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04
  • 1004

常書鴻

估價
2,500,000 - 3,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Chang Shuhong
  • 重慶大轟炸
  • 約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二年作
  • 油畫畫布
款識
Su-hong 書鴻
《Artist's Family after the Bombing in Chunking》,Dzang Su-hong,常書鴻(作品背面)

來源

美國私人收藏

展覽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抗戰中國的藝術〉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一日至二十六日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hairline craquelure to the four edge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mounting on the stretcher. There are scattered minor paint losses in the upper register, one most notably towards the top edge, 29 cm to the right. One can see slight wear occurred to the top left corner, as well as brown accretions scattered mainly in the bottom part which are inherited from the artist. Also there are two light vertical creases running across the man in the middle. Inspection under UV light reveals minor touch ups on the man's left foot and some scattered ones correspondent with the brown splash paint the artist applied.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抗戰歷史的珍貴見證

常書鴻重慶大轟炸》

在中國美術史上,常書鴻是一位兼具繪畫、考古、保育等多方面成就的傑出人物。作為旅法先驅,常書鴻自二○年代起便加入由豐子愷組織之西湖畫會,並於1927至36年間遠赴里昂及巴黎留學,進入法蘭西藝術院士、新古典主義大師勞朗斯(Paul Albert Laurens)畫室學習。常氏嚴謹的寫實技巧,不但為他帶來里昂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展覽一等獎」與「勞朗斯畫室第一名」的榮耀,更先後在里昂及巴黎沙龍獲得三枚金獎及兩枚銀獎,作品至今仍藏於龐畢度中心及里昂美術專科學校。

除了鑽研西方繪畫,常書鴻在巴黎亦受到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出版之敦煌石窟圖錄啟發,歸國後與張大千、梁思誠、徐悲鴻等籌辦敦煌藝術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並自1944年起擔任所長;此後四、五十年,常氏矢志保護及研究石窟遺跡,使「敦煌學」在國際大放異彩,獲得「敦煌守護神」之尊稱;其晚年多次遠赴日本,擔任東京藝術大學客座教授、為東京棗寺及奈良法隆寺創作宗教繪畫,並於1990年獲頒創價大學名譽博士、以及1992年獲頒富士美術館最高榮譽獎和名譽館長;他的個人回憶錄《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更是中國現代藝術及敦煌研究的重要資料。由於長期投身考古及保育工作,常書鴻的存世油畫數量珍稀,本次上拍的《重慶大轟炸》(拍品編號1004)即是其早年傑作,在抗戰期間曾經代表中國展出於紐約現代美術館,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敦煌守護神」的生命烙印

《重慶大轟炸》約創作於1938至42年間,介乎常書鴻歸國之後與赴任敦煌之前,因規避戰火而身處陪都重慶的時期。此時,中日戰爭處於膠著狀態,中國雖然失去半壁江山,但日本亦耗盡了自身兵力與資源。為了迫使中國投降,日本對重慶發動了長達五年半的高空轟炸,相比1940至41年德軍發動之「倫敦大轟炸」(The Blitz),規模猶有過之。藝術家親睹兵凶戰危,遂以繪畫紀錄此番切身經歷。本作呈現常書鴻本人,以及夫人陳芝秀、女兒常沙娜、兒子常嘉陵,一家四口在轟炸中倉皇逃生的情景:妻子因家園被毀而痛哭不已,作為丈夫的畫家則力保懷中小兒安全;女兒年紀雖小,卻因為戰火洗禮而顯得早熟,鎮定地侍立在側,並看守著家中僅餘的一點財產。藝術家毫不掩飾自己的平凡與狼狽,反而亟欲透過自身經歷,揭露戰爭之殘酷、侵略者之醜惡、平民之無助,以真誠打動觀者,彰顯人道精神;為了突顯命懸一線之危急,本作風格甚至一反藝術家慣常之典雅細膩,若與龐畢度中心收藏之《沙娜畫像》相比,其不但以粗獷率性的筆觸,宣洩劫後餘生之波動情緒,更輔以潑灑、滴流之技巧,強化畫面之凌亂感,以配合轟炸過後漫天硝煙的狼藉景象;與此同時,藝術家亦巧妙透過背景牆上之標語,疾呼「是誰毀了我們的家園」,直接道出主旨,有如國畫常見之題詞、題款,以收畫龍點睛之效。

「抗戰中國」:為二戰藝術鑄碑

中國的現代藝術發展路途艱鉅,自清末民初以來,內憂外患儘管從未間斷,卻無阻一眾先驅的創作與革新;然而1937年爆發的抗日戰爭,卻為此方興之事業帶來沉重打擊,許多第一代油畫家如林風眠、吳大羽的早年傑作,俱在兵燹中遭遇損毀,至今只能透過零星資料流傳;而《重慶大轟炸》卻是少數得以倖存的作品。1941年12月8日,美國正式參加二次大戰,中國作為盟軍亞洲代表,在美國境內多次進行抗戰宣傳;1942年11月11至27日,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舉行了一場名為「抗戰中國的藝術」(Fighting China)的全國巡迴展覽。此次展覽由美國總統羅斯福派遣代表威爾基(Wendell Lewis Willkie)到訪重慶,透過全國文藝協會理事長張道藩之推薦,挑選當時由中國藝術家創作之85件作品赴美參展;是次展覽的開幕嘉賓,除了威爾基伉儷,還包括當時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夫人張樂怡、中國駐紐約大使于梭吉(Tsune-chi Yu)、駐美軍事使節團團長朱世明、蘇聯駐美大使費道舜、以及美國援華聯合會(United China Relief)會長麥康尼(James L. McConaughy )及副主席赫羅(W.R. Herod),外交意義不言而喻;當中以「現代美術館信託人」及「美國援華聯合會董事局成員」 (Board of China Relief and Trustee of Museum of Modern Art)身份出席的魯斯(Henry R. Luce),更是創辦《時代》雜誌的傳媒鉅子。魯斯父親為來華傳教士,其於山東出生、在中國北方成長,歸國以後成為中美關係的重要推手,亦是美國援華聯合會的創辦人,此一展覽在戰時舉行,實經過中美官方與民間錯綜複雜的穿針引線。

從現存的展品清單可知,「抗戰中國的藝術」的作品大部份為版畫和水彩,油畫僅佔6幅,而常書鴻的《重慶大轟炸》則清楚見於展品第四號 (CH’ANG SHU-HUNG:Artist’s Family after the Bombing in Chungking. Oil),與畫背上的款識吻合;按清單拼音推測,同場參展的尚有呂斯百、吳作人、張安治等人之作品。此次展覽獲得廣泛的媒體關注與重視,博物館至今仍存有《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及《紐約世界電訊》(New York World Telegrams)之檔案紀錄。

滙流二十世紀國際反戰浪潮

三、四○年代,現代藝術被視為國家和社會邁向自由之象徵,除了中國的抗日戰爭,英法兩國的反納粹戰爭、三○年代之西班牙內戰、以及德國的反納粹作品,幾乎都於此時在紐約現代藝術館頻繁展出。這種因二戰而出現的國際反戰藝術浪潮,至今已成學術研究的獨立篇章。1937年,西班牙內戰之「格爾尼卡轟炸」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旅居巴黎的畢加索為了遣責法西斯惡行,創作出巨幅油畫《格爾尼卡》(Guernica);1938年底,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在美、法兩國舉辦畫展募款抗日;1941年,從印度歸國之徐悲鴻,亦在南洋義賣作品;《重慶大轟炸》以畫家個人經歷出發,喚醒觀眾對於戰爭的切膚之痛,其無分國界的感染力,至今依然撼動人心,足見東、西方的反戰與人道精神,彼此遙相呼應,亦證明本作除了富於民族意義,在世界藝術史上,同樣有其不可磨滅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