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史圖特文:關於差異與重複

陳敏熹

史圖特文的作品別樹一幟,自一九六五年首幅《沃荷之花》以來,她所提出的問題至今仍猶在耳——為什麼?

挪用主義者關注的是原創的缺失。而我的創作是關於思考的力量。
- 史圖特文

伊萊恩・史圖特文是賈斯培・瓊斯和羅伯特・勞森伯格的密友,她以史圖特文之名進行創作,避開社會的性別預設。她精心仿造當代藝術家的經典作品,例如瓊斯的旗幟、博伊斯的椅子、沃荷的瑪麗蓮·夢露——本年春季拍賣會當代藝術晚拍將呈獻這樣的一幅作品。

通過這種創作模式,史圖特文挑戰波普藝術的根本邏輯,探索原創與創作權的概念。她被譽為挪用藝術之母,此風潮在八〇年代後期才興起。

不過,史圖特文並不喜歡這個術語,「挪用主義者關注的是原創的缺失」她解釋說:「我的創作是關於思考的力量」。

2014年《紐約時報》一篇專題文章如此論述:「作為一位仿製者,史圖特文女士是原創的。一幅史圖特文作品,馬上會令人以為是沃荷的絲網印刷畫,或者是瓊斯的旗幟,但同時每幅的模仿都刻意地不準確。

安迪·沃荷,《瑪麗·蓮夢露》(雙聯作),一九六二年作,倫敦,泰特館藏 Artwork: © 2019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 Licensed by DACS, London.

有人說,史圖特文讀過吉爾·德勒茲一九六八年的重要著作《差異與重複》,她在英文版推出前,憑著查字典讀了法語原版。她的作品既相同亦有差異,促使觀者看穿表面,察看她所謂的「藝術的底下結構」。

在「複製」的表面下,是對藝術的「行動」本身的嚴肅探究——不只關乎創作過程,而是其傳播、成為經典之路,以及它的價值。史圖特文說:「我以仿製作出抵抗,引發思考」(引自史圖特文,貝爾納・布里斯特納,〈拉維爾・伊萊恩〉,展覽圖錄,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博物館,《史圖特文:殘酷真相》,2004年,36頁)。

史圖特文,《沃荷雙聯作》,一九七三年/二〇〇四年,絲網印刷墨水及合成樹脂畫布,皮諾收藏 © Estate Sturtevant, Paris

史圖特文充滿前瞻意義的作品,數十年來一直被忽略。二〇一一年,她在第五十四屆威尼斯雙年展獲頒終身成就獎,終於獲得應有的認同。

另一項或許更顯著的成就——她重構李奇登斯坦《哭泣的女孩》(1963年)的作品在拍賣會上以710,500美元成交。而李奇登斯的「原版」平面版畫在二〇〇七年僅以78,400美元成交。

史圖特文在二〇一四年逝世,同年現代藝術博物館為她舉行大型回顧展,策展人彼得·埃利宣稱:「她是第一位後現代藝術家——在這個詞被創造出來之前——也是最後一位。」

譯:吳君莉

相關新聞及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