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說草間彌生 | 南瓜 圓點 無限

草間彌生說草間彌生 | 南瓜 圓點 無限

透過藝術家的剖白,深入瞭解她的三大藝術圖騰。
透過藝術家的剖白,深入瞭解她的三大藝術圖騰。

「宇宙不可見的迴響」

草間彌生的藝術和人生同樣充滿傳奇。作為最成功的在世藝術家,她的作品早已風靡全球超過六十載;她的人生除了戲劇性的高潮,亦不乏艱難苦困的低谷,波瀾跌盪,一路走來。

草間於1929年出生在日本長野縣的種苗商家庭,父親愛到處拈花惹草,母親有暴力傾向,因此她童年時一直生活在雙親的陰霾之下。早在十歲時,草間便開始看見幻覺:閃光、光圈、密集的圓點、對她說話的花朵、擁有生命的印花圖案⋯⋯ 它們不斷地複製繁衍,企圖將她吞噬。草間腦海中重複堆疊、「自我消融」的幻境,驅使她不斷進行藝術創作,試圖在宇宙間尋找自身的意義和定位,從而解放自我。她在一個2016年的訪問中說道:「我曾經歷黑暗的日子和不幸,我都憑藉藝術的力量將它們一一克服。」

「溶解和累積、擴散和分離;粒子消融、來自宇宙不可見的迴響⋯⋯ 這些都成為我藝術的基礎。」
草間彌生,《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2003年

隨著無窮盡的創造力開始綻放,草間著手涉獵各式各樣的創作媒介,包括繪畫、雕塑、表演、影像、時裝和詩歌。「富有靈性」的南瓜、「自我消融」的圓點和無限的網不但籠罩著草間的意識,亦成為她在藝術實踐中反覆使用的創作圖騰。例如那彷若無邊宇宙的無限鏡屋,帶領觀眾全情投入草間非比尋常的夢境之中。

美國愛荷華州德梅因藝術中心 JOHN AND MARY PAPPAJOHN 雕塑公園裡另一版本的《南瓜(L)》雕塑。攝影: Jonathan P.Ellgen

「無限靈性」:南瓜

「我小學的時候跑去外公那片遼闊的採種場玩,才第一次注意南瓜⋯⋯ 和人頭一樣大的南瓜⋯⋯ 突然活過來開始跟我說話。」
草間彌生,《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2003年

南瓜可以說是歷時最久、最為人熟悉的草間藝術圖騰。早在青年時代,她便已開始運用南瓜進行創作。草間於1948年入讀京都美術工藝學校,縱使討厭長達四年的日本畫課程,但她對於能夠逃離母親的掌控、遠離經常爭執的父母而鬆了一口氣。草間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自己的房間,用心地反覆繪畫南瓜。

草間曾經說道:「南瓜似乎不大能引起人們的尊敬之情…… 但我卻被它們迷人的外型所吸引。南瓜大方而不造作,擁有強大的精神安定感,這些地方均深深吸引著我。」

草間彌生 《南瓜(L)》 ,2014年作,估價 40,000,000 - 60,000,000 港元

有大約兩年時間,草間都在京都一名俳人的山腰小屋裡與他的家人同住。她會在二樓房間的地毯上鋪展一張卵麻紙,將畫筆整齊排列,然後開始打坐冥想。直到朝霞籠罩京都東山,她便會執筆繪畫「一幅幅無比寫實的南瓜」:

「我和南瓜的精魂對峙,忘記世間的一切,聚精會神把注意力集中在面前的南瓜...... 我花一整個月處理一個南瓜,甚而廢寢忘食。我不顧時間早晚拼命畫,連覆在南瓜表皮上一點一點細細的顆粒都勾畫得一清二楚。」
草間彌生,《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2003年

草間彌生站在作品《南瓜》前留影,1994年
「我愛南瓜。自童年起,它便是我的精神居所。南瓜深不見底的靈性,一直為世間眾人帶來和平,不啻是人性的讚歌。這樣的南瓜,為我帶來心境的平靜。」
草間彌生,《論南瓜》,2010年

在過去數十年間,草間以不同方式展現南瓜矮胖而富安全感的形態 —— 除了繪畫和雕塑,她亦創作了不少歌頌南瓜精神特質的詩作。在1993年,南瓜更化身為一間兩平方米大小的鏡房,豎立在威尼斯雙年展個人展區的中心。1994年,一個佈滿黑點的巨型黃色南瓜雕塑,在日本直島倍樂生之家美術館的碼頭盡頭傲然挺立,成為2000年代首例在世界戶外展出的巨型南瓜作品。

草間彌生 《A-PUMPKIN [BAGN8]》 ,2011年作,估價 40,000,000 - 55,000,000 港元

今年香港春季拍賣期間,蘇富比將於4月5日「五十周年當代藝術晚間拍賣」欣呈兩件草間彌生的南瓜佳構,分別是尺幅龐大的壓克力彩畫布作品《A-Pumpkin [BAGN8]》(2011年作),以及備受藏家歡迎的南瓜雕塑《南瓜(L)》(2014年作)。

「創作,然後消融」:圓點和無限的網

「我們的地球只是宇宙萬千星辰的其中一點。圓點是通往無限的途徑。當我們透過圓點抺去自己的身體和自然,我們便能夠與周遭環境合而為一。」
草間彌生

現存最早的一件草間作品,是她十歲時畫的一幅母親肖像。畫中的母親雙目緊閉,眼簾、臉頰、和服、頭髮、甚至身體四周,都被一層薄薄的圓點所覆蓋——當自身的存在被抹去,她似乎終於能夠坦然接受宇宙對她的命運安排。

草間彌生在紐約卡斯特蘭尼畫廊舉行個展「FLOOR SHOW」,並於《無限鏡屋—陽具原野》內留影,1965年

這種透過儀式性複製達致的強迫性自我消融,是草間所有跨媒介作品的根本骨幹。在藝術家最初出現幻覺的時期,她經常處於現實與非現實的波動狀態之中。草間正正是透過強迫性的創作,將這些恐懼從體內驅除,「直至我在過程中埋葬自我」。根據藝術家的邏輯,以圓點覆蓋一個人的身體和背景,這樣身體的形狀就好像消失,與圓點同化,形體與永恆合而為一;這容許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消除自己的存在。無限的網亦是相同邏輯下的產物,根據草間在自傳中所述:背景上的網點是「陰」,物件上的斑點是「陽」,兩者陰陽融合。當作為「陽」的陽具軟雕塑,與陽具與陽具之間「陰」的空隙陰陽合一,「我就可以消除自己的存在」。

草間彌生 《無限之網(QNTBH)》 ,估價 20,000,000 - 30,000,000 港元

1967至1969年間,草間在紐約進行裸體「偶發藝術」實驗,參加者伴著邦戈鼓聲嬉戲,她則在他們的身體上塗繪圓點。她積極參與反越戰示威,甚至寫信予候任總統李察·尼克遜,說她希望以圓點裝飾他「硬朗、陽剛的身體」,從而令他們「忘卻自我,最親愛的李察;讓我們在共同之中一起,與『絕對』成為一體。」

今春蘇富比將為藏家帶來草間的《無限之網(QNTBH)》(2006年作),作品以壓克力彩在巨大的畫布上繪製而成,是「無限網」系列的經典範例。

「永恆的愛」:無限鏡屋

草間彌生在紐約卡斯特蘭尼畫廊舉行的「偷窺秀/永恆的愛」展覽現場,1966年

草間在1958年抵達紐約,往後數年間,她一邊發展個人的藝術實踐,一邊參與市內不同地方的展覽活動。卡斯特蘭尼畫廊在1965年展出她的首個無限鏡屋 ——《陽具原野(Floor Show)》。佈滿紅點的布狀突起物幻象,在房內鏡子的折射之下不斷倍增;草間本人則穿著紅色連身衣,以祭品的姿態躺臥在大片的陽具軟雕塑之中。

短短一年後,「草間彌生的偷窺秀/永恆的愛」在同一畫廊開幕,並且大受歡迎。展覽內只有一個多媒體裝置,觀眾可以透過名信片大小的孔洞,窺視六角形鏡屋裡的情況。細小的紅、白、藍、綠和黃燈泡,隨音樂瘋狂閃爍。草間在展覽小冊子中寫道,「永恆的愛」是關於「機械、反覆、強迫、衝動、暈眩、無法實現的無限的愛」,但她本人更傾向「草間彌生的偷窺秀」這個名字,因為觀眾雖然可以觀看裡面的情況,可是卻觸碰不到任何事物。

草間彌生 《我心飛向宇宙》 ,2018年作,估價 20,000,000 - 30,000,000 港元

「五十周年當代藝術晚間拍賣」誠獻《我心飛向宇宙》(2018年作),這是首個在亞洲拍賣的草間彌生鏡屋作品,也是史上第二次有如此大型的鏡屋登上拍場。

草間成功以不同大小的無限鏡屋與觀眾進行互動:既有只能經孔洞偷窺的細小空間,也有真人大小的沉浸式空間,讓觀眾進入充滿詩意、同時令人錯愕甚至恐懼的無限幻境。透過閃燈、南瓜、金色燈籠甚至圓點氣球等主題,草間成功將她的想法譜奏成一首漸強漸進的動人樂章,演繹出人生的無常、死亡的必然,還有在兩者之間綻放的無邊無盡的愛:

「以前我自己親身經歷過那種靈魂出竅、徘徊在生死之交的狀態,現在我終於用這個裝置把那種感覺重現出來。[⋯] 這個展覽是我的宣言,要獻給我這一生的愛。鏡中幾千萬道光速明滅的色彩,正是我們凡塵俗世的縮影。或許某次絢爛消散之後的黑暗,會把我們的靈魂帶進陰鬱的死寂,在那瞬間的毫釐與倏忽中,我們會斬斷人生這不堪的大戲,對生命與享樂的萬花筒搖頭。那些迷幻的光,是夢,是泡影,是天堂。」
草間彌生對「草間彌生的偷窺秀/永恆的愛」的自述,《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2003年

封面圖片:草間彌生,《南瓜(L)》、《南瓜(M)》、《南瓜(S)》,2014年作,2014年9月至12月展於倫敦維多利亞・米羅畫廊的「草間彌生:青銅南瓜」展覽。© YAYOI KUSAMA

當代藝術 香港春季拍賣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