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07
  • 1007

陳澄波

估價
估價待詢
招標截止

描述

  • Chen Cheng-Po (Chen Chengbo)
  • 嘉義公園
  • 一九三七年作
  • 油畫畫布
款識
1937 陳澄波

來源

藝術家家屬收藏
亞洲私人收藏

展覽

台北,〈第四屆台陽美展〉一九三八年
台北,尊彩藝術中心〈台灣前輩畫家的藏寶圖–貳〉一九九九年六月四日至七月四日,20至21頁

出版

〈台灣美術全集1—陳澄波〉(台灣,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二年),封面,圖版62,126頁
〈藝術家〉(台灣,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二年),34期,205頁
〈回顧與省思 — 二二八紀念美展專輯〉(台灣,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一九九六年),57頁
〈前輩美術家叢書—陳澄波〉(台灣,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八年),123頁
〈台灣美術季刊〉(台灣,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出版,二〇〇〇年),82期,42頁
〈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台灣,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二〇一一年),21頁、234頁
〈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台灣,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二〇一二年),239頁
〈艷陽下的陳澄波〉(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勤宣文教基金會出版,二〇一二年),25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very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evidence of light craquelure and minor paint losses, only visible under close examin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永不落日的太陽陳澄波

《嘉義公園》

北緯23 · 28’ 48’’ 的光與熱

1895年出生於嘉義的陳澄波,父親為前清秀才,母親早逝,從小由祖母撫養長大。他出生的那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日本由清廷手中接管台灣。陳澄波的成長,伴隨的是日本對台灣的開發,以及上從政治,下至文化的殖民統治。1913年在「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科」就讀期間,陳澄波受日本水彩名家石川欽一郎的啟蒙,展現對繪畫的天分與熱情。1924年,在師長的鼓勵下赴「東京美術學校」進修,留日期間,他非常用功,除了勤於看展吸收新知、開拓視野,在繪畫上更投入大量的時間,不斷精進自我。1926年,還是三年級生的他,以描繪故鄉風景的《嘉義街外》入選日本極具權威的「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首位入選帝展西畫類的台灣畫家,一時間轟動日本與台灣美術界,打響了他的名聲,並贏得「少年天才」的美譽。

中國現代美術的領航者:匯融再造

1929年畢業後,他受邀赴上海「新華藝專」任教,並兼任「昌明藝專」主任,與「藝苑繪畫研究所」教授,並參與中國前衛的西畫團體「決瀾社」的發起。其後,他曾任上海「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西畫審查委員;1931年更以作品《清流》代表中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並為上海「全國訓政紀念綜合藝術展覽會」選為「中國當代十二位代表畫家」之一。客居上海期間,為陳澄波的繪畫從成熟到精進的關鍵時刻。在繁忙教學之餘,他常與當時活躍於上海的畫家,如張大千、王濟遠、倪眙德、朱屺瞻、潘天壽、潘玉良相往來,交流對於藝術的思考,並從研究中國傳統繪畫中汲取養分,讓他對繪畫有了新的領悟。

陳澄波特別傾心「元四家」之一的倪瓚與清「四僧」之一的朱珥之作,他曾說:「倪雲林用線描使畫面生動,八大山人則不用線描,而表現擦筆、塊狀的筆觸,技巧偉大。我近年的作品便受這兩人影響而產生大變化。我畫面所要表現的,便是以線或是以筆觸所構成的動勢,並以擦筆使整個畫面活潑起來,傳達出語言無法表現的神秘畫境。」此時期,陳澄波在繪畫上自然融匯中國水墨畫的意境與筆法,再求個人化的創新。而這樣的特色,表現在他回台後的作品越趨顯著。綜觀整個中國現代藝術史的發展,陳澄波由南台灣的土地出發,在日本接受堅實的西洋美術訓練,進而到上海投入教學與創作,在新舊美術思潮的碰撞中,匯融中西並提出己見,此奠定了他在美術發展史上一個獨特且重要位置。

戀戀故鄉情

1933年,陳澄波由上海返台,回到故鄉嘉義,曾說「大自然就是我的畫室」的他,屢屢以嘉義當地的景色入畫,表達內心對於土地的眷戀與深摯的情感。許多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景貌,透過他的眼與心,有了多樣的動人表情,他將平凡化為不凡。如落成於1910年的嘉義公園,是他經常駐足流連、寫生取材的景點。該地腹地廣大,達四萬餘坪,園內有河流環繞與著名的「辨天池」,內植豐富的樹種,陳澄波在返台後,曾七次描繪嘉義公園,當中我們可見他不斷轉化的藝術觀點,如畫中的視點由平視到俯視,由單點到多點透視,從純粹的寫實到寫意,進而加入更多豐富的想像、美學象徵的歷程,為研究陳澄波創作轉折的重要作品,此亦顯示陳澄波對於嘉義公園一地的喜愛,它如同母土滋養著他的創作。

對藝術家來說,嘉義公園為一日治時期「現代化」的產物,帶有特殊的時代意義,且為嘉義的重要地標。如何畫出帶有時代精神,並提出飽含地方色彩、東洋獨特美學的作品,是他當下思考的重心。如他曾說:「作為東方人,畫作也必須是東方的。即便使用西方的顏料,在題材與畫風需傳遞東方氣氛。」完成於1937年的《嘉義公園》(拍品編號1007),即創作於這樣的背景中,並普遍被藝評家認為是陳澄波嘉義公園系列的巔峰代表作。1992年,對台灣藝術研究與出版投入良多的「藝術家出版社」企圖回顧台灣美術一百年的發展,著手編纂現代藝術大師的系列作品集,陳澄波名列諸位藝術家之首,〈台灣美術全集1 —陳澄波〉一書由此而生,《嘉義公園》被選用為畫冊封面,作品無疑被視為陳澄波一生藝術成就的凝鍊與重要表徵。

自由揮灑,盛夏的土地情味

「不開在百花爛漫的春天,卻開在百物流汗的夏天,你不生為細腰嬌美的小草,卻生為堅強的巨木…誰說?在春天的南國沒有美人,不過,要等到了夏天,鳳凰木,那就是南國的美人。」
「銀鈴會」詩人林亨泰〈鳳凰木〉

相對於1934年以單點透視寫生的《嘉義公園》,又或完成於1936年由台灣省立美術館收藏的《嘉義公園》,陳澄波在此將景物凝縮,排除園內的小橋屏欄、遊園的人們,採取俯視的角度,將視點聚焦至嘉義公園的辨天池,與有「南國美人」之稱的鳳凰木。畫中樹木茁壯地向上生長,濃密的綠葉伴隨著微風搖曳生姿,樹梢綻放的紅花暗示初夏時節的到來,低垂的枝幹與翁鬱的綠葉攀緣、延伸至池面,像是有意識般地汲取一抹清涼的池水,並與池畔悠遊的白鵝、丹頂鶴點頭嬉戲,為作品添加了擬人化的動感。畫中錯綜的構圖,交織明朗的韻律與輕快的節奏,營造出一個彷彿永不落幕的大舞台,而金黃的光線點點落於樹梢,讓人若身歷其境地感受地處亞熱帶南台灣的溫度。整件作品散發著無窮的熱力,溫暖人心。

在樹幹與葉子的處理上,我們可見陳澄波融合倪瓚與八大的優點而生的獨特筆法,如其自言,他「一筆一筆地使線條隱沒在筆觸之間,而創造線與筆觸相輔相成的表現法。」那沾染濃厚油彩的畫筆,盡情地揮灑於畫布之上,下筆的力道強勁,飽含自信,暢快淋漓,充滿動勢,除表現植物生長的方向性,也流露微風穿梭在林葉間的痕跡,大自然的律動及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躍然紙上。陳澄波的兒子,陳重光曾回憶「年幼時,他經常跟父親到嘉義公園作畫,當爸爸畫畫時,總是聚精會神,描繪樹木時,握著畫筆的一端沾著飽飽的顏料,急速地畫出樹葉,那氣勢,就像是拿著一把武士刀,進入與畫面的決鬥,充滿戲劇性的張力,那專注、自信的神態與氣勢,令他印象深刻而感動。」對照《嘉義公園》一作,藝術家藉由自由揮灑的飛揚之筆,將他的激情和躍動化作一首生命之歌,作品的構圖與短促、有力的圈捲筆觸,令人聯想到西方現代派大師梵谷的《晚空中的松樹》。東西方兩位名家的創作狀態與精神互通,均在畫中表達一股對於生命與土地的熱愛,情感純真,濃烈真摯。

南國鬱金燦的色彩

「有傳言是地獄,見了卻驚為天堂 ! 台灣自然風景的色彩較濃艷,物體的形狀與色調都洋溢著強烈的特質,這就是南方的自然特色,形狀裡包含的色彩也有特徵性的生命力。這也就是台灣的鄉土色。中南部則是美麗的金黃色,閃閃發亮 。」這是陳澄波的啟蒙老師-石川欽一郎初次踏上台灣島時,對於當地的描述。

石川欽一郎主張以寫生來捕捉眼見的自然風景,對於南台灣鮮明的色彩,有獨到的觀察,如他提出「色調濃艷的鄉土色」與「金黃、閃閃發亮」的特質。陳澄波青出於藍地把南國的色彩作了更進一步的深入探索,進而發揮到極致。表現在《嘉義公園》上,他以暖色系的紅褐、赭石、金黃與青綠為主色,透過不同明度的色彩變化,與色系之間的對比激盪,創造出了絢爛的景象。畫中的色彩,完完全全為自然的基本原色。在紅土與綠色彩的使用上,陳澄波和現代藝術之父塞尚在《大松樹紅土地》的表現相近,將夏季草木生機盎然,由新葉的嫩綠,到草木蓊鬱的深綠完美表達,並呈現艷陽映照下的紅褐土地。除此之外,陳澄波並添加了豐富的對比色,如畫中丹頂鶴的白羽朱冠與鳳凰木的紅花綠葉交映生輝,展現萬物飽滿的生命力,令人驚艷。

想像奔馳 若入桃源

「將實物理智地、說明性地描繪出來沒有什麼趣味。即使畫得很好,也缺乏震撼人心的偉大力量,任純真的感受運筆而行,盡量作畫的結果更好。」
陳澄波

《嘉義公園》前景低頭喝水的兩隻丹頂鶴,姿態優雅,如同芭蕾舞者,在水上凌波微步地伸展身軀,畫面看似極為合理,但實為一個超現實的情境。丹頂鶴事實上是生活在溫帶地區的鳥類,地處亞熱帶的台灣,並不適合牠們棲息,一有少數迷航的丹頂鶴過境,總引起大批媒體與愛鳥人士的關注。據文獻指出,台灣僅在1932年和2004年有丹頂鶴過境的記錄,牠們實不可能成為公園的觀賞鳥。 陳澄波刻意地將生長於溫帶的丹頂鶴與熱帶的鳳凰木並置於同一畫面,無非加入了個人的想像,企圖超越傳統「寫生紀實」的思考框架。畫中的丹頂鶴若身處一世外桃源,並讓作品增添了神秘而動人的氣息。

丹頂鶴在中國傳統有富貴祥瑞、幸福圓滿與長壽的象徵,唐代貴族曾風行養鶴自娛,在日本更稱牠為「仙鳥」,在古代的繪畫中常帶有賀壽之意,富麗優雅,如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花蔭雙鶴圖》,與日本浮世繪名家歌川廣重的《名所江戶百景》即可見其芳蹤。陳澄波在此將牠們放置於一個平民化的生活環境,並施染濃厚的地方色彩,展現藝術家對中國與東方美學的傳承與創新,意義深遠。作品不論在技巧與構思上,均展現他高度的創作力與掌握自如的得心應手,不失為美術館級的經典鉅作。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曾指出:「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的先賢群體中,台灣畫家陳澄波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他曾參與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最有先鋒意識的決瀾社活動,投身藝術革新的熱潮;1933年他回到台灣,在以繪畫為職業的同時,也推動美術教育,曾發起台灣最大的民間美術團體—台陽美術協會。正是他跨越海峽在大陸和台灣從事美術創作、教育和社會活動的藝術經歷,使他的名字嵌印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國美術史冊中。」今年適逢陳澄波誕辰120周年,北京「中國美術館」與上海「中華藝術宮」均舉辦了藝術家大型的回顧展,無疑肯定了他過人的美學成就。相信未來,陳澄波的作品將在藝術世界持續煥發燦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