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8
吳冠中
描述
- 吳冠中
- 黔靈山
- 一九七二年作
- 油畫木板
荼,七二
吳冠中,《石山(黔靈山)》, 一九七二年(作品背面)
來源
展覽
出版
〈吳冠中——中國當代藝術選集 1 〉(台灣,高雄,山美術館出版,一九九七年),51頁
〈生命的風景——吳冠中藝術專集 1〉吳冠中著(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二〇〇三年),53頁
〈吳冠中全集 2〉水天中、汪華編(中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二〇〇七年),196至197頁
〈世界名畫家——吳冠中〉吳可雨著(中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二〇一〇年),105頁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吳冠中七○年代傑作《黔靈山》
五、六○年代,吳冠中在漫長的社會變革中嚐盡艱辛,更一度被禁止繪畫長達六年;經歷漫長低潮,藝術家終於在1972年開始獲准於假日作畫。積貯多年的創作力量如洪迸發,為他帶來一次創作豐收;由於漫長的鄉間體驗,吳冠中大量吸收民間活力,走出過往在杭州及巴黎的學院門檻。本季上拍之《黔靈山》(拍品編號1008),即象徵著吳氏油畫巔峰之始,印證其卓然獨立的個人美學。
否極泰來的生活經歷
吳冠中的畢生創作,極富個人生活痕跡。就媒材而言,《黔靈山》以油彩木板完成,本身即是歷史憑證:由於社會條件匱乏,藝術家與其學生當時難以購置畫具,只能買小黑板作畫板、以糞筐做畫架,成為其創作上窮且益堅的標誌;就主題而言,吳冠中自六○年代末下放河北李村勞動,惟1972年冬因為岳母病重,獲批難得的一個月假期,與妻遠赴貴陽探親,並沿途留下《桂林山村》、《灕江新篁》等傑作;黔靈山位於貴陽,可見本作完成於此行目的地,而這亦是吳冠中自1938年因抗戰隨杭州藝專避退西南以來,事隔三十四年再次重遊舊地。由於時間倉促,吳冠中這次並未如日後1980年的貴州之旅,深入到原始森林寫生,使得此行以貴陽為主題之作品格外稀少。黔靈山距離市中心僅1.5公里,自1957年起,已建成面積達426公頃之綜合城市公園,是城中難得的大型自然生態景區,往返較為便捷,因此成為吳冠中最佳的採風對象。
冶煉純粹的形式美
七○年代的吳冠中專注風景繪畫,其觀念深受西方近現代大師影響,對於城市景色推崇尤特里羅(Maurice Utrillo),對於自然風光則深受塞尚(Paul Cézanne)啟發。他在文章《風景哪邊好?》曾提到:「(塞尚)的作品堅實、組織嚴謹,冷暖色的複雜交錯,有如某些帶色彩的礦石……由於反覆推敲,用色厚重,設色層次多,畫面顯得吸油而無光澤,寓華於樸,十分沉著,具有色彩的金石味。」受塞尚作品影響,吳冠中此時力圖排除一切文學性之干擾,極重畫面構圖之嚴謹、色彩之組構,以求突顯描繪對象之形式美。黔靈山高度在海拔1100至1396米之間,被稱為「黔南第一峰」,藝術家在此強調山勢之高峻挺拔,其畫面構圖豐滿,黔靈山主峰即佔據了近乎全部空間,企圖在有限尺幅之中,塑造淵渟嶽峙的宏偉形象。
除了以壓倒性比例突顯山之高大,吳冠中尚應用了極為繁富細膩的色彩關係,堆疊形成肌理,進而營造山之厚重:後景山峰以綠、灰雙色為主,呈現出岩石、植被交錯之地質結構。黔靈山在畫中的形象蒼翠嶙峋,其受光部份呈大塊面之淺灰、黃褐色,陰影部份則以點狀綠色堆疊,反映光線從觀眾右後方進入畫面之光影關係。這種綠、灰色調,混入了不同程度之藍、黃、紅色,愈是陰影部份,其分色則愈細緻。若將《黔靈山》與塞尚之《聖維克多山》並觀,則可見兩者彼此呼應之闗係。
堅韌無比的生命力
在吳冠中風景作品中,「樹」往往是畫龍點睛之關鍵。吳氏畫樹有其固定形象,經常是基於現實所見,並加入主觀性之改造及移植:《黔靈山》前景上之兩棵樹,明顯參酌上海與巴黎常見的法國梧桐,以及古代書畫中經典的「蟹爪樹」,其栩栩如生、生氣盎然,是為吳式樹木之典型。吳冠中強調繪畫必須「寫生」而不能「寫死」,使作品具備生命力,方能與觀眾溝通對話。風景繪畫多為靜態事物,如欲點染生氣,必須借助若干元素以提升動感,而樹木則成為自然風景之中,最易於調遣、而作用最為靈活多變的元素。
吳冠中曾言道:「塞尚的美是冰凍的,與之相反,梵高的熱情永遠在燃燒。他的情融於景中,他的景是情的化身。」對於情感充沛的藝術家而言,梵高的作品同樣引起他莫大的共鳴。若以《黔靈山》為印證,則本作極欲以山締造大自然寧靜、穩固、恆常之美,而欲以前排庶幾與天比高之樹木,強調大自然活潑、生動、靈秀之美,當中容或滲透著藝術家傲骨錚錚、拔地參天的自我期許。畫中後景主峰固然高大宏偉,然而任其於獨立畫面卻不免單調;藝術家巧妙之處,是利用前景置入一排林木,拉近觀眾與山嶽之間的距離感:若無前排樹木,則山峰與觀者隔空對峙,中間欠缺讓人凝視、尋味、賞玩、思索之處;一旦置入林木,則不但觀眾視線獲得明確焦點,而在叢林阻隔下,其亦可沿著循最前方林木層層深入,邁入最深處之山麓,進而漫溯登頂,在時間之推移中完成空間之游弋,作品的整體構圖與節奏,亦因此顯得緊湊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