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雲堂藏張大千畫

梅雲堂藏張大千畫

爰大千先生被美術史家推許為「中國繪畫史上最多才多藝、作品最豐富、訓練最佳、遊歷最廣的畫家之一」,更是「一個法古變今的開派人物」。有關其生平和畫藝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棟,珠玉紛陳。筆者綴此蕪文,謹擬紀敘先父母嶺梅先生(1913-1993)、詹雲白夫人(1916-1995)與大千世丈(1899-1983)的交誼,並略述梅雲堂收藏的因緣。

雙親與大千世丈相識,可追溯至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此時先父在南京已加入攝影行業,並曾為大千世丈拍攝畫作而受其賞識。不過,他們真正交往並成為好友,應在一九四四年初。當時雙親因走避日本侵華戰禍,自南京轉徙西南,從昆明到重慶而成都,創立包括攝影、貿易、醫藥及新聞的事業,更以藝術人像攝影稱著。大千世丈則於一九三八年自北平(今稱北京)回川,後遠涉敦煌,面壁兩年余,於四三年十月杪返抵成都,翌年一月于成都展出其在敦煌臨摹的壁畫,轟動一時。雙親雅好藝術,廣交文人畫士,與大千先生相見如故。

一九七〇年,高嶺梅伉儷與張大千伉儷合攝于美國加州克密爾 © 梅雲堂文獻庫
[左] 張大千一九四四年春所作之〈荷花〉,上款稱「嶺梅吾兄」[右] 同年夏寫之〈泛舟〉,已改稱「嶺梅弟」

雙方交誼的進展可從今存大千世丈所贈冊頁得見。最先獲贈的〈荷花〉的上款稱「吾兄」,比之作于同年三、四月間的〈黃山遊屐〉的上款「老兄」,兩者大同小異,屬於一般客套的稱呼,及至是年夏天,所贈的〈泛舟〉,已改稱「弟」。當年大千世丈年四十六,家父僅三十二歲,相差十四載,可謂忘年之交。

其後書信來往,大千世丈稱家父為四弟,家父稱世丈為八哥。及至是年立秋(八月八日)畫〈紅葉白鳩〉跋雲:「青城檞葉未霜先紅,爛若朝霞。以予所豢白玉鳩坐於枝頭,粉光霞彩相映帶,如觀滕昌佑畫圖,惜嶺梅不來為我寫真。」徑稱名字,可見關係非比尋常。又其中「為我寫真」云云,乃指先父長於攝影。

一九四四年張大千為高嶺梅作〈紅葉白鳩〉 (香港蘇富比,〈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場,2011年5月,以28,660,000港元成交)

大千世丈寄寓青城山上清宮,時有把臂同游之樂,下圖即為二人與蕭翼之及楊孝慈在青城山觀日亭的留影。先父自三十年代在中國開創攝影事業,兩人於畫藝影藝各有所長,自亦惺惺相惜,今日尚存多幅先父親自攝影的大千世丈照片。

自一九四四年起,雙親開始購藏大千先生的作品,其中〈西園雅集圖〉和〈圖記〉八屏是當時的重要藏品。先父衷心傾慕大千世丈的畫藝,而大千世丈亦喜得知音,將平生得意之作〈按樂圖〉在乙酉(1945)年春節惠贈家父,以為賀歲之禮,可見二人交誼進展之速。

抗戰勝利,雙親攜家回寧。大千世丈雖然家在四川,但經常往來京、滬、寧,舉辦展覽,時有相聚。家父亦乘歷次展覽的機會,增購藏品。當時幣值崩潰,物價飛漲,大千世丈畫作標價在一九四七年上海展覽中已以百萬計,到一九四八年的展覽竟達億元,「標價之高,搶購之盛,真是空前絕後。」〈嘉耦圖〉以及不少四十年代的作品,便是以黃金計值入藏的。同時,大千世丈亦屢以精心傑作酬答知音,獲贈的佳作以〈多子圖〉最為突出,不僅寓意吉祥,也切合先父斯時已有六子二女的家庭狀況。

一九四四年作〈按樂圖〉
張大千、高嶺梅、楊孝慈及蕭翼之同遊四川青城山觀日亭時合影 © 梅雲堂文獻庫
一九四八年作〈多子圖〉 (香港蘇富比,〈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場, 2011年5月,以74,580,000港元成交)

雙親在一九四八年率子女移居臺灣。大千世丈翌年自香港赴台遊覽。先父協助籌畫在台首次展覽,至為成功。世丈有感時局變化,回川接眷屬赴台,隨即與雙親連袂來香港。高家在港定居,大千世丈則開始他在海外到處為家的生活。直至一九七六年回臺灣定居前,先後寓居阿根廷、巴西和美國加州,遊蹤更遍及歐、亞、美洲。大千世丈與香港結緣,始於一九三三年,後三八年自北平逃避戰亂,從上海返回四川,取道香港,曾與香港畫家交往。四八年底至四九年初再度訪港,廣交藝友,舉行展覽,並寄寓簡琴齋(1888-1950)「在山樓」,〈湖光山色〉即寫於此。

其後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大千先生訪港,每由雙親接待,亦曾多次寓居捨下。當時弟妹們年紀尚幼,總愛圍觀這位紅臉美髯的「張伯伯」揮毫。「張伯伯」興致一到,小孩子還會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至於筆者記憶中的印象,就是隨著他的到來,家裡每天高朋滿座,平添不少熱鬧。張伯伯精神飽滿地掀髯暢談,成為座客的中心。等到客人散去,家人各自就寢,他總是在燈下孜孜不倦地看書。到我們早上睡眼蒙矓地起來上學,卻看見他全神貫注地作畫。

張大千揮毫,旁立為高嶺梅子女 ©梅雲堂文獻庫
一九四九年作〈湖光山色〉 (香港蘇富比,〈梅雲堂藏張大千畫─金針傳法立宗風〉專場, 2013年5月,以33,720,000港元成交)

也許是耳濡目染的關係,養成自己對中國藝術的興趣。中學時代開始學畫,大千世丈自然成為我請教的對象。當時家父正著手編輯〈張大千畫〉,其中的畫譜,便是給我的啟蒙教本。我這愚鈍的學生在創作上沒有成材,後來選擇了研究美術史的道路。在史丹福大學學習期間與大千世丈克密爾的居所正相鄰近。由於地利之便,使我得以拜覽他的珍藏,亦蒙開示鑒賞辨偽的門徑,使我受用不盡,感激至深。

先父曾多次為大千世丈在香港及臺北籌辦展覽,並且借出一己的收藏,充實展覽的內容。其中一九五八年為祝賀大千世丈六十壽辰的〈周甲聲聞之壽〉畫展,至為哄動,排隊等候入場參觀者達數千。

又一九六二年香港大會堂美術博物館以張大千畫展為開幕志慶,大部份展品亦由家父借出。其後三年,家父以個人藏品巡迴新加坡、馬來亞及泰國展出,使大千世丈的藝術得以廣及南天,其中尤以在曼谷介壽堂舉行的御前預展蒙泰皇親臨,備受重視。大千世丈亦於1963 年訪問南洋,與當地文教藝術界交流,更尋幽探勝,將南洋風光收於筆下。

先父于五十年代創立東方藝術公司及東方學會,弘揚中國文化,並開拓文化商機,業務涵蓋出版書刊、籌辦展覽、印製年曆賀咭畫片、製作藝術磁片等範疇,得到大千世丈的鼎力支持,而先父亦致力使大千世丈的藝術宣揚於海內外。他曾多次為大千世丈編印作品圖錄,而〈張大千畫〉(1961)一書,尤為傾力之作。其中所收畫譜及畫論,更包含作畫步驟圖示,有助於研究大千世丈的畫藝、理論,以及提高對中國繪畫的認識,頗獲佳評。

隨著大千世丈的聲譽日隆,此重要著作屢被坊間引用及翻印,影響更為廣泛。其他如〈張大千畫集〉(約1958)、〈張大千畫集〉(1967)、〈大千己巳自寫小像〉(1968)、〈大千先生畫萃 ‧ 甲乙丙丁集〉(1968)及〈清湘老人書畫編年〉(1978)等圖錄的編印,亦曾主持其事。

張大千為〈張大千畫〉示範作畫執筆式
[左]一九五八年慶賀大千六十壽辰之〈張大千國畫展覽:周甲聲聞之壽〉目錄 © 梅雲堂文獻庫 [右]一九五八年三月十四日〈華僑日報〉報導以上畫展
[左] 一九六三年馬來亞怡保張大千畫展現場,人頭攢動 © 梅雲堂文獻庫 [右上] 同年,張大千與高嶺梅同游馬來亞名勝霹靂洞 © 梅雲堂文獻庫 [右下] 一九六三年張大千畫展在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展出,前立為高嶺梅 © 梅雲堂文獻庫
[左] 一九六四年泰國曼谷〈張大千畫展〉展冊 。[右] 曼谷御前預展時,泰皇普密蓬親臨現場參觀 © 梅雲堂文獻庫

(由左至右)高嶺梅編印之〈大千己巳自寫小像〉(1968)、〈大千先生畫萃‧甲乙丙丁集〉(1968)、〈清湘老人書畫編年〉(1978)
一九六一年高嶺梅耗時三載編纂之〈張大千畫〉,收錄張大千畫譜、畫論及配合此出版物繪製之作品,乃研究其畫藝及理論經典之作
高嶺梅與張大千翻閱〈張大千畫〉,相談甚歡 © 梅雲堂文獻庫
[左] 一九四四年為高嶺梅戲寫〈春思圖〉。[右] 一九五九年為高嶺梅伉儷寫〈芍藥〉

此外,從梅雲堂藏品中的贈畫,更可見大千世丈與家父情如手足的摯交。大千先生每以率性真情之作,贈其至親好友。例如〈春思圖〉是一九四四年冬日爐邊談笑的戲墨。寥寥數筆,捕捉了一個半裸美女撩人的春意,在大千先生的作品中是至為罕見的。一九五二年大千世丈將攜家眷遠赴阿根廷,倚裝待發,仍寫〈美人障扇〉留贈家母。作於一九五八年二月的〈冬菇〉和〈山澤聯吟〉,同屬意筆,是因為病目而視力衰退,遵醫囑停筆半年,甫能作畫即拈管揮毫,以告慰老友,還加上長題,「以記一時樂事」。又藏品中尚有不少題記把臂同游之樂,例如〈芍藥〉記一九五九年在東京同賞此花,並戲問「嶺梅視之,以為物情有得否?」又〈松聲雷鳴〉記一九六二年同遊日本三絕景之一天橋立,漫步長堤上賞松,突遇暴風雨,衣履盡濕,驚險萬分,歸來後大千世丈以淋漓的潑墨,粗勁的筆觸,展現風馳電疾之勢,與觀者分享其冒雨沖風松間吟嘯的豪情勝慨。至於一九六三年同游馬來西亞名勝,亦有佳作,題跋寫景記事,愉悅之情,躍然紙上。

性愛熱鬧的大千先生在寓居阿根廷及巴西期間經常東來。而在幽居八德園,作畫造園之餘,每盼好友來訪,排解寂寥。大千世丈屢次邀約雙親往訪,曾於八德園內特為雙親造一屋,作為他日移居巴西的居所。一九六六年為繪潑墨潑彩山水〈招隱圖〉,並題詩雲「莫更寒盟負磵阿,十年松已長煙蘿。平分山色重招汝,只恐黃塵不放過。丙午七月寫三巴摩詰山園,寄與嶺梅四弟,知予望眼欲穿矣。」家父終於在一九六八年初成行,暢談歡聚。世丈晨起往畫室繪〈讀書秋樹根〉,以志重逢欣喜。此畫在金箋上以潑墨潑彩技法寫樹,樹下高士細筆鉤勒,面相與體態較為肥胖,正是大千世丈筆下、穿上古人服飾的家父肖像。

此外,以家父入畫者,尚有祝賀家父四十七歲生辰而畫的〈瓊峰蕭散圖〉三連屏巨制。時寄寓青山瓊峰別墅,畫中所見即為對景寫生之作。畫稿隨意點染,已是生趣盎然。第三屏下角有二高士,一老一少,正是兄弟二人的寫照。

[左]一九六六年為高嶺梅寫潑彩山水〈招隱圖〉 (香港蘇富比,〈梅雲堂藏張大千畫─金針傳法立宗風〉專場,2013年5月,以71,800,000港元成交) 。[右]一九六八年為高嶺梅寫照〈讀書秋樹根〉 (香港蘇富比,〈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場,2011年5月,以19,700,000 港元成交)
張大千〈瓊峰蕭散圖〉三連屏
張大千與高嶺梅 © 梅雲堂文獻庫

易君左(1898-1972)世丈曾撰文述及二人交往,謂「〔大千先生〕哥哥善子先生已去世了,但是他還擁有兩個最親愛的弟弟:一個是異姓的愛弟高嶺梅先生,一是同姓的愛弟張目寒先生。……嶺梅與目寒的友誼親情,淵源太深,可以振人心而風末世。」梅雲堂的創立,正是各子女秉承雙親的意願,繼續弘揚中國藝術,為欣賞及研究大千世丈的成就略獻綿力。

本文節錄自〈梅雲堂藏張大千畫〉(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3)並於二零一一年四月略為修訂


「梅雲堂」乃高氏伉儷的十一名子女共同創立,以紀念其雙親與大千先生半世紀情同手足之摯交。

一九九三年,「梅雲堂藏張大千畫」首展于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以其藏品之涵蓋範圍之完整、品質之精美,且見證了收藏者與畫家的深厚友誼,令觀者眼界大開,複先後巡迴展覽於東瀛、星洲,轟動海內外收藏界。

[左] 一九九三年,「梅雲堂」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辦「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展覽,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行,展出藏品逾一百二十幀,由張徐雯波為開幕儀式剪綵。 [右] 展覽現場 © 梅雲堂文獻庫
© 梅雲堂文獻庫

一九九五年及一九九七年,「梅雲堂」分別於東京澀谷區立松濤美術館及新加坡美術館舉行「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展覽。

展覽圖錄

「梅雲堂」在推動文化教育方面不遺餘力,捐款支持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籌建學生宿舍,嘉惠學子。為紀念雙親與張大千情同手足之摯交,宿舍名為「梅雲堂」,提供三百宿位,設多用途活動禮堂、共用空間、活動室等,於二○二三/二四學年全面投入服務。


〈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拍回顧
中國近現代書畫

關於作者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