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9
廖繼春
描述
- Liao Chi-Chun (Liao Jichun)
- 淡江風光
- 一九七一年作
- 油畫畫布
繼春,C. C. LIAO
來源
出版
〈台灣美術全集四——廖繼春〉(台灣,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二年),135頁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廖繼春盛年經典《淡江風光》
中國藝術家旅日,以十九世紀末之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為背景,其旨在借鑒明治維新之成功,尋求傳統文化邁向現代之途。1905年,李叔同(弘一法師)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是為西方油畫經日本傳入中國之始,與之同期者,尚有「嶺南派」宗師高劍父、陳樹人和高奇峰;一、二○年代,除了關良、丁衍庸等繼續從大陸遠渡東洋,從台灣出發的旅日華人亦眾,當中以陳澄波、廖繼春為代表,將現代藝術引入寶島。由於陳澄波早逝,廖繼春成為光復以後繼續活躍台灣、並深負眾望的前輩大師。作為反覆錘煉長達二十年的系列,《淡江風光》(拍品編號 1009)是當中尺幅最大之作品,其不僅以嚴謹構圖營造廣袤空間,更以穠麗色彩載寓愉快感情,洋溢藝術家對故土之熱愛,堪稱系列點睛之作,亦是廖繼春盛年寫生之經典。
鍾愛二十年的山水風光
廖繼春生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憑藉個人之刻苦奮進,其於192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翌年以《芭蕉之庭》入選當時最高規格之「帝展」,此後返台致力推動現代藝術。受日本學院派影響,廖繼春的創作以印象派及野獸派為基礎,構圖上參酌立體主義,並吸收民間藝術之色彩活力;1962年,廖繼春獲得美國國務院邀請,到美國和歐洲展開訪問,期間親炙西方藝術真跡,感受當地自由之創作活力,使其晚年風格更趨大膽。《淡江風光》誕生於1971年,此乃廖繼春創作最為成熟的時期。經歷日本、美國與歐洲的洗禮,藝術家再次回歸熟悉的土地,對於作品的色彩與構圖更為自信。淡水鎮位於台北西北,淡水河出海口之北側,其自十六世紀以來即作為荷蘭人之通商港口;除了作為古鎮,淡水亦以優美的自然風景聞名,成為台灣畫家寫生的上佳對象,譬如陳澄波、席德進,均曾以此為題,而廖繼春更多次親臨淡水寫生,從其主要出版物統計,此系列最早始於1956年,而迄於逝世之前的1975年,在二十年間以相近構圖創作至少六次,從細節反覆推敲,有如塞尚創作家鄉之《聖維克多山》,對於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路極有價值。
斫繁就簡、取遠用宏的佈局
《淡江風光》採用左右、上下基本對稱的構圖,其以觀音山尖為遠景焦點,近景則呈現廣闊平原,中間以淡水河為界,各佔畫面上下之一半;為免畫面因構圖過於端正而失諸刻板,藝術家刻意在下方加入一條圍繞平原的公路,其自畫面左下方切入,筆直而緩緩上升,及至畫面右沿,則陡然作「之」字型轉折,不僅產生動感,與上方的淡水河岸亦呈呼應協諧之勢。若將本作置於整個系列分析,則可發現本作不僅尺幅達20號,比起其他8至12號的發揮空間大為增加,藝術家亦刻意採用更寬廣的視角,從遠處呈現淡水風景,是故本作不僅刪除了1956年《觀音山》那幾棵為了拉近距離感而置入前景的高樹,亦不像其他幾幅強調前景房屋的密密麻麻;為了突顯眼前景致之寬廣,藝術家更巧妙佈局,利用左下方的叢林、正下方的小段公路與右下方的山坡,構成一條斗狀起伏線,以阻擋平原之部份,使其形狀有如上方觀音山之倒影,形成畫面的上、下對稱,讓空間感聚集於正中,強化畫面的距離感,觀之彌久,觀眾即不期然墜入藝術家所創造的寬闊天地,有如國畫之山水,可觀可遊、可居可詩,產生世外桃源的聯想。
以心馭色:油彩裡的青綠山水
廖繼春晚年以大膽奔放的用色著稱,譬如在同系列的淡水風景之中,其以大面積地使用蛋黃、粉紅等嬌嫩色彩;若論色彩之穠麗與飽和程度,則《淡江風光》堪稱其系列之冠,亦是此系列唯一以青藍色系為主調的作品。廖繼春以善用色彩聞名,其固然取法於野獸派對原色的運用,亦著意攝取中國藝術之養份,是故作品中的強烈色彩,往往取決於主觀意識,反映藝術家當時的心境與創意。為了突顯晴天碧草的自然之美,本作採用藍、綠雙色為主調,並加以變化。在現代心理學上,天藍象徵理想與希望,深藍象徵誠實與信任,綠色則予人平和及安全感,可見藝術家陶醉於眼前風景,已經卸下拘束,將自我交托於自然:遠處的觀音山以濃艷如青花瓷的群青著色,其上的天空與其下的河水,則敷以鮮嫩而高飽和度的天藍;下方的草原以清新的青綠提升亮度,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兩旁的樹林與草地則採用較深邃的鈷綠,以起襯托作用,並以散點式筆觸,在山間、草原及右下塗上紅彩,藉以點染生氣、提亮畫面,其顏色之運用,隱隱呼應中國傳統之青綠山水,締造一片讓人心曠神怡、寫意徜徉的空間。
就在廖繼春完成本幅《淡江風光》之後一年,吳冠中亦創作出《黔靈山》(拍品編號 1008),若將兩幅年代相近、主題及構圖相似的作品相較,則更能突顯兩位大師在油彩運用上的分別:吳冠中更著重堆疊油彩所產生之肌理與質感,而廖繼春則著重純淨原色所蘊含的情感與稚趣,形成截然不同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