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51
  • 51

無限網(四聯作) 壓克力畫布 二OO五年作 草間彌生

估價
6,500,000 - 8,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草間彌生
  • acrylic on canvas
款識
Kusama,《Infinity Nets》,2005(作品背面)

來源

福岡,Moma Contemporary 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紐約,蘇富比,2009年5月13日,拍品編號151

展覽

日本,島根縣,石見美術館〈草間彌生〉二OO六年二月至五月

Condition

This work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some minor wear and handling marks as well as occasional pinpoint patches of paint loss around the edges, with the most noticeable one measuring ca. 1 cm on the lower right corner on panel 3. Having examined the work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ere appears to be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平行的現實
草間彌生

「我的網不斷生長,走出我的身體,溢出我的畫布,蔓延至牆壁、天花板,最後覆蓋整個宇宙。」

五十多年前,草間彌生毅然離開日本前往美國追尋藝術之夢,沒有人會想到這位年青日本女藝術家日後對西方及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從大型的《無限網》繪畫、陽具狀軟雕塑、圓點拼貼、鏡子裝置,以至著名的街頭行為藝術,藝術家自成一格的幻覺藝術,不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成功打破民族、地理,以及最終藝術的界限。在變化多端的創作之中,《無限網》是草間彌生最早期也最標誌性的系列,奠定她在西方藝術界的地位。今天它更成為當代藝術論述中一個重要和獨特的視覺符號。創作於二〇〇五年的《無限網》四聯作(拍品編號51)是自二千年代中期以來特別大型的作品,畫中用上罕有的紅綠搭配,展現出這一系列後期在美學上的重要轉型。

在髹上一層綠色壓克力彩的廣闊畫布上,佈滿無休止的紅色立體小弧形。這件二〇〇五年的《無限網》作品是藝術家的代表作。相比起同年的其他小幅作品,這組總長五米的四聯作,更能體現草間彌生細膩的畫功和無窮的精力,無怪乎她在紐約和歐洲享有如此祟高的位置。紅綠搭配的組合,構成獨特的畫面,與創作於五十年代後期的首批《無限網》作品的單色美學遙相呼應。而壓克力彩的運用,則反映藝術家自八十年代於風格上的重大轉變,她逐漸放棄油彩而轉用壓克力彩。充滿質感的畫面,將早年紐約的厚彩作品與重返日本之後的優美細緻作品連繫起來。二〇〇五年,藝術家創作出一系列裝置藝術和畫作,將她的藝術提升至一個新的美學層面。而在這些作品之中,這組《無限網》格外珍貴,因為它原原本本地捕捉了藝術家內心的原始動力,追溯至其千變萬化的藝術實踐之原點。

自一九五八年移居紐約,草間便已立志要在國際藝術舞台的前沿佔一席位。她明白到要在當地眾多前衛藝術團體中突圍而出,便不可以隨波逐流,必須展示出獨一無二的視野。『當時藝術界正掀起一股「行動繪畫」的熱潮,隨便路上抓一個人都在畫。不僅一堆畫家急於擁抱這種風格,在市場上,還以非常驚人的價格瞬間銷售一空。然而我自己認為,對於一個想要終身投入創作生涯的人來說,創造從自己內在培養出來的原創作品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創作了一批和他們方向完全相反的作品:《無限網》。』1 無限網的概念最早出現於一九五九年的《太平洋》水彩系列;一九五九年十月,在抵達紐約短短一年之後,草間彌生便於紐約布拉塔畫廊舉辦首次個展「草間彌生」,展出她的《無限網》系列。

當時展出的五幅作品十分轟動,立即引起藝術界的注視,包括藝評家唐納德·賈德、研究畢加索的學者多爾·阿西頓和藝術家法蘭克·史特拉,他們更收藏了她的最早期作品。在許多方面,此次拍賣作品的巨大尺幅,令人不期然想起這些早期作品的懾人風采。在《藝術新聞》雜誌一篇題為〈評論和預覽:本月新星-草間彌生〉的文章中,唐納德·賈德評道:「草間彌生是一位原創型的畫家。這種表現技巧已經超越屬於東方還是西方這種文化性的質疑,它結合了雙方的特色。雖然畫中多多少少帶有馬克·羅斯科、克里佛·史提爾或者是巴奈特·紐曼等美國畫家的特徵,但那絕對不是風格的拼湊,而是草間自己累積出來的味道。」2 事實上,簡約的黑色背景上無窮無盡的白色小弧形,不單替草間彌生打入當時由男性主導的紐約藝術界,更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抗衡當時在紐約盛行的抽象表現主義,最終為極簡主義的崛起和波普藝術的重複美學奠定基礎。話雖如此,草間彌生並不屬於任何門派,她為自己開拓出一條新的路向,更贏得國際的認同。

《無限網》的獨特原創美學,迅即風靡美國,並引起在大西洋另一邊的歐洲藝壇的注意。草間彌生和馬克·羅斯科是唯一兩位來自美國的藝術家獲邀参加由伍德·庫特曼策展,於一九六〇年三月在德國勒沃庫森市立美術館舉行的「單色畫」展覽,而她也是唯一的參展日本女藝術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展覽,主題是二戰之後的藝術作品,參展者包括一些頂尖的前衛藝術家,如伊夫·克萊因、盧西奧·豐塔納和皮耶羅·曼佐尼等。《無限網》得以與這些名家的作品並列展出,是對此系列的進一步肯定。許多學者試圖透過這次展覽將草間彌生的美學與不同的西方藝術家作出比較,如馬克·羅斯科、巴內特·紐曼和歐洲藝術群體「零群」等;對一位日本女藝術家產生這麽大的興趣,在當時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根據學者亞歷山大·孟潞的分析,『「零群」及「無為群」藝術家的作品特色,就如「零群」精神領袖伊夫·克萊所倡導和闡述的,是單色和非建構的設計,在這方面草間彌生的《無限網》與他們有共通之處。[…]然而,草間彌生的作品在很多方面與「零群」及「無為群」相異,跟美國極簡主義也是一樣。[…]草間的重複從來都不是機械化的,也不是一種演繹,而是不由自主的強迫性行為的產品。』3

草間彌生自少便飽受嚴重幻覺之苦,以簡單的手腕動作造成的有機圖案對她來說是一個冥想的渠道,助她克服幻覺的持續折磨走入現實世界。基於同一出發點,藝術家將她的藝術實踐擴展至畫布之外。「我的網不斷生長,走出我的身體,溢出我的畫布,蔓延至牆壁、天花板,最後覆蓋整個宇宙。在我內心對不斷增生和重複有一股强迫性的迷戀,我就是處於這種强迫性的增生和重複的中心。」4 在整個六十年代及一九七三年回國之後,無限網經常以不同媒體和形式出現。雖然有一些作品出現漸變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在用色和尺幅方面採用大膽的手法。這次拍賣的作品,顏色鮮活,一組多幅,從中可以見證這個經典圖式的誕生和發展,無疑與藝術家的一生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正如草間曾揚言:「強大得足以包圍整個宇宙,更不用說地球的畫,就是草間彌生的《無限網》。過去四十年來我不斷在做著這一張無限的網,將來也會繼續。草間彌生是不可改變的。」5

1 〈靈魂的掙扎與遊歷〉,《藝術生活》,1975年
2 唐納德·賈德,《評論和預覽:本月新星 — 草間彌生》,《藝術新聞》58,第6期,1989年10月,第17頁
3 亞歷山大·孟潞,〈激進,意志:草間彌生與國際前衛藝術 — 草間六十年代的繪畫和雕塑〉,《草間彌生:天地之間》,東京富士電視畫廊有限公司,1991年
4 伍德·庫特曼,〈草間彌生與當代藝術中的強迫性觀念〉,《草間彌生:強迫性》
5 《草間彌生油畫近作》,東京大田藝廊,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