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28
  • 1028

阿凡迪

估價
1,200,000 - 1,8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Affandi
  • 大阪世博會
  • 款識
    A,1970

  • 油畫畫布
  • 97 x 130.5 公分;38 x 51 1/4 英寸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Condition

The work is in good condition overall, as is the canvas, which is clear and taut. There is light wear and handling on the edges of the canvas, but only evident upon close observation. Examination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ere is evidence of light networks of craquelure on the yellow impasto (located on the bottom right register). No restoration was found. Framed.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阿凡迪… 是一位爪哇藝術家,但從他身上完全看不出印尼傳統。他自學成才,狂野更勝柯克西卡,又和梵谷一樣具有人文情懷,滿腔激情,作畫時直抒胸臆,心有所感就隨時下筆… 他的素描非常強勢,油畫更是時而如脫韁野馬,時而如山洪暴發。他是表現主義的最佳代表,既展現出大家所期望看到的畫風,也創造了許多屬於表現主義的新高峰」。——埃里克·紐頓 1

阿凡迪的作品如同對其心理的一種視覺剖析。以其同輩畫家及友人蘇佐佐諾為首的印尼現代藝術派相信,「一幅畫是藝術家靈魂的外在表現… 充分把握… 帶出深摯的情感。」2,每一抹厚重的顏料都見證著藝術家的性情,每個畫面都表現了藝術家的世界觀。阿凡迪說自己是一位現實主義畫家,因為他如實畫出自己雙眼所見,但其許多創作也可被視為表現主義作品。他直接把顏料擠到畫面上的創作手法最為人所知,而他將自己的美學觀和用色法都貫徹始終,讓人不免將他與梵谷比較,兩位藝術家雖一東一西,但都「把他們的情感外在化」3,與世分享。

此幅《大阪世博會》為藝術家晚年作品,當時他已六十有三,然而其藝術創作正開展一個新階段。印尼藝評家丹·索嘉沃諾曾評論說阿凡迪於1970年的第一次日本之旅啟發他「從經典的具象表現手法跳到視覺抽象表現主義」4。其較早期油畫作品如《時代廣場》(參考圖1)和《墨西哥》(參考圖2)都展現了這種美學轉變。前者是藝術家對繁忙都市的描繪,在人行道上一個個黑暗人影的襯托下,時代廣場的霓虹燈光更顯耀眼。而《意大利城鎮》(參考圖3)為1972年作品,呈現出其後期作品中標誌性的抽象表現主義手法。

阿凡迪第一次海外之旅是1949年,當時他獲印度政府的獎金資助,走訪全國,展覽自己的作品。那次為期兩年的旅程對其想像力和理念成熟度都起到很大的幫助,之後阿凡迪又往歐洲繼續旅行。這些都是藝術家對身心的探索,「這位現代印尼藝術家急需建立一個明確的自我身份,才能滿足社會對他無論是作為個人、藝術家還是印尼公民的種種角色要求」5

1957年,阿凡迪獲美國政府獎金,得以在美國各地學習藝術四個月。1962年,藝術家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被聘為來訪藝術教授。八年後,他受熱心收藏家拉卡·蘇米臻的邀請,參觀了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世博會。此作便是那次旅行時所作。阿凡迪一般喜歡對所畫對象至少觀察一個星期,但下筆卻最多不過一個小時。他曾說:「(到時候)我就會覺得情感開始低落,那時最好要停下來,畫作已經完成」6

阿凡迪對身份的概念一向很著迷,許多作品中都體現出這個主題,尤其是他的自畫像。那些畫作多數是藝術家從自身和潛意識兩個相對的出發點重構出自己的面貌,同時放在藝術家和觀者面前,最終成為「對自我的一種有力表達,(就像)自我存在感」7

《自畫像及大阪七〇年世博會》(參考圖4)如題所示,阿凡迪的微笑臉孔出現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而此作《大阪世博會》也正表現出畫家希望成為其中一分子的願望,因其特意用英文及日文兩次署名,即使在他以亞洲為靈感的系列作品中,這也是極為少見的,如此一來,他的個人存在感就顯得更為強烈了。所以說,藝術家的旅行系列與他的自畫像系列道理相通,其實並不是為觀者呈現他所畫的對象,而是為畫中主角尋找見證者」8

阿凡迪在海外完成的作品相對流露更多主觀情感,遠離印尼,身處異鄉,作為一個藝術家,阿凡迪在海外時常擔當起文化大使的角色,然而作為一個旅客,他經常會感到視角的轉變。《大阪世博會》是對這種兩分狀況的最佳印證,融匯了藝術家的兩種角色。畫作既是其個人對日本的回憶,同時在夜空下展現了這個美麗國度的活力與燦爛。


1〈阿凡迪:卷III〉薩迦納·蘇米臻著(雅加達,Bina Lestari Budaya 基金會,新加坡美術館,二〇〇七年)139頁

2〈東南亞藝術:現代性及其他主題〉T.K. 塞巴帕斯著(新加坡美術館,一九九六年)18頁

3 見1

4 見1,30頁

5 見2,28頁

6 見1,137頁

7 見2,28頁

8 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