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14
  • 1014

朱銘

估價
2,500,000 - 3,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Ju Ming (Zhu Ming)
  • 太極拱門
  • 一九九一年作
  • 木雕
款識
朱銘,'91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Condition

This work is overall in very good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東方哲學與美學之崇高體現

朱銘《太極拱門》

國際雕塑大師朱銘以「太極系列」飲譽藝壇。自七○年代開始,藝術家一直創作不斷,致力從造型與哲學層面拓展作品深度,其中「太極拱門」更備受頂尖學府認同,譬如創作於1986年的首件太極拱門「仲門」,即為香港中文大學地標,矗立於其中央校園;英國劍橋大學生物醫學校園,亦樹立一尊「太極拱門」,象徵以科研為人類敞開「健康之門」;而全球第一所大學博物館─牛津大學艾殊慕利博物館,更於去年將「太極拱門」收藏,並與英國國寶級大師亨利摩爾的雕塑,一左一右置於博物館正門。本季晚拍之《太極拱門》(拍品編號 1014)以藝術家最嫻熟的木雕創作,不僅適合於室內展示,更呼應古代文房擺件,供人摩挲品味,在自然與人力、傳統與現代的交滙中,體現蘊藉悠長的東方美學。

邁向抽象:太極系列之最終形態

「太極系列」創作時間接近三十年,當中經歷三個階段,朱銘曾經如此分析:

「第一階段,剛開始認識太極時,我用圖片做參考,採用了較為寫實的手法;第二階段,隨著對太極認識的不斷加深,我逐漸打破固定招式的侷限,表現運動變化過程中的某些動作特徵,同時不斷簡化作品形式,增強體量感和空間意識;第三階段,對太極題材作進一步簡化最後形成《太極拱門》。《太極拱門》雖然也是從雙人推手的太極拳招式中衍化而來的,但完全抛棄了太極拳招式所帶來的包袱,可以充份發揮我的想像力。」

透過此一脈絡,可知藝術家對於「太極」之理解,始於「有形」的武學,而臻至「無形」的哲學,其造型亦因此從簡約的具象人體,逐漸演變成幾近抽象之「拱門」。《太極拱門》以激烈對打的兩人組成,卻並非追求拳法之摹擬,而是借助兩人之形軀,體現太極哲學「陰」、「陽」之二元辯證:兩人手足相交,不但沒有生死相搏之歇斯底里,反而造就川流不息之力量循環─右方武者以手支地,一足呈拱型飛踢而起,左方武者舉手擋格,足部動勢復又流暢地指向對方,有如轉動的太極圖騰。中國哲學講求「天人合一」,藝術家在此正是借用人體,呈現宇宙之運動;另一方面,「陰陽」關係亦是「虛實」關係,《太極拱門》雖然以「實」的物質創作,但「門」的重點卻恰恰是其「虛」的部份,以帶領觀眾從一個空間通往另一空間,可見「拱門」之出現,象徵了藝術家思想上的嶄新高度

線、面、體:朱銘雕刻的結構與材料學

在西方藝術體系中,「點、線、面、體」是造型的基本元素。繪畫著重「點、線、面」,並在平面上摹擬「體」之存在;雕塑則著重於「線、面、體」,「點」則隱藏於創造或欣賞的過程中的落點與焦點上。朱銘的作品富於簡約之美,正因為其力求保存雕塑的基本元素:《太極拱門》稜角分明的造型、渾厚結實的量感,實由許多呈幾何形狀之平面所組成;而每一塊幾何平面之上,均保留了刀刻斧斫所留下的線條痕跡,以及材質本身的自然紋理。這種「由線及面,由面及體」的造型特徵,貫穿整個「太極系列」,就技術層面而言,這是與朱銘早期注重雕琢的「鄉土系列」的關鍵分別,及至後期誕生的「人間系列」,此種影響依然存在。

朱銘強調樸素的創作觀念,同樣反映在他的材料學上,特別是對於木材的運用。朱銘以傳統工匠出身,木材是其最熟悉的媒材─每一件木料,都有本身的天然紋理,為了發揮這種特性,藝術家往往先將木料儲存於倉庫,聽任其風化潮蝕,直至剩下最堅固的部份,然後才奏刀創作。這種針對材料剛柔並施的做法,被牛津大學教授蘇立文稱為「一場英雄式的和其難以馴服的材料之間的對抗」,並生動地指出:「在朱銘完成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這種爭鬥的痕迹,我們的確感同身受。在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況下,我們參與了朱銘的掙扎,並成為當中的一員。」《太極拱門》的刀斧痕跡,與木材的天然狀態妙合無垠,正如對決的兩人最終融為一道拱門,藝術家的意志和象徵自然的木材,最終都相忘於大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