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07
  • 1007

吳冠中

估價
4,000,000 - 6,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吳冠中
  • 江邊竹林
  • 一九七八年作
  • 油畫木板
款識
荼,七八
吳冠中,一九七八年,《江邊竹林》(作品背面)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

〈吳冠中畫選 60s─90s〉(中國,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一九九六年),99頁
〈吳冠中全集3〉水天中、汪華編(中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二〇〇七年),140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overall in very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no sign of restoration under UV examin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冠中西之精,甲天下之美

吳冠中《江邊竹林》

「桂林得天獨厚,天生麗質,空氣濕潤,煙樹朦朧,修竹新篁連綿不斷,處處令人抒懷,引人揮毫。名勝古跡,大自然之美,均因詩人、畫家的感情移入而增色。」

吳冠中《名家百人畫桂林》序

吳冠中寫生行蹤廣闊,為了探索美之所在,一直不辭勞苦,多番走進人跡罕至之地,不但因而成就一眾名作,亦發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妙津勝境。晚明地理學家徐霞客以畢生之力走遍全國,寫下科學考證與人文精神兼備的《徐霞客遊記》;吳冠中以藝術家之巨眼飽覽神州風光,誕生連篇傑出的繪畫與遊記,兩者可謂古今交輝。

桂林在吳冠中作品之中蔚為重要,其持續蘊釀、發酵、琢磨之過程長達廿戴,在研究藝術家的系列式創作上,允稱經典案例:1972年,藝術家在下放李村期間請假一個月,與妻到貴州看望岳母,途中於桂林稍停數日,首次開始以此為題的作品;1977年,吳冠中組織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到廣西寫生,由於準備充足、時間寛裕,此次收穫更為豐富,其跨年創作而成的桂林、灕江繪畫,形成完整的系列風貌,而《江邊竹林》(拍品編號1007)即能印證此系列對於藝術家無論在技巧、審美抑或情感上的重要性。

竹之色,攻克油彩關隘

《江邊竹林》畫面主次分明,其呈現灕江之濱的一片竹林,往往作為桂林風景重點、平淨如鏡的江水,在此退居次席,以烘托主角竹林之的茂密、高聳和深邃;近景上的竹林生氣活現,向前搖曳的垂葉,似向觀眾輕輕招手,在表現輕風吹颺的客觀環境的同時,亦為林間賦予聲音和動感,有如一席漫奏的絲竹管絃:春日灕江的空氣溫暖濕潤,其流動不僅引起竹節相交,譜出不經意的敲擊樂,更彷彿滲入竹心,吹起悠悠竽笙之聲。中國音樂追求呼應自然、天人合一,凝望《江邊竹林》,觀眾耳畔彷彿繚繞著一片似有若無的鄉曲,體會藝術家獨坐江畔,靜聽水面波瀾不興、細味鷺鶿拍翼漁食的恬靜思緒。

吳冠中七○年代的油畫,善於以複雜的顏料組合,表現眼前風景細膩的色彩變化;藝術家同時發現,若眼前景觀色調愈趨單一,表現難度也就愈高。他在文章《閑話畫竹》曾提及 :

「竹林色彩單一青綠,不易於此發揮油彩的斑斕之特長,竹林裊娜搖曳,風韻悠悠,似乎又不宜發揮油彩粗獷之特色。然而,那一色青綠其實並非單一的青綠,其間色調的遞變極為微妙而含蓄,還真需要利用油彩的明度與色相之豐富才足以應付。」

經過再三嘗試,吳冠中發現克服問題的關鍵,在於仔細觀察竹林,把握其以單一色調形成的肌理和質感,使畫面在大面積的處理中不令觀眾覺得單調:「我用油畫來畫竹林,竭力想表現那濃鬱、蓬鬆、隨風搖曳的竹林風貌,以及那幹枝交錯、春筍密密的林間世界。」在油彩應用上,《江邊竹林》對於綠色作出極精微的分析,竹林從正中央最深處層層增加明度,從墨綠、湖水綠、青綠到淺綠,有條不紊的組合成形,可說是藝術家在風景繪畫中攻克綠色關隘之明證。

竹之形,融合中西構圖

構圖方面,《江邊竹林》結合了中西藝術之精粹,其整體採納國畫描繪山水所用之大氣透視,將畫面景物的細緻和色彩亮度,由近至遠逐漸遞減,符合人類的視覺體驗。本作以江水及右方的小草坪為中景,以對岸的小竹林和遠山為遠景,其簡約與概括之處,正好符合五代《畫山水賦》所指的:「山無遠皴,隱隱似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與前景仔細經營的竹林肌理層次恰成對比,營造良好的距離效果,令觀眾在聚焦前景的同時,依然能發揮想象力,感受後方的廣闊空間,若以本作與北宋郭熙之《寒林圖》比較,則能見藝術家如何發揮古人故智。

另一方面,吳冠中在經營前方竹林與遠方群山的時候,則巧妙應用了西方的「黃金比率」定位。「黃金比率」最早在公元前六至三世紀由古希臘數學家提出,此一數學關係後來被廣泛應用到藝術領域。就繪畫而言,黃金比率1.618:1往往被古今西方畫家用以尋求畫面構圖之和諧,若以此分析《江邊竹林》,則能發現吳冠中在安置前景竹林的縱軸線,與及遠景群山的橫軸線,均恰好落在整幅作品長度與寛度的0.618的位置,這組十字交叉線所分割開的四部份畫面,亦正正是四個獨立的背景元素(漓江、草地和兩邊天空),組成平衡而具動感的構圖。

竹之憶,緬懷師恩鄉情

吳冠中創作桂林的時候,嗜愛特寫竹林景觀,譬如採用另一構圖的《灕江新篁》,其於二十年來竟反覆繪畫六次之多。這除了因為吳冠中銳意錘鍊運色之技巧,更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藝術家的故鄉江蘇宜興,本來就盛產竹林,而其自五○年代定居北京以後,多數處身乾旱的黃土地帶,因此對於具有家鄉情味的南方風物殊為敏感,每每勾起思鄉之情;此外,吳冠中投身杭州藝專之時,曾在潘天壽門下學習國畫,因此對竹的藝術性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我對竹子發生深深的長期的親密之情,是由於跟潘天壽老師學國畫。中國繪畫主要運用線組織造型,體面之形成也往往依靠線與點,或類似點、線形狀的筆墨結構。因此潘老師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從蘭、竹入手鍛鍊枝葉交叉的基本功

吳冠中對於藝專恩師極為敬重,尤其林風眠、吳大羽、潘天壽三位,更是高山仰止。文革之後,吳冠中尚有機會拜訪林、吳,而潘天壽卻早於1971年去世。吳冠中當時正值下放李村,遲至1972年才得知消息,其曾為此極為哀慟,並仿潘天壽風格畫下一幅水墨作品《李村圖》,不但在畫上題詞感懷師恩,日後更撰寫多篇文章,表揚潘天壽的藝術成就。中國文化之中,竹本來即象徵了虛心傲節,而吳冠中透過特定景物懷念故人,亦不止一例,如他以玉龍山懷念老同學、日後成為台北故宮副院長的李霖燦,以荷花懷念林風眠等,不難想像藝術家反覆創作竹林,同時亦在追憶他筆下的「壽師」,表達對這位現代水墨巨匠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