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彌達斯與上帝》是達米恩·赫斯特為二〇〇八年蘇富比「我腦中永恆的美」拍賣會創作的一幅蝴蝶單色畫作,燦爛而耽美。仿照宗教畫的金光畫面,此幅傑作由形形色色的蝴蝶物種組成──大的、小的、色彩鮮艷的、雜色斑駁的。蝴蝶薄如輕紗的翅膀色彩斑斕,散發出虹彩和反射光芒,佈滿讓人嘆為觀止的巨幅金色畫面。牠們的嬌嫩軀體及短暫生命經由家用亮光漆的保護後顯得淒美。蝴蝶主題構成赫斯特作品的核心部分,而蝴蝶蘊涵宗教與靈性的關聯意義。數個世紀以來,蝴蝶圖象受到無數的文化及宗教團體崇敬和複製,不慬是因為蝴蝶的天生美態,還有箇中的象徵意義。當代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原生藝術(Art Brut)先驅,是最早利用標本等自然素材作畫的藝術家之一,如一九五三年之作「男子與蝴蝶」。從最基本的生理層面來看,蝴蝶能代表發展、改變和進化。很多人都知道蝴蝶幼蟲蛻變為成蟲的過程;由卵孵出蠋,再長成蝴蝶。
達米恩·赫斯特《 彌達斯與上帝》,蝴蝶、合成鑽石、油彩瓷漆畫布,估價 HK$6,500,000–8,500,000 / US$840,000–1,100,000
我只是創作了一系列關於彌達斯的作品,這些金色繪畫、黃金與鑽石、黃金製成的作品,當然創作時有點像彌達斯王,作品就像被他點石成金的物件。作品也會牽涉故事中道德敗壞的寓意。
(局部)達米恩·赫斯特《 彌達斯與上帝》,蝴蝶、合成鑽石、油彩瓷漆畫布,估價 HK$6,500,000–8,500,000 / US$840,000–1,100,000
儘管這個蛻變過程通常象徵著新開始,但赫斯特畫作上的蝴蝶標本卻在訴說一個較為黑暗的故事,細看之下,所有標本經剝製術得到永生,以十字架形釘在畫布上。對藝術家而言,當刻成作的瞬間瀰漫著自相矛盾的恐怖美感。雖然奪去了這些脆弱的生命,可是藉此能孕育出美麗的事物,造就這件藝術品。作品貫徹赫斯特的創作,美與死亡融為一體。
達米恩·赫斯特對生死聯想的著迷是他常用的主題,並以多種手法和形式進行探討。一九八九年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後,赫斯特很快成為「英國年輕藝術家」運動的領袖及整個藝壇的先鋒人物。首批蝴蝶畫作於一九九一年在倫敦伍德斯托克畫廊展出,展覽名為「愛與不愛」。赫斯特為展覽把大量活蝴蝶填滿畫廊空間,當中有不少蝴蝶誕生自黏在其單色畫上、塗上家用亮光漆的蝴蝶標本。畫廊變成一個人造的自然環境,蝴蝶在裡面產卵、羽化成蟲到死亡。透過同時展出活蝴蝶及死蝴蝶,藝術家創造出一個讓所有人體會生死週期的環境。 對死亡的觀察成為赫斯特往後作品的首要主題,他至今最大膽革新的成功作品皆採用動物題材如牛、豬、羊、鯊魚、蒼蠅和蝴蝶作為中心主題。
安德烈亞·迪·喬尼(奧爾卡尼亞)(1315/20–1368年,佛羅倫斯),《耶穌被釘十字架》,約1365年作,蛋彩木畫板、金箔。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
在多個層面上,赫斯特的蝴蝶畫作蘊藏宗教含意,並探究人性深處對靈性的不確定性。《彌達斯與上帝》高逾三米,畫面鋪金,使觀者為之傾倒。這種肅然起敬的體驗讓人想起基督教教堂內畫工細緻的祭壇畫(見上圖)。祭壇畫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畫法精細,金色為主,旨在喚起教眾的敬拜之心。最常見的祭壇畫畫像為聖母瑪利亞與耶穌降生,以及耶穌被釘十字架。雖然赫斯特的繪畫不再直接地呈現宗教意象,但其金色畫面和蝴蝶被「釘死於十字架」的形態無疑是他有意引用基督教與整個宗教意象的表達手法,切合他對探索藝術傳承更為重視的創作。
此作名稱將死亡的主題加以彰顯。根據希臘神話,彌達斯王因祈求得到「點金術」而能點石成金的故事而聞名。因為他的虛榮心,悲劇事件接踵而來,彌達斯不慎把自己的女兒變成了一尊金像,而他最終也因碰到的食物都變成黃金而餓死。作品名稱喻示故事中的痛苦與悲劇,指出折磨凡人的罪孽及欲望,更質疑藝術能否化解生存於無常塵世的虛無感。透過將宗教、科學與藝術這三個主張各自真理的領域互相交織,達米恩·赫斯特創造出充滿迷惑美感的作品,清楚有力地展現其畢生創作背後的核心概念。《彌達斯與上帝》使人感受到天賜之福與喜樂氣氛,是一幅讓藝術家深究靈性主題的代表鉅作,也展現出他圍繞死亡及永生的偉大理論構想。