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手:春拍當代藝術晚拍焦點鉅作

有形之手:春拍當代藝術晚拍焦點鉅作

備受矚目的蘇富比亞洲五十周年當代藝術晚拍即將舉行,讓我們從這些傑作之間找出有形或無形的聯繫,了解背後藝術家的思想世界。
備受矚目的蘇富比亞洲五十周年當代藝術晚拍即將舉行,讓我們從這些傑作之間找出有形或無形的聯繫,了解背後藝術家的思想世界。

五十周年當代藝術晚拍中面世的多件頂尖拍品,均呈現出抽象與具象之間令人著迷的二元特性,步步拓闊抽象和具象的論述。「藝術家的有形之手」,即藝術家本人的創作痕跡,曾經被視為藝術創作和鑑賞的必要元素,但時至今日,這些討論焦點亦慢慢移向藝術「質」的呈現:質感、重量、顏色、軟硬度⋯⋯以及這些特質在反映藝術家自我之餘,如何進一步揭示作品的深層意義。

羅伊·李奇登斯坦以乾淨而棱角分明的手法,呈現出如機器製作的畫面構圖;格哈德·里希特則在刮畫之中,抹去人類記憶和觸感的痕跡。安東尼·葛姆雷將鋼塊焊合,創造出一個模仿人體空間和物質的形體;相反,塞西麗·布朗以鬆散的筆觸,在肉體之間穿梭自如;拉法·馬卡龍則利用麥克筆、蠟、噴漆、塑膠彩、水粉和油彩,呈現一個個謎樣的角色。這批藝術家不約而同在探索事物本質的過程中,重新編織意義,捕捉當下的本質——他們的創作本身,便是「當代」的定義。

羅伊・李奇登斯坦《人物》,1977年作

人物》是李奇登斯坦個人極為喜愛的作品,終其一生珍藏不賣。他把自己標誌性的普普風格引入超現實主義的神秘領域,重新演繹為人熟悉的元素。1977年,李奇登斯坦開始鑽研超現實主義,並把最擅長的條紋和班戴圓點與畢加索的沙灘裸女、達利的沙漠風景和米羅的有機圖形混搭錯配,創作出49幅畫作。在解釋那猶如印刷機器般精準的美學時,他表示:「我想隱藏人手創作的痕跡」,反映了七、八十年代的李奇登斯坦更樂於大膽嘗試。《人物》曾多次入選李奇登斯坦的重要作品展,包括2010年米蘭三年展的「羅伊・李奇登斯坦:思考藝術」(Roy Lichtenstein: Meditations on Art),印證了他對二十世紀藝壇作出的傑出貢獻。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畫》,1992年作

抽象畫》是一組極其珍罕的四聯畫,作於1992年,亦即是里希特在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辦突破性回顧展后的翌年,展現了這位德國藝術家在巔峰時期出色的抽象實踐。到1992年,里希特已經掌握了刮板技術,這意味著他能夠將藝術性的把控交給顔料的物理性質,從而抹去所有藝術家的手工痕跡。隨著藍色和綠色的顔料層在畫布上塗抹、拖曳和留痕,排列之間形成了詩意的對話,水平和垂直的條紋互相交織,產生明顯的節奏感和運動感。《抽象畫》是里希特在1992年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中裝置作品的核心,隨後更在藝術家的里程碑式回顧展「格哈德·里希特:1962-1993年繪畫」中呈現,這個展覽進一步巡迴到巴黎、波恩、斯德哥爾摩和馬德里的重大機構。用評論家多麗絲·范·德拉森的話來說,這是一場「重置當代藝術標準」的展覽。

與此同時,當代藝術日間拍賣亦呈獻一幅里希特的早期抽象作品《無題48號》(1973年),展示了藝術家對色彩和形式的實驗,反映出他藝術實踐的形成,進而成爲世界上最重要的在世畫家之一。

「我總是需要再畫抽象。我需要那種快樂……我們在抽象中一定能找到某些事物,一種更高超的官能,一種不斷發展的感受力。」
格哈德・里希特

安東尼·葛姆雷,《OPEN HIDE》,2016年作

多年來,葛姆雷藉著創作孜孜探尋建築與人體之間的關係,《Open Hide》便是其中的優秀作例,它屬於「開放砌塊」(Open Blockworks)系列,試圖打破身體邊界,在通透與密閉之間來回變幻,邀請觀者遊走在開放與封閉、穩定與崩塌的邊緣。葛姆雷說:「我想讓軀體敞開。(……)我想激發觀者的好奇心,也讓他們意識到自我在時間和空間中流逝」。本作尺寸如真人,藝術家巧妙利用正負空間,鼓勵觀者通過自己的身體框架思考雕塑與自身的關係。通過不同材料、姿態和空間關係,藝術家努力賦予那隱晦而且最深刻的東西一種形式,而這東西就是感知。感知佔據身體,而身體棲居於世界。

「質量與空間、光明與黑暗、線條與體積各就其位。從作品身上,個體閱讀到自身所受的震撼經驗。」
安東尼·葛姆雷

塞西麗・布朗他們現在在哪裡》,2013年作

塞西麗・布朗一直探索以油彩描繪人體和環境的可能性,這幅混雜了豐富色彩和動態的《他們現在在哪裡》就是這種典型的狂歡式探索。在這幅作品中,藝術家以嶄新的風格演繹傳統的裸體群像畫,鬆散的筆觸勾勒出擠滿人物的畫面;油彩經按壓、抹拭和擠捏成畫布上的肉感色塊,令人充份感受每道筆觸所流露的身體親密感。塞西麗・布朗以1968年Jimi Hendrix Experience樂隊的經典專輯《Electric Ladyland》的封面為靈感,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本作。在無限的空間中,零散的人體各自遊走,一如藝術家所言般「自成一個繪畫世界,一個個女子在其中來去自如⋯⋯它帶有一種心理性的、源於自我記憶的感覺」。2013年,本作在洛杉磯高古軒畫廊舉行的塞西麗・布朗個展首度展出。

拉法·馬卡龍《CAC I》,2021年作

自學成才的藝術家拉法·馬卡龍曾受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訓練,熟知人體形態結構。他筆下的人物明顯拉長,四肢如球體,頭顱放大,這些「怪誕奇幻、充滿超現實形象和表現主義色彩的人物」,沿襲多位現代主義大師,包括「原生藝術」(「原始藝術」)之父尚·杜布菲。本作曾在西班牙馬拉加當代藝術中心的「十五」(Quince)馬卡龍個展展出,尺幅宏大的《CAC I》是當時特別為展覽創作的十五件作品之一,也是至今登上拍場的最大幅馬卡龍作品。本作出自馬卡龍首次以編號命名的作品系列,編號手法容許觀眾在他創造的超現實世界中自由馳騁。本作亦見證了馬卡龍回歸早年作品常用的黑白創作主色,並利用黃褐色和赭色點綴的手法。

今季當代藝術日拍同時帶來馬卡龍的早期作品《下班後》,在日常場景中繪有他筆下的虛構角色。奇幻的人形和犬狀角色置身於富金屬感的粉紅及紫色派對房間,讓人一窺馬卡龍另類的幽默感。

「畫作中使用的物料,為我提供絕對的表述自由。噴漆帶來現代性、動感和色彩;鉛筆和麥克筆營造緯線重心;蠟、塑膠彩和水粉帶來細緻的透明感;油彩則為整體添上深度。」
拉法·馬卡龍

當代藝術 亞洲五十年 香港春季拍賣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