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國藝術市場

Sotheby's

中國對傳統及當代藝術門類日益成熟的需求,以及漸趨旺盛的興趣。然而我們應如何理解當中的發展?中國藝術在環球市場的定位如何?未來的發展何去何從

蘇富比藝術學院藝術商業系主管伊恩‧羅伯森博士將與我們分享他的見解。

中國藝術市場增長蓬勃。圖為201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場盛況。圖片由Art Basel提供

蘇富比:什麼是影響中國藝術市場的主要因素?

羅伯森:關於中國藝術市場的影響或可分為兩大議題。第一是中國本土長期穩健的經濟狀況,雖是間接因素,卻是關鍵所在;第二是國內整體對品味風格的共識。

蘇富比:中國藝術市場近年來增長力驚人。你認為促進增幅的要素仍然存在嗎?

羅伯森:如2011年中國所提出的改革政策能繼續在本土藝術市場的各個層面實行,中國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則可持續增長。此外,拍賣行數據的準確性及作品的真品性同為關注尤重的兩大因素,除了決定市場信任及信心外,更是促使市場蓬勃的必要條件。進口稅務及出口法規亦是當中重要的議題,與中國國內的財政改革息息相關,並與國內經濟的穩健狀況關係密切。

蘇富比:怎樣理解品味風格?主觀的感受不是很難達到共識嗎?

羅伯森:的確,正如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蘇富比藝術學院論壇上,與會講者對當代中國藝術品味的看法各有不同,當中藝評家朱朱認為風格是從傳統原則建立而來,但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田霏宇則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內容和形式與全球的美學概念不可分割。全因「時代精神」現在不再只是某個城市、國家或文化具備的特點,而是世界各地跨越了國界的共同潮流。

當代水墨藝術家如彭薇等人之作品均深受文人傳統影響。圖為彭薇作品《我常與寶石傾談良久》,2013年作,成交價1,060,000港元

蘇富比:你對上述觀點,尤其針對中國水墨作品復興的看法如何?

羅伯森:不僅是中國,現時中東水墨作品同樣愈見盛行,兩者均包涵文字、詩詞與文學。我認為這些作品都會導致文化上的分離,未來人們對當代藝術的品味將會分化,因為多數水墨作品都與自身紮根的文明一脈相承,息息相關,而這對沒有特定形式的當代藝術界來說,很難理解或找到共鳴。從杭州、德黑蘭及東京的傳統水墨畫院的實例中可以清晰見到,它們只教授各自獨特的書法傳統。這就好像在歐洲,學生研習彩色手稿藝術時,以拉丁文作為學習語言一樣。

中國藝術當然還蘊含更多吸引國際關注的特質。我們看到很多藝術家透過後普普藝術風格,揭示西方歷史名作的問題,或從中尋找靈感。另外,還有紀實攝影派及不少概念藝術的誕生,以及大量學院派的油畫創作。但是我認為,從摒棄油彩畫布而轉以筆墨創作的藝術家人數可看出文化方向發展的轉變。

蘇富比:你認為這個藝術門類的未來發展怎樣?

羅伯森:中國水墨作品重新興起的故事只是剛剛展開。遠見卓識的圈內人士會感受到,國內可能正逐漸著重於復興往日的精神。我們更可從紐約蘇富比水墨拍賣的非凡佳績,以及眾多歐美知名老牌及當代博物館舉辦的水墨藝術展覽中,見證此門類在藝術市場上的魅力。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