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的顏色千變萬化,從純白、淡粉、淺藍到紫紅,層出不窮,與繁花相比毫不遜色。正如每一朵花都有獨特的美,每顆鑽石的構造都是獨一無二,而當中的化學成分決定了鑽石的稀有度、價值和色澤。珍貴珠寶之 中,各色美鑽正爭相綻放,點綴出繁花似錦的春日盛景,我們一起來看看大自然之手如何調出彩鑽的色調,並尋找屬於你自己的一抹璀璨。
白鑽
白鑽是最常見的鑽石,在鑽石成色等級上擁有最廣的色譜,從代表無色的D色開始,排列到呈淺黃色或棕色的Z 色級別。氮是影響白鑽成色的元素,D色鑽石正是缺乏氮(或僅有微量)及其他元素。氮的含量越多,顏色就越深,鑽石的成色等級亦會越低。如今開採的白鑽絕大多數含有大量的氮元素,成色等級偏低。被評定為D至F色的鑽石珍貴罕見,因此越來越多高質素白鑽的價值比起成色等級較低的鑽石高出很多,更具有收藏價值。
黃鑽
彩色鑽石的化學成分中蘊含雜質或結構缺陷,而黃鑽是因碳晶體結構滲入氮元素而成。氮雜質能改變光線,並吸收可見光的藍色部分,因而賦予鑽石黃彩色澤。當鑽石中出現大量的氮元素時,鑽石不會被分為M至Z色等級,而是成為彩鑽等級。所有彩鑽都根據統一的顏色等級標準來評級:淡彩(Fancy Light)、彩(Fancy)、濃彩(Fancy Intense)及艷彩(Fancy Vivid)。鑽石內的顏色濃度越高,其價值亦隨之提升。
藍鑽
藍鑽是因地殼中的稀有元素「硼」而誕生。
藍鑽大多帶有灰色色調,有時濃淡不均,使部分呈無色透光,因此色彩濃郁飽和、閃爍生輝的天然藍鑽極為罕見。
粉紅鑽、紅鑽及其他彩色鑽石
粉紅鑽和紅鑽是如何形成的?至今我們還沒有確實答案。眾所周知兩種顏色並非因雜質所致,雖未經證實,但相信是由於晶格產生變異,從而改變鑽石的分子結構而成。
其他顏色如綠色、紫色和橙色因地球深處的自然輻射及其他常見元素而形成。由此可見,彩色鑽石是真正出自自然之手、鬼斧神工的奇珍瑰寶,無論色調為何,都是天生麗質,濃妝淡抹總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