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05
  • 1005

吳冠中

估價
6,000,000 - 8,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吳冠中
  • 彩山
  • 一九八五年作
  • 油畫畫布
款識
荼,八五
吳冠中,一九八五,《彩山》(作品背面)

來源

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拍品編號398
現藏者直接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博物院〈吳冠中畫展〉一九八八年二月十日至二十一日,33頁

出版

〈吳冠中畫集〉(中國,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一九九〇年),110頁
〈寰宇覓知音:吳冠中90年代作品集選〉周大光編(中國,北京,外文出版社,一九九五年),118至119頁
〈生命的風景:吳冠中藝術專集II〉吳冠中著(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二〇〇三年),18至19頁
〈吳冠中全集3〉水天中、汪華編(中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二〇〇七年),216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overall in very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no sign of restoration under UV examin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在色彩的江山裡, 馳騁無疆

吳冠中《彩山》

吳冠中的寫生旅程,是一次又一次漫長的修行。對於藝術家而言,出門遠遊並非享樂,而是在創作上莊嚴而虔誠的探索。自1973年從李村回到北京之後,藝術家受邀國家委託、學院組織和個人旅行,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廣袤疆土上的風光景物,都成為他對於美的開採對象。每一次遠行歸來,即誕生一系列精彩作品。透過他的視野和創造力、油彩和畫筆,中國兩千年來的山水畫傳統,以嶄新的媒材和觀念走進現代,實踐藝術家畢生提倡的「油畫民族化」。

吳冠中曾多次詳述自己遠行中之回憶。品其畫、閱其文,觀眾彷彿看到他在隆隆的火車上奔赴各地,經過頗具危險性的翻山涉水之後,復珍而重之的將作品帶回,呈獻於社會公眾之前。藝術家七、八○年代的遠行中,有幾次尤其重要,包括1973年為了創作《長江萬里圖》,從蘇州沿長江而上直抵重慶;1977年組織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到廣西桂林、南寧寫生;1981年到新疆講學等,而1985年則是另一次創意勃發的時期。此時,藝術家在國內藝壇舉足輕重,本年由年輕藝術家所掀起的「八五新潮」,即源自吳冠中早於1981年在《美術》雜誌發表的文章《內容決定形式?》;同時,中國美術館亦在4月舉行了「吳冠中新作展」。隨著官方與民間對現代藝術愈趨開放,吳冠中的油畫創作更大膽攝取了抽象與國畫元素,而誕生於此時的《彩山》(拍品編號1005)即能體現這種變化。

溢彩流光:漫天生機的雪嶺風姿

中國素有「詩畫同源」之傳統,指藝術的感受本應相同,並透過不同的媒介呈現。《彩山》銀光閃鑠,雲霧繚繞,鸚紅翠綠的線條糾纏交錯,細味畫意之下,不禁讓人聯想到那曾經風靡神州大地的詞作: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相傳毛澤東1936年在山西觀雪有感,留下此闕經典的《沁園春•雪》;吳冠中創作《彩山》之時,亦適逢遊歷吉林長白山。北方大山大水的豪邁壯氣,為文學和繪畫都帶來相近靈感,他在文章《說天池》剖析對天山的感受的時候,即曾引用此一典故,詩情與畫意、文本與視像,巧妙的呼應契合:

「一旦天降大雪,則浩瀚林海連同奔馳的山脈一律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白色的宇宙中一味突出了面之轉折,形之起伏,線之蜿蜒。」

吳冠中遊歷長白山時正值夏季,所見雪景不多,反而發現當地草木繁盛,生機處處。因此,《彩山》在整體的銀灰調子當中,滲入了輕微的橄欖綠色,這種色調綜合自寒帶的土質、光線和植被,經過藝術家之提煉,使得畫面看起來爽快、飽滿而不乾澀;山上繽紛的紅綠線條,更是神來之筆,其有如一條彩練瀑布,千迴百轉、逶迤盤桓而下,當中蘊含山勢之形態、山路之蜿蜒、草木之色彩、生命之靈氣,這許多複雜的觀察所得,卻被藝術家以簡馭繁的透過線條一併綜合,並詩化呈現於畫面之上,觀眾彷彿與畫家同遊,一起感受到長白山上清涼自在的勃勃生機。

山經嶽緯:未嘗間斷的演化脈絡

吳冠中經常以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比喻自己的寫生過程,可見「峰」象徵了他風景繪畫的核心。若將其山嶽作品順時序排列,即能形成一道自五○年代以來未曾間斷的繪畫圖譜,準確反映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創作特徵。從中國文化角度分析,這固然因為國畫山水的關係,以及儒家「仁者樂山」的人文精神;若從藝術家的油畫淵源分析,則其早年推崇塞尚,而特別是其「聖維克多山」系列,吳冠中更指當中的色彩學為「洋斧劈」,與中國的皴法異曲同工,成為中西藝術溝通對話之橋樑。

吳冠中早期的山嶽繪畫,著重突顯山景的斑駁岩層和草木的色彩層次,以及遠近距離,其藝術性創造主要基於客觀的現實觀察;及至創作《彩山》之時,藝術家出現了明顯的風格轉變,雪山的肌理層次不再是最重要的造型關鍵,幾乎採取平面化處理,取而代之的,是行雲流水般的線條,仿佛眼前的長白山並非風景,而是具有獨立生命力的有機體,突顯了藝術家的主觀感受。

氤氳蜿蜒:油畫裡的水墨意識

吳冠中這種手縛龍蛇、以動寫靜的方法,明顯跳出了西方古今藝術對於風景的處理手法,從哲學層面可見「天地與我並生」的道家齊物思想;而至於線條方面之運用,則是借鑒中國書畫,突破油畫技術關隘的嶄新創見。吳冠中的水墨基礎,早奠於杭州藝專師從潘天壽的時期;經過數十年的油畫鑽研,藝術家在1974年重拾水墨,並於八○年代開始以油畫和水墨平衡創作,而此時的油畫作品,亦出現了明顯的國畫特質。

《彩山》的創作構想,旨在以油彩表達「線的奔放纏綿」,能夠像「水墨畫及書法的縱橫馳騁」(吳冠中《邂逅江湖─油畫風景與中國山水畫合影》),若將本作與同期誕生的彩墨作品並觀,即可見油畫與水墨兩種媒材相互啟發的關係;除了線條,《彩山》的飄逸形象亦得益於右下方一抹流嵐,其如迴雪、如素練,象徵了山之高度、風勢之流動、與觀眾之距離,大氣之透視與光線之穿透,所處位置更恰好承接從山頂一路屈折而下的彩色線條,成為自然的收結。此抹流嵐本應源自天山實景,並經藝術家剪裁、植入畫面,若將之與北宋米友仁《瀟湘奇觀圖》並觀,即可見兩者同樣利用雲層營造迷濛飄渺的山色,而藝術家刻意淡化雪山的嶙峋斑駁,使之顯得嬝娜柔美,亦有米友仁沒骨山水之妙。欣賞《彩山》,觀眾彷彿與畫家同在,感受天山那蕩胸生層雲的氣象,在造化的鬼斧神工裡繾綣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