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及手稿

心慕華夏: 倫敦「旅行、地圖集、地圖和自然歷史」拍賣精選

Sotheby's

綜觀蘇富比全球近70個專家部門,除了中國藝術品、書畫、亞洲藝術等部門特別吸引中國藝術收藏家注意之外,其實尚有不少珍品廣佈於全年各個拍賣會之中。例如即將在倫敦蘇富比舉行的「旅行、地圖集、地圖和自然歷史」拍賣會,便有幾件與中國歷史、藝術或文化富有淵源的拍品。除了拍賣會焦點、以共60幅典雅華麗「中國風」裝飾藝術風格版畫以外,一幅清嘉慶朝(1760-1820年)製作的「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 亦受人矚目。同場亮相的,還有清末外銷畫家周培春兩冊共205幅畫作,刻畫清代文化習俗,古韻悠然。假若細心欣賞拍賣呈獻的多件拍品,或許將有更多驚喜,有待各方藏家尋寶覓珍。

盛行於十八世紀中期歐洲的「中國風」裝飾藝術風格,蘊含當時歐洲藝匠對亞洲工藝的想像與欣賞。這次上拍的中國花、鳥、植物、珍玩及藝術品版畫(共六十幅)(拍品標號14)出自十八世紀中期最著名的法國版畫家、版畫商人兼潮流製造者雅克·加布列埃爾·尤吉耶(1695-1772年)之手,1772年尤吉耶遺產拍賣、巴黎國立藝術歷史學院收藏兩處分別可見相近之版畫(每套共六十幅)。自十八世紀以來,再無相近作品現身拍場,可謂百年一遇,機會難逢。

清嘉慶朝(1760-1820年)製作的「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版畫(拍品編號244),氣勢磅礴,出自明末清初傑出思想家黃宗羲之孫黃千人(1694-1771年),由黃宗羲的舊圖增補而成,是清朝全國政區的總圖,刻於民間,北京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甘肅山丹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芝加哥麥克萊恩收藏、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早稲田大学均有收藏。版畫運用藍綠兩色,隱然有明代父子畫家李思訓(651-716年)及李昭道 (約675–741年)金碧山水施大青綠、泥金勾綫的古雅神采。此圖展示清代全國輿地,以8塊印張拼合,博雅君子,懸壁縱觀天下之廣,可全覽焉。

清末外銷畫家周培春的兩冊共205幅水彩及水粉畫作(拍品編號253),刻畫清代文化習俗,如圖中「轉梨糕」游戲、賣篦子小車、中秋供月圖、賣洞子花擺攤圖等,展現清末中國社會習俗、生活品味及日常生活。周氏畫作,亦可見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外銷畫是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期間,外國了解中國風土人情的重要媒介之一,主要售予西方藏家,百年之後,為當時風俗留下了一組生動而清晰的圖像資料,悠悠古韻,躍然紙上。

相傳西元前三千多年前,嫘祖開始「養蠶取絲」,河南安陽小屯出土殷墟甲骨文,便已刻有「桑」、「蠶」、「絲」等字,而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更飾有採桑圖紋。 約公元前五百年起,絲綢製作之秘流入日本、印度及韓國等地,於更後期傳至西方。本拍賣呈獻一冊共十四幅繪於十八世紀初的水彩宣紙桑蠶生命週期圖(拍品編號250),精細描繪桑蠶從卵至成蟲的經過。

此外,拍賣會尚有其他與亞洲及中國相關的拍品,如編號273出版於1819年5月1日《加爾各答期刊》的新加坡港規劃圖, 該圖是據現時所知最早期的新加坡港測繪圖,也是英文「SINGAPORE」首次出現於地圖或測繪圖,而這次拍賣,更是此圖首度現身拍場。

相關新聞及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