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八年(1743年) 御製銅鎏金交龍鈕雲龍趕珠紋「倍南呂」編鐘
《乾隆八年製》款 估價: $1,000,000-1,500,000 美元
乾隆帝好雅慕古,博閱史籍,深曉高古鐘樂所代表之重大意義,故以之鞏固政權,昭明威望,自清宮收藏逾千件高古銅器中,嚴選成組十一件周朝銅鐘,親撰御文嘉賞,又特設專廳展示,遠追高古禮儀,以古代重器,發揚歷朝天子傳統,肩負承傳重任。如本品之清代編鐘,以周朝古器為雛本,然而遍體鎏金,而非模仿古器飾以深綠包漿。如此做法,與其祖父康熙帝相近,慕古之餘不流於模仿。本品鎏金華貴,頂飾交龍鈕,器身鑄華美浮雕,宣示財力重權,極具清代特色。
圖一:Two imperial bianzhong dated to the eighth year of the Qianlong reign,
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 © RNN-Grand Palais/Art Resource NY.
弘歷愛樂,對樂理興趣濃厚,故於1741年首設樂部,考訂樂律,訂宮廷雅樂樂制,制各宮廷儀式禮樂之歌譜,一直流傳至20世紀初。如本品之鎏金編鐘,以十六枚為一虡,應十二本律及四倍律,陰陽各八,尺寸相同,鐘壁厚薄有別,高懸於木虡之內,木虡裝飾華美。可見於郎世寧(1688-1766)繪《萬樹園賜宴圖》(約1755),曾展於《Splendor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 The Glorious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The Field Museum,芝加哥,編號101。
現時文獻記載乾隆御製編鐘之中,法國楓丹白露宮收藏兩枚,與本品相同(圖一)。鐘身刻有《乾隆八年製》款,另一面長方形框中分別刻「南呂」(音階之第十音)及「應鐘」(音階之第十二音),圖見《Le Musée Chinois de L’imperatrice Eugénie》,巴黎,2001年,頁39。此兩枚編鐘出自一組來自北京之貢品,1861年由Montauban將軍精選,代表法國軍隊獻予拿破崙三世及其皇后尤吉尼,即於杜樂麗花園公開展覽(圖二)。展覽過後,軍事作品送往國家軍備倉庫,其他由尤吉尼皇后收藏,並挑選最愛珍品,置於杜樂麗花園內之私人廳房長期展示,該兩鐘即在其內。兩年後(1863),兩銅鐘移至楓丹白露宮中國館,該館由尤吉尼皇后收藏親自精心策劃,共佔宮中四廳。
圖二:Illustrated London News, 13 April 1861. (Bell-top right hand corner)
北京故宮博物院目前收藏成組乾隆御製編鐘最少兩組,其一乾隆二十九年製(1764),鎏金銅編鐘,另一組為黃金鑄造,乾隆五十六年製(1791);其中「太簇」(音階之第三音)、「夾鍾」(音階之第四音)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宮廷珍寶》,香港,2004年,頁6-7,圖版5。該組金編鐘由朝臣上奉,慶乾隆八十大壽。末代皇帝溥儀曾以該組編鐘作抵押,向北京鹽業銀行借貸。1949年,該組編鐘歸還至紫禁城。
乾隆御製編鐘極為珍罕,除故宮收藏之外,僅只數例曾現身拍賣場。一佛鐘例,乾隆元年製(1736),月牙邊沿,售於倫敦佳士得2008年11月4日,編號48;另有兩例,與本品同製於乾隆八年,尺寸較小,鑄淺浮雕落款,下部鑄多個音乳,兩品分別售於香港佳士得2008年5月27日,編號1540及2015年6月3日,編號3119。此外尚可參考三例,飾八卦紋飾,乾隆十一年製(1746),其中兩例分別售於紐約佳士得2001年10月16日,編號307及1995年9月22日,編號492,第三例現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03年由Major Louis Livingston捐獻。巴黎蘇富比曾售一例,乾隆十三年製(1748),仿古造型,售於2010年6月9日,編號39。再比數例,鑄於乾隆年間,其中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2006年11月8日,編號36,尺寸較大,另一例售於巴黎蘇富比2010年6月9日,編號43,此外尚有一鎏金銅鐘,仿周朝風格鑄成,售於費城Freeman’s,2015年3月14日,編號65。
[i] Alison McQueen,《Empress Eugénie and the Arts; Political and Visual Cultu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伯靈頓,佛蒙特,2011年,頁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