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蒂芬· 拉扎里迪斯(Steve.Lazarides)認為:「街頭藝術不僅是嘻哈文化和街頭塗鴉,如今它的藝術內涵更為深遠。」這位眼光卓越的倫敦藝術經理人從80年代就開始關注街頭藝術,曾發掘Invader、JR以及大名鼎鼎的班克斯等藝術家。今春,蘇富比香港將於3月17日至26日呈獻拉扎里迪斯策劃之「街頭帝王」展售會,匯集一系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風格及媒材的優秀作品,當中包括尚· 米榭· 巴斯基亞、班克斯、凱斯· 哈林、維里斯、奥斯· 葛妙斯兄弟、KAWS以及Invader。趕在展覽開幕之前,我們與拉扎里迪斯一起聊聊街頭藝術,了解他作為藝術經紀人是如何打造這一「藝術王國」,以及他眼中的藝壇新秀。
史蒂芬· 拉扎里迪斯(Steve.Lazarides)
街頭藝術是如何從地下運動轉變成當今最炙手可熱的焦點?
我想,街頭藝術最初由地下藝術運動演變而來,最早可追溯至1975或1976年,第一本關於塗鴉的書籍——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塗鴉的信仰》(The Faith of Graffiti)也於同年間出版。而在書中,梅勒就把「街頭藝術」描述為一種正式的藝術門類。之後,哈林和巴斯基亞開始初露鋒芒,更進一步奠定基石。不過,街頭藝術也經歷過一段低潮,到21世紀早期才得以捲土回歸,再掀風浪。即便如此,街頭藝術自那時便備受異議,至今亦然。所以客觀來說,這種藝術形式自起源至成氣候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儘管對於藏家來說並不盡然,一些頗具威望的藏家當時以僅僅250英鎊購入的作品,如今已經價值連城。並不是出於客套,我認為蘇富比從很早期就關注街頭藝術,給予很大的支持。現在街頭藝術已證明不是曇花一現的短暫熱潮。
為何你會這麼想?
街頭藝術有一陣子遊走邊緣。現在逐漸融入主流社會。在收藏家的家中看到街頭藝術家的作品並列在弗朗西斯•培根、阿尼什·卡普爾的作品之旁,讓人欣慰。而我的畢生心願就是將其打造成「藝術」,而非「街頭藝術」。
班克斯 《轟炸英格蘭中部》,2002年作
哈林和巴斯基亞也是以街頭藝術出道。如今他們的作品被陳展於博物館和畫廊,讓許多人都忘記了這一點。
人們的確會忘記。班克斯也是如此,他至今依然活躍在街頭,卻已不再被視作塗鴉藝術家,似乎他已跨越這個屏障。一旦藝術權威說:「他們可不是社會威脅。他們已經穿起西裝打起領帶,準備加入我們的俱樂部了。」這時,藝術家的身份才得以被接受。其實這是一種歧視,我認為傳統藝術權威沒有參與過這場運動,這是一場實在的民粹主義運動。
你認為當街頭藝術被陳放在像美術館那樣傳統的展覽裡,它還會具有同樣的視覺張力嗎?
我覺得那要看你是如何陳列了。如果你的佈展設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就不會失去任何特色。說實話,這還要取決於作品本身的力量。我這麼說有些唐突,但作品優劣,策展人的佈局方式確實是展覽的重要因素,有時無關展覽地點。
Invader, MAN_42, 2011年作
你曾經說你認為街頭藝術是一種哲學,而不僅僅是一種風格。
是的,我是這樣認為。我覺得他們是與眾不同的群體。馬克·詹金斯(Mark Jenkins)創作雕塑,JR喜歡攝影,維里斯愛用機械鑽。從風格上說,可謂天南地北,但是他們卻被同樣歸類為街頭藝術家。我的確認為他們尊奉一個共同的哲學:自由和叛逆,揮灑自由開放的思維,將想法傳達給大眾。
你是如何從街頭藝術的欣賞者轉變成它的「代言人」?
這純粹是個意外!九十年代中期,我還是一名攝影師,有一次接到任務需要和班克斯合作。而那次合作是個轉折點,我並不是一個優秀攝影師,我更適合幫助其他人籌劃藝展,所以我開了一家畫廊,因為我是街頭藝術這一群人中最不離經叛道的——我有信用卡。之後我便開始經營代理那些藝術家,為他們籌展。我一直都很享受這樣一個「代言人」的角色。
唐納‧懷特《無題》,1983年作
是什麼啟發你策劃本場展覽?
我覺得如果能把傳統大師和現代新銳的作品放在一起,一定別有新意,這次展售會難能可貴,呈獻眾多傑出作品,不僅如此,觀者更將深切感受到藝術家的獨特個性,以及他們藉以街頭藝術齊聚一堂的力量,那是一種可以超越傳統藝術世界之外的影響力。
你希望人們能從這次展覽中得到何種啟發?
就像我們剛剛談到的關於巴斯基亞和哈林,我們說到他們「曾經」是塗鴉藝術家(笑)。這場重新認知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它的終點,是藝術,和任何門類的藝術一樣發人深省。它不僅僅屬於一幫嘻哈小子,它的影響更為深遠。他不應該被輕視,它的精神源遠流長。
Invader,《魔術方塊湯尼‧蒙塔那》,2007年作
你如何形容當今街頭藝術的狀態?它將去向何處?
從某些方面講,我認為它目前有些迷失。不論在街頭或是畫廊,街頭藝術水平參差不齊。我希望更多後輩藝術家能夠從JR, 維里斯和班克斯這樣的藝術先鋒身上得到啟發,他們的成就逆轉遊戲規則,他們如此年輕就已大獲成功。我最近也正在關注像土耳其和伊朗的一些藝術家,他們正在試圖傳遞著強有力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不只是在說「我是誰。」這就是我在尋找的東西,我喜歡和創新藝術家一起工作。
羅恩·英格力《地位滿足感》,2011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