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趙半狄
描述
- Zhao Bandi
- 粉色的吻
- 畫框 一九九六年作
- 油彩畫布
趙半狄
來源
出版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提到趙半狄,人們總會條件反射地將這個名字與他「熊貓人」的形象聯繫在一起,從一九九六年開始,趙半狄就嘗試著將熊貓作為一系列作品的主題,利用這個符號,他作品的影響力早已遠遠超出當代藝術的範疇,而跨界至多個領域如公益、電影等等。「熊貓」系列的知名度往往使人們忘記,九十年代早期的趙半狄是以一個古典寫實油畫家的形象出現在業界的,而「熊貓」系列的開始也即他「古典時期」的終結,因此,他流傳極少的油畫作品在今天看來更加珍貴。顯然,趙半狄是一個對自己的創作具有充分自覺性和規劃意識的藝術家,而本次呈現的這件一九九六年的油畫作品《粉色的吻》(拍品編號 6),無疑也成為理清他早期創作理路的一個重要契機。
趙半狄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一工作室,指導他的老師則是中國寫實油畫的「宗師」靳尚誼,因此,扎實的造型功底及細膩的畫風在趙半狄的油畫創作的甫一開始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他自己看來,這些都是「古典情結」的象徵。作為一個畫家的趙半狄在職業生涯的初期就不乏關注,一九九一年,他的油畫在北京首次展出,儘管技法是古典的,但其中體現出的前衛因素在立刻受到業內高度評價的同時,也得到了西方藝術界的認可。一九九三年,由德國政府出資舉辦的「中國前衛藝術」歐洲巡迴展中,趙半狄是唯一的中國寫實畫家,在當時,荷蘭籍策展人、學者戴漢志認為趙半狄的作品「表達了個體真切的感受,具有強烈的說服力,而這一點是中國藝術稀缺的品質。」這樣的認可為趙半狄帶來了在國際大展(如威尼斯雙年展)中頻頻亮相的機會,也令更多學術機構向他投來關注的目光。
如果觀察《粉色的吻》,便不難理解戴漢志何以做出這番評價。在畫面中趙半狄描繪了一對年輕男女在天安門前接吻的瞬間,他們的表情忘我且陶醉,畫面的構圖、筆觸,人物體態等細節,都顯示了藝術家嚴謹的學院訓練背景和扎實的造型功底,但與古典油畫一些習慣採用的視角不同,這一對人物在畫面當中所處的位置相當偏離觀者的視線,被安排在畫面邊緣,而在他們身後,被描繪成粉色調的天安門及其上的毛澤東肖像看上去才是這件作品的主體,而人物與天安門之間的鐵柵欄似乎又暗示了兩者之間的隔閡。事實上,「天安門」在趙半狄為數不多的油畫創作當中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而同樣身著白色蝴蝶裙的少女又提示我們此作與不久前拍出高價的作於一九九〇年的《蝴蝶》之間的聯繫,按照趙半狄的描述,這個系列是他九〇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因為當時的社會事件對我觸動極大,以至於我在這幅(《蝴蝶》)之後又畫了兩幅變體畫,我破天荒地以三幅作品將悲情鑲嵌在我的成長之中。」即如戴漢志的評價,九O年代的趙半狄將個體的真實情感毫無保留地融入創作,而前衛性恰恰體現在此——雖然畫面形式看上去依舊是寫實的,但它的內涵卻早已超越了極力追求客觀描繪的古典寫實主義,也超越了建國以來作為意識形態工具而佔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現實主義。在《粉色的吻》中,曾經發生過的社會事件成為一個隱喻,與其說藝術家試圖呈現這個事件,倒不如說他在畫中將個體的痛楚和傷感凝結成對它的紀念,但比起《蝴蝶》中的悲愴與絕望,九六年的《粉色的吻》則更多了幾分溫情與浪漫主義色彩,似乎昭示著藝術家在此時已經擺脫低沉的情緒,由此開啟了「熊貓」系列中那種帶點戲謔的風格。此後,趙半狄再未重拾畫筆,《粉色的吻》作為他對歷史的紀念,也由此成為他「古典時期」的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