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0
  • 20

吳冠中 灕江新篁 油畫畫布 一九七九年作

估價
6,000,000 - 8,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吳冠中
  • oil on canvas
款識
79 荼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

〈吳冠中全集3〉水天中、汪華編(中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二〇〇七年),141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very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evidence of very thin hairline craquelure on the house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k. There is evidence of very light wear, abrasion and minor paint losses along the edges of the painting.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under UV.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吳冠中七〇年代風景經典《灕江新篁》

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吳冠中是一位堅強的拓荒者,在九十一年的漫長人生裡,他不僅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更是一位傑出的理論家,透過敏銳的觀察、縝密的思辯、犀利的文筆,建構成獨具個性的藝術哲學。誠如他所敬仰的魯迅所言:「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吳冠中以不懈的創作實踐理念,同時啟迪後人,開展了中國藝術的嶄新面貌,《灕江新篁》完成於藝術家的油畫巔峰,從構圖、取材、造型、用色、筆法以至精神意趣,無不反映他對中西藝術的汲取與創造,在洋洋大觀的吳氏傑作中,允稱經典。

行者勒石,見證時代巨流

吳冠中的個人際遇,在六0年代走進低谷,自七0年起漸入佳境,儘管生活條件依舊樸素,卻足以讓他走遍神州大地,盡情抒寫眼前風光,杭州藝專的基礎、巴黎留學的深造、歸國以來的困頓,恰似戲劇的起點、承接和轉折,始終迎來豐碩的成果。1972年,吳冠中經歷六年的禁令,終於獲准在假日繪畫,同年赴貴陽探望岳母,因為久仰桂林美景,於是途中稍停數天寫生,由是開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灕江系列。此時的吳冠中創意旺盛,繪畫出於純粹的熱情和靈感,及後在77、78年,仍然多次帶領學生到此採風、蒐集素材,其間佳作紛陳,而《灕江新篁》尤為點睛。國畫有飽飫自然而孕育胸中山水之傳統,西方亦有對景寫生而後完稿於畫室的習慣,《灕江新篁》的創作過程殊非朝夕,其性質當屬此類。

七0年代後期,中國迎向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社會的全面現代化如箭在弦,作為國內現代藝術之代表,吳冠中走到了大時代的焦點:1979年,藝術家舉行首次全國巡迴個展,並為人民大會堂及首都機場創作巨幅油畫,其最早三本個人圖錄─《吳冠中畫選》、《吳冠中彩畫素描選》、《吳冠中油畫寫生》─亦在是年出版,對於步入耳順之齡的吳冠中而言,這是他和他的作品風行寰宇、邁向輝煌的開始,而《灕江新篁》亦在此時完成。

垂煉佈局,博采古今傳統

《灕江新篁》結構嚴謹,呈現西方油畫的典型特徵。其畫面以幾何形狀布局,景物大致呈兩個重疊的圓形,右邊部份為近景,作為畫面主體,左邊部份則為中、遠景,形成基本對稱;與此同時,藝術家採用大氣透視營造縱深,即畫中景物的細緻和色彩程度,按距離由近至遠遞減,符合人類視覺,故近景的竹林枝葉畢露、中景的人家簷窗隱現,而遠景的峰巒則僅餘輪廓。大氣透視在西方最早見於公元前一世紀,相比單點透視,更接近五代《畫山水賦》提到的「遠山無皴,隱隱似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具有東方情趣,而為了突顯灕江的遼闊,藝術家特意置入前景,將竹林置於灕江前面,強化對岸房屋與觀眾的距離,三者環環相扣,使得畫面穩固而不失靈活。

吳冠中早在赴法以前,對風景繪畫已有深刻認識,其於1946年考取公費留學的答卷,即是論析中國山水畫之發展,並獲當時閱卷員、著名教育家陳之佛評為「(民國)三五年官費留學考試美術史最優試卷」;在巴黎留學期間,他更以一年鑽研古典傑作、兩年觀摩現代主義,對於東、西藝術的優缺了然於胸,故此時他雖已長期與外間資訊隔絕,《灕江新篁》卻絕非閉門造車之作,而是深刻反芻著早年的廣博見聞,以世界兩大藝術傳統為參考,開拓自己的創作之路。

自然風景,刻劃人文精神

吳冠中自五0年代起長耘於風景繪畫,然而他所追求的,並不是單純刻畫眼前所見。儘管使用西方媒材與技巧,但藝術家清楚知道,歐洲的風景繪畫自古以來僅屬虛構場景,直至近現代才致力於重現自然,反觀國畫山水,自宋代以來即重視人文精神,以及詩意與感情之抒發,這亦成為吳冠中風景作品之重要特徵。灕江之所以在吳氏作品裡自成系列,除了因為風景秀麗,還見益於豐富的文化底蘊─灕江古稱「灕水」,早在秦始皇時代,已下令修建靈渠連接湘水;在北魏則被收錄於中國最早的水道專著《水經注》;唐宋以來,無數騷人墨客在此以詩文吟詠;至乎動盪的二十世紀,更先後為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所盤踞,形成民國舉足輕重的「桂系」軍閥─凡此種種,俱為藝術家在創作過程帶來更深入的思考。

藝術家在1946年的考卷曾經提到:中國的山水畫,興起於兵荒馬亂之中,人類對隱迹山林之渴望。知其人、論其世,此一追求不無反映在《灕江新篁》之中。正如前文提及,本作基本構圖如兩圈重疊,此一重疊之處,正是畫中人家所在,而前方竹林的造型,與古代山水側置主山以支撐畫面的效果正好相似,使觀者如進桃花源,第一眼先見竹林,繼而欲見竹林背後之深處人家,在望穿不穿之間,油然產生幽居世外之聯想。吳冠中並不諱言常用移情造景、移花接木之手段,追求作品的整體效果,本作足為示例。

擇優而從,走出東西限界

著名藝術史專家蘇立文 (Michael Sullivan)曾經問吳冠中,他可曾比較過自己的油畫和水墨,何者更能真切表現作為中國人的感受,吳冠中毫不猶豫回答:「當我手持畫筆,畫的便是中國畫!」可見西方藝術之薰陶,並不妨礙他對於中國藝術的推崇與自信。在他的理解裡,東、西藝術並非楚河漢界,其精妙絕倫之處,往往彼此相通,勝似嫡裔,故他雖然畢生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卻不是促狹的民族主義者,「中體西用」抑或「西體中用」殊非關鍵。唯有透過彼此借鑒,才能開創新猷,誕生最優秀的作品。故此,藝術家透過油畫的色彩與造型建構風景,而在灌注傳承悠久的東方精神之同時,亦竭力避免依賴文學、詩情,保持繪畫之主體性。

儘管《灕江新篁》的主角是眼前竹林,藝術家卻認為國畫畫竹可供借鑒之處不多,只因水墨畫竹,多數著眼獨立數株,難以表現群竹的浩大聲勢;而另一方面,他在《油畫民族化雜談》亦指出:「我研究過莫內的池塘睡蓮垂柳,我研究過過塞尚的綠色叢林,我喜愛他們的作品,但他們的技法都不能用來表現我的垂柳與竹林。」竹林的單一色調,不利油彩發揮,使藝術家一度搜索枯腸。而最終他發現,解決辦法在於提升自己的觀察力,唯有敏銳、準確地把握物象的「形、光、色、體、面、質、量」(《閒話畫竹》),並利用油彩細膩的色彩變化營造肌理,才能重現實景中的抽象「聲勢」。故此在本作前景,並不乏饒有東方風采之修竹,甚至類似國畫的「鐵線描」,然而其纖秀背後所蘊含的渾厚質感,卻來自混進黃、灰、藍、青而成的綠色層次,彼此相輔相成,才能構成山嶽一般的氣勢,而不失竹子之一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