的可能性,它也可能是電視或電腦電子屏幕。這種不同顏色的筆劃在其作品《地平線的顏色3號》中也曾出現,綠樹被一整排彩色線條遮住。此畫則帶出水面與電子屏幕間的相似之處,直接比較自然界與人造之物。我們忽然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繁色其實早存在於自然界。顏色是萬物最基本的裝束,天成或人造皆如是。曼度凡尼讓我們認真面對生活中每一個細節, 每一個不起眼的元素。

「樹」是曼度凡尼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圖案,象徵一切天然之物。林中加插這人工方形,衡量地域性的主權與統治,人類本來居於天然環境中,但不斷以越來越甚的各種發展取代生態系統。對曼度凡尼而言,萬物皆有自己的價值,超越言語的表達,但他並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觀者身上,只是在人類開發大自然中「觀察問題」,繼而「呈現藝術品」,留待觀者自己參詳,各人會因為自己的心態與觀點不同而得出不一樣的理解,與畫作產生交流。

畫中景觀沒有指向特定地點,隨觀者自己聯想,甚至把綠樹看作青苔,深淵看作螞蟻洞也無不可,它究竟在哪裡並不重要,曼度凡尼是想強調空間和體會感覺。他不讓地理和常識概念框限自己的想像,摒棄任何地方性、國家、區域、微觀或宏觀的界定,地球萬物承自一脈,相互影響,我們只不過是地球上的小小過客。

此作成為如今恆常變化的世界之縮影,環境和人性整體價值觀早與從前不同,我們的記憶隨之趕上來,空間的意義逐漸退化。曼度凡尼在畫中為了遷就四個角落而剷除了大面積綠地,就像我們身處的世界一樣,越來越擁擠狹小,獨立空間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