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830
  • 830

汪建偉

估價
120,000 - 18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Wang Jianwei
  • 蜘蛛2號
  • 款識
    Wang Jianwei,汪建偉,2/5
  • DVD,十分鐘
二〇〇五年作

來源

前波畫廊, 紐約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中國, 北京, 中華世紀壇藝術館; 美國, 紐約, 奥爾布萊特-諾克斯美術館,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美術館〈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二〇〇五年七月至二〇〇六年一月
中國, 廣州, 廣東美術館〈第二屆廣州三年展〉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至二〇〇六年一月十五日

Condition

The original DVD discs are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最勇於挑戰的中國藝術家
汪建偉

汪建偉將於今年十月三十一日於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舉行個人展覽「汪建偉:時間寺」,是古根漢姆美術館「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當代藝術計劃」的三個委約創作展覽的首個項目,讓汪建偉頓成為中國藝術家中最令人期待的一位。汪建偉自一九八五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成為油畫系研究生後,八十年代以油畫作為創作媒介,到九十年代轉向錄像、行為、演出、裝置及多媒體藝術。他是最勇於挑戰的中國藝術家,作品沒有固定形式,他排斥對藝術及文化的約定俗成的看法,這令他的作品每每挑戰著觀者的既定看法。他銳意揭露中間狀態的灰色地帶,擁抱不確定性。自九十年代中期,他頻䌓地參與海外的重要展覽,包括一九九七年作為第一個中國藝術家參與卡塞爾藝術展、二〇〇二年的聖保羅雙年展、二〇〇三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等,亦曾於紐約現代美術館等國際美術館亮相、二〇〇八年,他更獲美國當代藝術基金會授予年度藝術家獎。今次拍賣,我們有幸徵集得來自藝術家不同創作時期的作品,包括八十年代的油畫作品《冥 • 泊》、千禧年代的錄像作品,充份闡述其「灰色」狀態的《蜘蛛1號》及《蜘蛛2號》,及二〇〇二年的攝影作品《三岔口3號》。

雖然汪建偉的創作風格一路以來變化甚大,但其創作中心始終不離他身處的社會,藝術評論家凱倫史密斯認為「作為藝術家,汪建偉的思想更像一個社會學家,他認為視覺藝術是分析社會的重要渠道。」1 汪建偉一直對社會中個體聲音的可能性感到興趣,及這些可能性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含意:「這些個體聲音如何引導一九七九年以來的現代生活,及如何在改變中的日常生活裡保留相關性。」2 汪建偉的創作無異一直立足於中國人及其身處的社會及時代對人的變化。

事實上,大時代的背景早已刻蝕到藝術家的生命,並進而影響其創作。早於一九九二年,汪建偉的藝術家自述裡,他寫道:「在混混噩噩、無聲無息的貧乏中構成屬於我生命基本要素的那部份,在轟轟烈烈的『集體無意識』之後,意識、行為、心靈的被異化、所有這些都構成我那個時代的人格。」3 「我面臨的困惑、挑戰、選擇的範圍,決定所需求助的藝術基本形態。」[4]八十年代,他還未以錄像及演出而立足國際藝壇,已經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畫家。《冥 • 泊》(拍品編號829)正是架上繪畫的出色之作。

汪建偉出生於一九五八年一個軍人家庭,七六年進入解放軍,八三年他入職四川成都畫院成為保管及資料員。翌年,他破格地獲准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並獲得金獎,作品並由中國美術館收藏。這對當時尚未正式入讀任何美術學院的汪建偉來說,肯定了他的扎實的寫實根底及美術天份,但更重要的是,畫院原本不讓藝術家參展,只因他不是藝術家,獲獎一事反而令藝術家重新思考「藝術家」身份,並質疑一切約定俗成的概念,令他注定走上與學院派完全不一樣的路。一九八五年,他正式進入浙江美術學院研究生班,並於一九八七年加入北京畫院。直至九十年代初期,汪建偉以油畫作為主要創作語言,作品有著強烈的哲學性,風格上以寫實為基本,但表達上卻有著西方藝術的影響,表現了藝術早期對藝術創作的思考。

創作於一九九〇年的《冥·泊》來自藝術家的油畫生涯中最為知名的〈茶館〉系列,並曾於一九九一年於香港藝術中心展出。〈茶館〉系列來自藝術家最熟悉的四川茶館。茶館尤如法國的咖啡館或英國的酒吧,是社會的縮影。微觀茶館的茶客,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下,屬於中國人的一則寓言。在《冥·泊》中,藝術家創造了錯置的空間,不同時空的人穿插在畫面之上,坐著的茶客旁邊為顏色鮮艷的女性裸體,右邊則有著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古代中國人,呈現了中國在社會急促變化下的光影。《冥·泊》的繪畫語言是典型的官方寫實,但風格卻揉合了超現實,及抽象表現的肖像風格,如茶客面上的重叠影像,及多角度呈現人物等風格,均與愛爾蘭畫家培根的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汪建偉很多往後的創作,他反對給〈茶館〉明確的解讀方法,他於藝術家自述中,以具象徵意味的筆觸描述了他的創作:「這是一片大汗淋淋、茫然的平靜,表象曖昧的色彩與很率直的否認與局部突兀的明確,更加深了整體的不祥和模糊。苦思冥想的操作與身不由己的絮語被凝聚於一個未徹底、不明朗的心態層面上。在受到威脅的濕潮的空間裡,屹立著緊張過度、僵滯、氣喘吁吁的『英雄人物』。」5 《冥 • 泊》中的男人也許就是這個新時代的「英雄人物」,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一臉惘然。

藝術創作對汪建偉來說,是理解世界的一個途徑,但他打破及提防他的作品出現某種藝術的傾向性。九十年代中期,他意識到架上繪畫的局限性,決定完全放棄油畫作為創作,而轉向錄像、行為/演出及裝置等。繼一九九六年的首次以錄像為創作的《生產》,汪建偉先後於二〇〇四及二〇〇五年創作了《蜘蛛1號》(拍品編號831)及《蜘蛛2號》(拍品編號830),前者於藝術家於澳大利亞亞太當代藝術中心的個人展覽中發表,並於紐約現代藝術館的「MediaScope」的錄像展中亮相。這兩支錄像衍生自藝術家劇場感的演出,並將之帶入錄像,並尋找空間的新意義,「企圖通過『劇場』的方式,尋找到重叠空間的產生方法以及閱讀方式。」6 《蜘蛛1號》是由四位表演者將歷史、社會、文化、寓言的四種態度,以行為和表演的方式,重叠到公司的四個功能區域:會議室、辦公室、經理室及走廊。而《蜘蛛2號》中,家庭成員置身於客居場景,精神上在日常和夢遊之間的狀態之間搖擺。同時,空間存在著數個「看不見的成員」,這是家人幻想、分身還是記憶﹖他們共享空間和時間,卻又視而不見。正如藝術家自述「《蜘蛛》使意義在關係中變得灰色。」7 《蜘蛛》充份體現到汪建偉一貫的灰色地帶的美學追求,可見作品極具代表性。今次1號及2號罕有地同時上拍,是收藏這套作品的最佳機會。

影像作品《三岔口3號》(拍品編號832)則是藝術家罕有的攝影作品。《三岔口3號》有著藝術家對關係及秩序的探索,三屏的電腦合成攝影作品是以人與人的互動為題材。作品以經典的三屏呈現,中間一屏有多達二十對人體互動,而左右則分別是一個綠色及一個紅色的人。他們一陰一陽,在呈現與抽空之間把關係的複雜性呈現出來,是孤獨﹖掙扎﹖作品同時附設記錄了作品中人物的聲帶。

汪建偉一向對作品反對有過多的解讀,而希望觀者為作品帶來更多的意義,他不停挑戰當代藝術的可能性,是中國少數可以把創作帶到跨國界的層面的藝術家。隨著他於國際展覽日漸頻繁,可見他的影響力將會愈加重要。

1 凱倫史密斯《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 425頁

2 同 1

3 汪建偉〈我和我的畫〉《汪建偉油畫展》

4同 3

5 同 3

6《蜘蛛1號》及《蜘蛛2號》的藝術家自述

7 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