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五月份拍賣會即將到來,一群蘇富比當代藝術專家幾個月來發現自己不只查閱常用的藝術史文章,更翻閱不少五十年代的美國愛情漫畫,這幾乎成了他們每日工作的一部分,全因研究的畫作為普普藝術大師羅伊·李奇登斯坦的《戒指(訂婚)》,這是一幅他於1962年依照單格漫畫而作的耀目傑作。
斯坦芬·T·艾德里斯收藏,羅伊·李奇登斯坦《戒指(訂婚)》,1962年作(局部,及67頁)(估價待詢)
在所有李奇登斯坦於六十年代早期創作、以戰爭及愛情漫畫為題材的作品中,本幅《戒指(訂婚)》是當中尺幅最大、力量澎湃的作品之一,又以苦中有樂、似非而是的方式,表達藝術家最個人的情感。本作近6英尺寬,畫面聚焦於兩只手上,捕捉高潮一幕:他正要把戒指套在她手指上。浪漫且充滿激情的交流場景與四周擴散爆發的圓形圖案形成強烈對比,將氣氛推向頂峰,背景顏色更與準新娘的深紅色指甲油相同。抽象的背景使此幅普普藝術作品更為奪目。蘇富比當代藝術部專家 Michael Macaulay 形容:「他把求婚重新塑造成爆炸情景,把眾人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濃縮成精華。」
在很多方面來說,李奇登斯坦是一位善於隱藏的藝術家。在光滑平坦的作品畫面背後,隱藏了其高超技巧,一絲不苟的手繪作品,例如其標誌大圓點及粗黑輪廓線條,用以呈現出商業印刷技術的錯覺。他的作品通常不顯露其個人生活或內在情感。縱觀其愛情漫畫作品,《戒指(訂婚)》是其中最精煉簡約之一。畫中沒有面容,沒有對白,也沒有敘述。這樣的省略卻是經過深思熟慮,Macaulay 說:「他可以很輕易加入泡泡對話框,或是文字方塊。如畫中有文字的話,便會令你以特定的角度去觀看。」
1962年李奇登斯坦創作《戒指(訂婚)》時已將近四十歲。與同期的普普藝術新星安迪·沃荷及詹姆斯·羅森基斯特一樣,他大膽運用廣告及漫畫等通俗文化的表達方式,吸引不少支持者,更有力推動美國藝術從崇高的抽象表現主義時期,走向時髦活躍的六十年代。
羅伊·李奇登斯坦與《傑作》(1962年作)及《戒指(訂婚)》(1962年作),於紐約利奧·卡斯特里畫廊,1962年作
李奇登斯坦作品中的浪漫主角均是當代藝術世界的寵兒,看到畫中的奇思幻想時不禁會心一笑。另一幅作於1962年的經典作品《傑作》取材自愛情漫畫,畫中的主角是一位藝術家,他粗獷強壯,頗有自信,看來更有點自命不凡;旁邊則是一位對其敬慕不已的金髮年輕女子。這位女伴驚嘆:「為什麼,親愛的布拉德,我的天,整個紐約城不久都會為你的作品而歡呼喝彩!」同年,李奇登斯坦在紐約利奧·卡斯特里畫廊的個人展覽尚未開幕,此幅作品旋即售出。其後藝術家大膽開展了全新的創作系列,揉合高雅及通俗藝術,以其漫畫風格向現代藝術大師保羅·塞尚及皮耶·蒙德里安等致敬。
李奇登斯坦在個人生活中曾面對不同的挑戰。他與畫家伊莎貝爾·威爾遜於1949年結婚,最後二人的關係告終。後來他與研究生蕾蒂·盧·艾森豪爾陷入新戀情,卻離開了他的兒子們。
這正是他選擇把理想求婚情景繪成大爆炸的時刻。到底是人生高潮還是末世災難?美好婚姻還是海市蜃樓?
<i>我不認為此畫的本義只是玩世不恭。它帶著少許譏誚,卻又發人深省,具有銳利見解。由此角度來看,這幅作品更見趣味盎然。</i>
《戒指(訂婚)》一作中也可以見到古典高雅藝術的踪影,為其本質增添了更多深層意義。畫中的手部姿態與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顯然相似,因此更引起藝術史學家的疑問,尤其對於李奇登斯坦對婚姻的態度的探討。米開朗基羅的西斯汀教堂穹頂畫與李奇登斯坦的美國普普藝術作品中,主角碰觸的那一瞬間,Macaulay曾形容兩者呈現:「見證存在,賦予生命。」在那時候,「或許沒有戒指的女人就什麼都不是。」
1962年以後,人們對於婚姻的態度有所改變,然而李奇登斯坦這一里程碑式作品以非比尋常的處理方式,描繪出這個人生典型的神奇時刻,觀者不禁驚嘆於這一強大的力量而駐足不前。Macaulay曾說:「我喜愛這幅作品,因為觀賞的角度並非只有一個。此作具有多重意義,每位觀者都會從中有所解讀,繼而被深深打動。」
羅賓·切巴萊斯為駐紐約記者及編輯策略分析員。
羅伊·李奇登斯坦《戒指(訂婚)》將在5月1至5日及8至12日於紐約展出
拍賣將於5月12日舉行。查詢+1 212 606 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