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03
  • 1003

常玉

估價
4,000,000 - 6,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Sanyu (Chang Yu)
  • 約一九六〇年代作
  • 油畫紙板
款識
玉 SANYU

來源

張易安舊藏
美國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

〈常玉油畫全集〉衣淑凡編(台灣,台北,國巨基金會、大未來藝術出版社出版,二○○一年),圖版250,376頁
〈常玉:身體語言〉(義大利,米蘭,Skira及ARAA出版,二○○四年),93頁
〈世界名畫家全集:常玉〉顧躍編(中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二○○七年),243頁
〈世界名畫家:常玉〉乙莊編(中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二○一○年),77頁
〈常玉油畫全集:第二冊〉衣淑凡編(台灣,台北,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二○一一年),圖版250,145頁
〈春榮十卉─美國珍藏中國書畫〉(中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二○一二年),242至243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overall in good condition. Under UV: there is evidence of signs of touch ups in the center of the work.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巴黎浪子的哲悟與詩情

常玉《魚》精妙絶倫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篇》節錄

中國的旅法先驅之中,唯常玉畢生居於巴黎,自二○年代開始,他享受過花都盛世的繁華,也遭逢家道中落的挫折、二次大戰的兵燹,以至短暫旅美的經驗;五、六○年代,常玉累積了豐富的人生與藝術閱歷,創作上卻依然保持純真,將中國的寫意精神融入現代藝術,在簡煉的畫面寄寓豐富的情感。誕生於此時的《魚》(拍品編號1003)不僅是一幅風景寫生,亦是藝術家的自況之辭,飽含對生活與愛情的希冀,乃至道家哲學之體會;至於作品的流傳過程,更印證了其晚年生活的剪影,牽引出海外華人巨擘千絲萬縷的關係圖譜,倍添傳奇色彩。

靈動游魚,出入中西繪畫

《魚》給予觀眾的印象,首先是一幅率真活潑的寫生作品:一泓縹碧如翠的湖水之中,五尾遍體橘紅的小魚或聚或散,悠然暢泳其間;從湖水底部深淺不一的倒影,可知陽光從畫面左方進入,從而照亮右方較淺的水底,而明媚瀲灩的波光與流水動向,亦透過此方向明確的光源獲得反映。由此推測,藝術家應該取景於夕陽時份的湖面風光。

《魚》以油彩呈現畫家觀察自然景物之所得,從西方藝術角度分析,誠然應歸類為風景寫生;然而西方藝術對於魚類的理解,傳統是以靜物視之,多數表現為厨灶或菜市場上待宰之食材,以突顯其肉質之豐滿鮮美;中國藝術則不然,魚類不僅不屬於刀俎,更以其悠游靈動的生態,深受古今藝術家之垂青,並成為傳統繪畫的獨立科目。藝術史大師李霖燦在《中國美術史稿》特設「魚藻畫」之章節,其指出:「魚藻畫也是中國畫的科目之一,充滿了活潑的生意,最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契機。」八大山人筆下的游魚,堪稱古代文人繪畫之代表,與民間取其「有餘」之吉祥諧音一體兩面,成為出入士庶、能雅能俗的題材,常玉創作《魚》,可說是藉著西方的創作工具與方法論,引進並現代化中國藝術之傳統。

融渾於風景裡的寫意精神

自踏足巴黎伊始,常玉在繪畫上即強調色彩與線條的簡潔和凝練,這種傾向與二十世紀初年流行歐美的野獸派頗有契合之處;隨著二戰之後抽象主義、極簡主義興起,藝術家在1948至1950年前往紐約,期間吸納了大量新鮮養份,將中國藝術的寫意傳統,引進於現代繪畫。與常玉早年作品相比,《魚》的簡約主義傾向明顯:其佔據畫面大部份的,是作為背景的湖水,而作為主題的游魚,反而以極簡形象出現,並且分佈於畫面各處,突顯魚兒所享受的空間與自由;由於魚兒的形象被高度簡化,若撇除畫題,觀者甚至可以將作品視為一幅抽象繪畫:在色彩運用方面,常玉保持著一貫的純淨與強烈,以金黃與翠綠表現湖水在光線下的變化,而對於水的力量與動勢,則透過自幼嫻熟的書法技巧駕馭排筆,在畫面之上縱橫擺闔,把眼前景觀,以寫意的手法呈現,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瀟灑筆觸,至今仍然見諸畫面之上。

生活境遇的投影,道家思想的折射

從現存作品看來,常玉畢生不曾留下自畫像,其作品卻具有強烈的自況意味,折射出人生不同階段的心境與智慧。同樣是描繪游魚,常玉早年的《八尾金魚》以喜慶愉悅的橘紅為背景,八尾小魚在玻璃瓶中飄飄而游,恰好呼應藝術家新婚後的魚水之歡,同時亦隱喻魚兒處身瓶中,看似透明而自由,實際上卻有所拘束,突顯其自身個性與婚姻生活的並存與矛盾;及至五、六○年代,藝術家經已孑然一身,其游魚是故亦如同他筆下的原野動物一般,不再受困於瓶缸之內,復返自然活水之中,正如他曾經向友人黃季陸所說:「一個人過得愜意,不需要成家。一個人愛畫就畫,愛玩就玩,很自在,不覺得孤單。」相對於空間有限的魚缸,處身自然的魚兒形象顯得相對渺小,卻同時享有更寬廣的世界,此番生命感悟,正好呼應常玉晚年自由的生活狀態。

常玉創作《魚》,當中不無體現道家哲學之意味。若將本作與兩段《莊子》有關游魚的記載並讀,則可見常玉的生活態度,實與道家學說不謀而合。《莊子・大宗師》記載:「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指魚兒與其在乾涸的陸地上互相扶持,倒不如在大江大湖之中不相往來;若以《魚》中魚兒的位置佈局看來,牠們並不如傳統的魚藻畫般,在刻意安排的聚散之中營造張力,或者傳遞某種瑞意,只是偶發性的、自然而然的存在,體現出「相忘於江湖」的灑脫不拘;此外,《莊子・秋水篇》載有寓言「知魚之樂」,透過與惠子的辯論,莊子強調生命自適自足即能快樂的本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彷彿是常玉晚年的最佳註腳,藝術家在生活上雖然和光同塵,其本人卻自得其樂,故《魚》可視為藝術家巧妙地引領觀者、窺探其內心世界的一扇窗戶。

牽引海外華人巨擘的收藏來源

《魚》誕生之後,首先進入了旅美鋼琴家張易安的收藏。1956年,張易安從紐約到巴黎作巡迴演奏,因而結識常玉,並建立起深厚友誼。按張氏本人在1996年留下的一份聲明,當年尚處於學生階段的她,已經因為無法抗拒常玉作品的魅力而開始收藏:「我立刻被他畫作的獨特性所懾服。每一幅作品都顯露出他特殊的見識與眼光,看似天真卻又世故,彷彿遊戲人生實則意境深遠。」作為常玉晚年好友,藝術家在逝世前特別留下兩幅作品予張氏,以作紀念。

張易安書香世代,父親張歆海乃哈佛大學博士、民國著名外交家,母親韓湘眉為芝加哥大學碩士,亦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女教授,在文壇與冰心、林徽因、凌叔華齊名;姑姑張幼儀為徐志摩第一任妻子,而張易安的丈夫則是與貝聿銘、趙無極並稱「海外華人藝術三寶」的著名作曲家周文中。周文中的老師瓦黑斯(Edgard Varèse),不僅是現代電子音樂大師,亦是趙無極畢生摯友;而周文中的學生譚盾,則於2001年憑電影《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音樂獎。《魚》不僅是研究常玉晚年生活的重要物證,亦牽引出二十世紀華人巨擘千絲萬縷的關係圖譜,在藝術價值以外,倍添歷史重量。台北歷史博物館典藏的常玉作品之中,有一幅《游魚》與《魚》尺幅相同,風格亦極為接近;另一幅大型木版油畫《游魚》,無論魚兒的位置,抑或背景色調和筆觸,更與本作基本相同,應為先後誕生之作。《魚》數十年來一直罕有公開,允稱博物館級的精品,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