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34
  • 1034

阿曼德·薩達利

估價
500,000 - 7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Ahmad Sadali
  • 帶一絲金色的板塊,白色背景
  • 款識
    Sadali, 86
    《Balok Bersisa Emas Dengan Latar Putih》,1986(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 99 x 135 公分;39 x 53 英寸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Condition

Excellent overall condition as viewed, as is the canvas, which is clear and taut. Upon close observation, there are faint droplets of accretion visible at upper left quadrant and lower left quadrant. There is a very tiny area of craquelure along left edge, center, with active lifting. Examination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reveals no sign of restoration. Framed.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印尼經歷的現代藝術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來自現實主義理念,頌揚平凡百姓與鄉村生活。現實主義源於十八世紀末的法國,但直到1930年代末才在印尼被廣泛接受,與當時冒出的民族性情緒相呼應。蘇佐佐諾等一代藝術家脫離以前歐洲殖民主義者喜歡的「美哉印地」唯美表現手法,呈現出現實主義的畫作。

在這股巨流中,印尼亦有另一個規模較小的藝術運動在同時並行,這個運動受現代主義及抽象表現主義的啓發而成,藝術家關注於畫面本身產生的視覺效果,而非身處的現實環境。隨著萬隆理工大學(ITB)視覺藝術部於1950年成立,此運動開始盛行。當時也正是美國抽象主義蓬勃發展的時候,傑克森·波拉克、克里夫·斯蒂、威廉·德庫寧及馬克·羅斯科都是走在運動最前沿的藝術家。在西爪哇萬隆學習的印尼藝術家嘗試將立體、抽象和色域繪畫等西方美學風格與他們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哲學相融會貫通。阿曼德·薩達利是當中的領頭者,外界事物經他的思想轉換,成為畫面上抽象的形狀與顏色。

《帶一絲金色的板塊,白色背景》是阿曼德·薩達利的典型畫作,表現出他喜愛的美學及構圖形式。薩達利著重靈性和哲學思考,經常從《可蘭經》提取靈感,他曾說:「《可蘭經》的內涵充滿對美的表達以及邏輯性說明… 《儀姆蘭的家屬》中有一節提到,只有理智的人才能從天地的創造中看到許多跡象」1。因此他把藝術表達語言看作一種自我覺悟,通過創意成為理智的人。是次上拍的畫幅出自1986年,也就是他辭世前一年的作品,融會了其一生所學,是印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之典範。

薩達利在涉獵抽象藝術前,曾有一小段日子也投入在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印尼民族性創作,但當國家在1945年取得獨立後,他便覺得沒有這種表達的需要了,重新探討以抽象形式與美學構造呈現他眼中世界的精粹。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對全球的現代主義藝術都帶來至關重要的改變,安東尼·達比埃斯、盧齊歐·封塔納、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等藝術家都深受硝煙過後的餘波影響,薩達利也不滿足於僅僅在幾何形狀中呈現光與色,他的畫幅流露出對超然和覺悟的嚮往,追求理想主義和生命中的純粹,他表示自己作為畫家的首要目標是「尋求上主的祝福」。歷史學家阿斯丁·萊特曾指出,薩達利藝術圈中許多人都認為他是當時首先在畫布上運用金箔的藝術家,這種金色與神界、崇高理想、智慧、明理和覺悟都不無關係。

「現代不僅是把現在與過去區分開來,現代指的是參與當前的人類運動洪流中去,認識自己、環境和整個宇宙」,薩達利寫道,「現代藝術是一個思想理念,它摒棄過去的模式,積極努力成為代表我們時代的唯一藝術形式」2。薩達利於1960年代在他的抽象畫面上運用綜合立體主義元素,《塗畫與洞》與《岩石上孵金子,紅色實土》都充分彰顯立體主義的形態與抽象的韻律。在1970年代,他更深入研究抽象藝術,作品著重描繪個別色調及構圖,並嘗試在作品中使用膠水、油灰、油彩等外來材料,以求在畫布上產生雕塑效果,1976年的《灰色地平線》便如是遊走於繪畫與雕塑之間。他的作品時常被視為風景畫,對材料的視覺剖析以一種顏色概括。

如此作般,許多薩達利的畫作題目都直接描述作品中的構圖和顏色,作為一位哲學性藝術家,這是他刻意讓觀者自己去理解畫作的安排,使他們可以隨意解讀其中的故事。薩達利寫道:「現代藝術是時下藝術家用當今各種媒材去表達的創作,它包括在人類的困境中尋找一片新的現實,為了理清自身與世界關係而對知識的追求。」3 薩達利在畫布上呈現自己的宇宙觀,天境與凡間、黑暗與光明、黑與白以及中間無盡的灰色。相對立的元素形成觸手可及的張力,又十分和諧平衡,表面既有粗糙,亦有柔滑,漸變的光線像是慢慢躲進陰影的陽光,令人想起阿尼什·卡普爾雪花石膏雕塑中散佈的光線效果,砍鑿過後的天然表面旁是極度磨光擦亮的光滑表面。但薩達利所呈現的抽象並不是計算精密但冷冽的幾何圖形抽象,柔和感性的表面紋理在溫暖的單色調中時而有些跳動,厚重原始的層次中充滿冥思,是一種飽含韻律的抒情抽象。

如題所示,這是一個冥想中的寧靜畫面,也是藝術家心中陽光裡的寂靜一刻。畫幅表面彰顯出其最佳作品中的美學,深湛的灰色引人走入無底深淵,金色和綠色包漿則為單色畫面加入幾分色彩,平添溫暖與感情。薩達利研發的作畫手法以泥土、大理石粉、沙土、膠水和油彩等厚重、富有肌理的顏料在畫面形成如牆壁般的厚塗效果,隨之再反复雕刻、塗劃。

對薩達利而言,他的藝術創作其實是想超越現實,再在感情、思想和人類與美的本能關係中重新塑造現實。《帶一絲金色的板塊,白色背景》中媒材的特殊性就是其視覺語言,在他的世界,抽象藝術是外在的現實與內心的真情相結合而成,因此也是真理與美在精神層次的對話。「雖然信仰、思想和感情有所不同,但信仰的深度其實建基於思想和感情」4。薩達利如是說。藝術家在其極盛時期不幸過世,而此作是其過世前約一年的作品,見證其藝術的最高造詣,處處彰顯超然不可量的人生之旅,以及擁抱生命同時被生命擁抱的人生觀,代表著一股平和穩重的力量。此作非常個人,在售予一位私人藏家前一直為藝術家自己的珍藏。

1《阿曼德·薩達利的隱藏作品與思想》占姆·蘇鵬卡著(雅加達,艾德文畫廊,一九九七年)16頁

2 見1,13頁

3 同1

4 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