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妙筆生輝:莫內晚年作品於三藩市及沃斯堡展出

Zoë Vanderweide
1909年,時年68歲的克勞德・莫內有感而發:「[大自然]偉大浩瀚,生生不息,相比之下,萬物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粒子。」

話雖如此,莫內在遲暮之年追求不朽,這一時期的創作產量無出其右,見證他致志留名於世,如願在藝術史上佔一席位。

他不但開創先河,且不斷突破創新,其偉大成就在〈莫內:晚年作品〉(Monet: The Late Years)中得以展現光華;逾二十年來,這是首個專注研究莫內藝術生涯晚期的展覽,於2019年2月16日至5月27日在三藩市迪揚博物館展出,2019年6月16日至9月15日移師至沃斯堡金貝爾藝術博物館。

此大型展覽回溯莫內從1913年直至1926年離世期間的畫風演變,在這段逆境時期中,他仍滿腔抱負,革新求變。作為策展人的金貝爾藝術博物館副館長George T.M. Shackelford表示:「對莫內來說,其一生的最後十二年是困難重重的一段時期,在耄耋之年經歷生離死別和老年之苦。但這段歲月亦是其漫長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因為時年七十多歲的莫內決意突破自我,溫故知新,創造別開生面的作品。」

A highly impressionistic Japanese Bridge in russet browns, deep greens and mustard yellows.
克勞德・莫內,《日本橋》,1922-1924年作,油彩畫布。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圖片來源:三藩市美術館。 www.bridgemanimages.com

1883年,莫內在法國小鎮吉維尼定居,並立下鴻圖大計,親手設計花園,其後餘生以此入畫。這個戶外畫室讓他不受拘束地鑽研光線、色彩、倒影和空氣變化。隨後他渡過一段安穩的日子,但好景不常。1911年,莫內痛失愛妻;1914年初,其長子與世長辭。同一時候,他被診斷出雙眼患白內障,嚴重影響他對顏色的感知。

1914年,莫內擱筆近兩年後,重新投入繪畫。隨後數年,其畫作逐漸邁向抽象,尤見畫幅宏大,筆觸奔放,且色彩豔麗。透過審視其風格的徹底改變,〈莫內:晚年作品〉強調莫內不僅是印象派大師,更奠定他作為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奠基人的不朽地位。

A colored photograph of Monet standing in his lush garden at Giverny with roses abounding.
佚名,《莫內在吉維尼花園》,1921年攝。彩色照相底版。特魯布家族基金會收藏。圖片來源:三藩市美術館。

本展覽以1890年代末至1900年代的作品揭開序幕,介紹莫內在吉維尼家中的戶外畫室,並重點指出其風格隨後迎來重大變化。接著探索莫內的巨幅「睡蓮」畫作,其尺幅之龐大、揮灑筆法恣意瀟灑,預示了往後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發展;除此之外,莫內的大型壁畫以及他晚年以花園為題的油畫系列,筆觸交錯重疊之中亦見意趣。參觀整個展覽後,觀者會由衷認同莫內是推動二十世紀繪畫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克勞德・莫內,《從玫瑰園望向藝術家的家園》,1922-1924年作。瑪摩丹莫内美術館。圖片來源:三藩市美術館。

本展覽涵蓋約六十幅畫作,部分作品首度於美國展出。展品來自各大公共及私人收藏,包括三藩市美術館、金貝爾藝術博物館,當中二十幅作品由巴黎瑪摩丹莫内美術館借展。展覽將於2019年6月16日至9月15日移師至沃斯堡金貝爾藝術博物館。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