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50
  • 50

曾梵志 面具系列14號 油畫畫布 畫框 一九九四年作

估價
9,000,000 - 1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Zeng Fanzhi
  • signed in Chinese and dated 1994
  • oil on canvas
款識
曾梵志,94

來源

香港,漢雅軒
私人收藏
北京,保利拍賣,2007年5月31日,拍賣編號713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中國,香港,漢雅軒畫廊〈曾梵志:假面〉,一九九五年三至四月,29頁

出版

〈20世紀中國藝術史〉呂澎著(意大利米蘭,Edizioni Charta,二〇一〇年),949頁
〈美術的故事:從晚清到今天〉呂澎著(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O一O年), 無頁數

Condition

This work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a few surface cracks on the left side and foreign paint fragments on the jacket area, which can be consolidated. There are wear and handling around the edges. Having examined the work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ere appears to be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對都市人的反諷

曾梵志

「當大家都隱藏着真實的我和各種慾望時,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形象也不過是一個假面具而已。」

九十年代初期,曾梵志年僅二十多歲,初出茅廬,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跟年紀不大相稱,他在創作中宣洩心中的壓抑及憂慮,令著名策展人栗憲庭看後也不禁大為吃驚。藝術家年紀輕輕,便已展現出難得的才華、超越本身年紀的高超技藝,風格新穎並出人意表。他這種特質,在是次拍賣的作品《面具系列14號》(拍品編號50)中展露無遺。此作品所屬的〈面具系列〉日後更成為曾梵志的代名詞。這幅作品繪於一九九四年,來自〈面具系列〉之最早期階段,而此時期只有短短兩年,珍貴非常。而作品中的灰色面具,在整個九十年代的創作之中只曾出現過兩次,其罕有程度,不言而喻。《面具系列14號》於一九九四年在香港漢雅軒舉辦的「曾梵志:假面」展覽中首度亮相,也是藝術家首次參加在北京以外地區舉行的展覽。作品中展現的粗獷感和原始張力不久之後便在曾梵志的畫布上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較為優雅細緻的筆觸。

曾梵志於一九八七年至九一年就讀於著名的湖北美術學院。當時他在學校接受的培訓以社會現實主義風格為主,也許這就解釋了其筆下眾多人物的嚴肅氛圍。但他並不喜歡學校的教學方法,故此在課堂以外獨自探索,逐漸發展出類近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這種結合不同方式,別具一格的繪畫方法,在課堂內外日見成熟。

這幅畫所屬的〈面具系列〉是曾梵志在走出〈醫院系列〉之後迅即發展出來的,更是他的成名作。每論及〈面具系列〉,總會談到藝術家九三年遷居北京一事,當時他驟然離開了熟悉的鄉郊環境,在大城市中生活,困難重重,因而有了新的感悟,自此作品呈現出內斂的輕蔑,《面具系列14號》就是其中一個獨特而又令人不安的例子。此後十年,藝術家繼續朝着這個新方向探索,這幅畫是其中一幅重要的代表作。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經歷急劇變化,」曾觀察到「官員開始穿西裝、打領帶…每個人都希望有光鮮的外表,但卻也顯得有點虛假。我覺得他們很想改變自己的外表,便把這些感覺在早期的〈面具系列〉中表達出來。」1

當我們一眼看見一張不透明的灰色面具,緊緊的貼在一個克制的男人臉上,便立時感覺到《面具系列14號》非凡之處。有別於慣常的白色、灰白色或芥末黃,這張面具是罕有的鉛灰色,人物右方的陰影亦顯得黯淡。從畫中人的臉上幾乎看不出任何表情,近乎空洞的眼神也教人難以洞察他的心境。頭髮一絲不苟,彷似是頭盔,而不是有生命的髮絲,沒有流露半點生氣。衣服就像是雕刻出來般,誇張的皺褶,彷似是為了模仿生活而高調複製出來,雖然高度人格化,但卻不是真實的寫照。

曾梵志的面具令人聯想起中國戲曲的臉譜,演員臉上化上特定的妝,突出所扮演的角色。《面具系列14號》中的面具呈灰色,介乎黑白之間,黑色代表正直中立,而白色則代表狡猾惡毒,灰色似乎象徵藝術家眼中個人在社會的模糊性。在曾梵志深受啟發的德國表現主義風格裏,面具也是極為常見的圖像,如埃米爾·諾爾德的作品《面具》(1911年)。也許恩斯特·路德維格·基爾希納是更為貼切的例子,如見於其作品《德勒斯登街頭》(1907年);他和曾梵志一樣,自成一格,以濃艷、近乎病態的顏色去表達人際關係的解體和荒謬。

曾梵志所反映的事物,大抵和基爾希納一樣,只是他没有採用光亮的顏色,作品遠較後者低調。曾的畫布上盡是沈鬱的顏色;然而,從灰色面具邊緣溜出來的一抹紅潤肌肉,卻把原來令人困擾的無情和缺乏人性出賣了。外露的脖子、前額和耳朵是唯一有血色的地方;也是畫布上唯一有着明顯顏色的地方。這一抹紅色令人想起充斥着血肉場面的〈協和醫院〉和〈肉〉系列。在〈面具系列〉另一些早期的作品之中,曾梵志曾經賦予面具人物多一點血肉;然而,在這幅作品之中,藝術家行使了不尋常的自制,反而更加强了他所要捕捉的虛偽和缺乏人性的感覺。《面具系列14號》記錄了憐憫之心的匱乏,是一幅珍貴的作品。

粗獷豪邁的筆觸亦令人聯想起〈協和醫院〉系列中陰森的醫生和〈肉〉系列中扭曲的肉團,兩組作品同是以執迷的細緻去刻劃有關標題的關注。《面具系列14號》的粗糙,象徵城市的冷酷無情;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在其後的作品中變得更為洗鍊和壓抑。作品的背景也變得五花八門,而人物更是滑稽可笑。相比起來,這幅作品看來是自制得多,但其中卻暗藏着一股憤怒。畫中暗黃色的背景,使人想起灑在路人身上慵懶昏黃的城市燈光。

藝術家刻意隱藏男人的雙手,他僅餘的一絲個性也剝奪了,使他與我們更加疏離。這既是一尊雕像,也是一個平凡都市人的諷刺縮影,他和其他複製品困在一起,僵持在孤獨的狀態。儘管服飾一樣,曾梵志筆下的面具人物毫無共通點;他們永遠被困在使大家疏離、而不是聯合起來的面具背後。這幅畫呈現出其他作品罕見的強烈疏離感。加上消失了的雙手,《面具系列14號》出色冷靜地提醒我們人類身處的可憐境況。

儘管曾梵志冷眼看城市中人,控訴他們的虛偽。但畫中人物甘心認命,是這幅作品對都市人的反諷。在這幅作品之中,曾梵志把同胞的憤怒和失望,化為幽傷的筆觸,這種充滿譏諷的批判,較之前的面具作品,更反高潮,更為有力。這張透明的面具,預告陸續有來的面具人物,讓我們洞識現代城市生活的深不可測。

1 索尼亞·克勒斯尼科夫·傑瑟普,〈曾梵志:在轉變之中,孤立的藝術〉,紐約時報,2007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